目前,三星堆的考古工作,已取得很多很大成绩,但并未挖出文字。考古未发现文字,不等于三星堆不存在文字,民间很多收藏家收藏的三星堆玉器上、甲骨上、树皮上、蛤蜊壳上有许多文字。这些文字都是方块字,都是篆字。经过多年的摸索、探讨、对比、研究,我认定它们是夏篆,夏朝的官方文字。理由如下:
1、三星堆文化的时间:总体来讲距今4800年—4000年。
2、三星堆文化的地点:巴山蜀水广汉平原(属长江流域文明)
3、三星堆文化的历史:
史书记载:蜀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
《华阳国志·蜀志》云:“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有蜀侯蚕丛,其纵目。蚕丛,即蚕丛氏,是蜀人的先王。岷江上游的地方,有一些羌族人的聚居地。”
汉代扬雄所撰《蜀王本纪》说:“蜀之先称王者曰蚕丛、柏濩、鱼凫、开明,是时人萌椎左衽,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从开明以上至蚕丛三万四千岁。”
《史记·三代世表》索隐引《世本》也说:“蜀无姓,相承云黄帝后世子孙也。”
4、三星堆文化的历史人物:
战国荀子《荀子•大略篇》:“禹學於西王国。”
西汉陆贾《新语•术事》:“大禹出於西羌。”
西汉司马迁《史记•六国表》:“禹兴于西羌。”
——这个说法在典籍中是被广泛引用的。蜀人还给出了禹更精确的出生地。
《史记》张守节正义引扬雄《蜀王本紀》云:“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
——这个说法也被广泛引用,具体地点则有些出入,但生于汶山郡广袤县是比较一致的。
《史记》还提到禹的先辈,也是和蜀有密切关系的。《史记•五帝本纪》(《大戴礼记》与此相同):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巴蜀地区古今皆是天府之国,是大禹的故乡。大禹践天子位时,我想他的家乡人一定会奔走相告,弹冠相庆。尽管巴蜀离中原很远,因为大禹的缘故,从宗亲角度来讲,富在深山有远亲,朝里有人好做官,从巴蜀到中原,一条热线,不会中断。朝里朝外,永远相连。大禹和他的子孙后代不会忘了根本。因为夏朝有文字,有成熟的文字,有官方文字,大禹和巴蜀之王之间一定会有金卷,书信或圣旨、奏折往来,文字的使用一定非常频繁。巴蜀文字只能与朝廷一致,不会另造一套,朝廷也不会更不能允许下属另起炉灶。因为各种礼教、等级,是规定得很严的,不能逾越。
5、三星堆文字有几个特点:
(1)从外形上看,是方块字,这是汉字的最主要特征。汉字就是方块字,世界上只有汉字是方块形状,汉字是自源文字,与众不同,独此一家,别无分店。既然三星堆文字是方块形状,那就别无二致。
(2)三星堆文字是篆字。根据三星堆文化测年,距今4000多年,可定夏篆,夏篆就是夏朝的官方文字。
(3)三星堆文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非常成熟,看不到它的初始阶段的形态。实际上,它的初始阶段是存在的,那就是传世的、《仓颉书》和曾力先生收藏的三碑文字,你可以看到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来龙去脉。在这里我提醒以下广大网友,你千万不要认为二里头遗址的刻画符号,是文字的初始阶段,二里头遗址的刻画符号与文字不搭界。换句话说,二里头遗址的刻画符号是当时陶工制陶时,做的记号。它代表什么意思,只有陶工本人知道,别人的猜测都是不准确的。文字的发明创造和使用,主要在社会统治阶级内部,是上层社会的事情,社会下层及奴隶百姓都是文盲,文盲能造字,只有郭沫若先生才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和改造历史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