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芒•牧林:中国民族古文字渊源考

(2015-09-01 15:29:06)
标签:

转载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讨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研讨会论文

 

论文提要

    本文将考证中国境内各民族曾经创制使用过或至今仍在使用的民族古文字的起源。中国境内各民族曾经使用过或至今仍在使用的民族古文字有甲骨文、金文、籀文、汉文、彝文、篆文、哥巴文、匈奴文、突厥文、女真文、契丹文、西夏文等十多种。

    尽管这些文字创制使用的年代不同、书写形式不一、记录着不同民族的语言,但据我考查,它们中除东巴文外,其余均源自共同起源:是内蒙古人种犬鹿氏及其后裔[①],在新石器早中期(踞今8000—5000年前)创造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符号和氏族印记符号的基础上,分别创制出的不同民族古文字

 

一、中国民族古文字概述

 

    何谓“中国民族古文字”?是指中国境内蒙古人种犬鹿氏后裔,分别迁徙到两河流域和蒙古高原,由母权制氏族社会转入父权制奴隶社会时期(距今4500年前)居于不同地域的某些古代民族,如“夷人”(又称“彝族”)、“燕人”(又称“商、契”)、“稷人”(周族之先)、“华夏族”、纳西族、匈奴族、突厥族、女真族、契丹族等,分别创制记录其本民族语言的古文字。这里不包括一些古代民族借用境外其他民族的文字系统,如:回鹘文、察哈台文等。本文只讨论中国境内创的民族文字符号系统的起源。

 

    1、金文

    金文是指中国境内考古发掘出和世间收藏的铜器铭文。据容庚编《金文篇》一书收入的金文达3772字。对金文产生的年代,研究者认为它是商代使用到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16世纪~前221年)。但骆宾基经过审视青铜器铸造年代和铭文内涵认为:“金文早于甲骨”,“产生于公元前二千三四百年之间”,即“我国有文字记录载的历史应上溯至炎黄五帝时期”。[②]

    铜器上的铭文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铭刻铸制者的姓名或用意。这种铭文,一般都铭刻于器物的底部,只有单字或2~3个字(见图一)。我们推测,它是陶文的延续和发展的产物。另一种则是铭刻于器物的内底或外表,字数在十几个至一百多不等。它一般记述了某一种纪念性历史内涵。(见图二)

[转载]芒•牧林:中国民族古文字渊源考     [转载]芒•牧林:中国民族古文字渊源考

    从金文字的结构上看,它基本上与陶符、甲骨文相同或近似,可见三者之间存在传承关系。所以我们推断,金文起源于蒙古人种犬鹿氏的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符号和氏族印记符号。

 

    2、甲骨文

    甲骨文是契刻在牛肩甲骨、龟甲等上的一种象形、指事和几何形符号构成的音节性文字从已知甲骨文记述的内容上推断,它是由专职占卜人(巫师)用刀刻划在甲骨上的卜辞(见图三)。故名之谓“甲骨文”或“卜辞”(见图四)。一般认为它是商人创制使用的文字,其使用年代约公元前16~11世纪。周代也有甲骨文出土。从其成熟成度推测,甲骨文远早于商朝,在新石器时代末期“燕人”居地也曾发现零星甲骨文

    甲骨文的字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象形符号,如:鹿、凤、鸟(佳)、人、北等;另一类是几何性符号,如:等(见图五)。从甲骨文字符的种类上观察,其象形符号源自蒙古人种祖先崇拜象形符号和自然崇拜符号(见图六);其几何符号源自蒙古人种犬鹿氏徽标、印记符号。[③]

[转载]芒•牧林:中国民族古文字渊源考    [转载]芒•牧林:中国民族古文字渊源考

 

    3、彝文

    彝文(又称“夷文”、“韪文”等)是彝族先民创制并流行于滇川黔桂彝族各方言区内,基本上按方言诵读的音素文字。(见图七)对彝文的起源有“汉创唐成说”、“唐创明成说”以及创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8000年)或中期(距今6000年)说。依据彝文文献证据“两汉盛行说”比较可信

    对彝文字母结构解析看,基本上由点、线、构、孤、波纹、方、圆、三角等笔划构成。(见图八)[④]

[转载]芒•牧林:中国民族古文字渊源考    [转载]芒•牧林:中国民族古文字渊源考

    我们认为,彝文与国内其他自创的民族古文字一样,也是在蒙古人种犬鹿氏后裔(主要是活动在长江流域)所使用的氏族印记符号基础上创制的文字。(本文依据滇川黔桂彝文协作组编《彝文字典》和马立三写的《“序”摘录》)

 

    4、东巴文

    东巴文是纳西族过去使用的图画文字以及由这种图画文字演变出来的象形文字。主要用于书写宗教经书

    其字符的90%以上是用图画文字构成。(见图九)东巴文创制的年代学者们看法不一,最早者推断公元3世纪至7世纪间唐代;最晚为十一世纪。

    它是纳西族的先民们独立创制的文字。[⑤]

[转载]芒•牧林:中国民族古文字渊源考    [转载]芒•牧林:中国民族古文字渊源考 

    5、哥巴文

    哥巴文是纳西族过去使用过的一种文字,主要用于书写宗教经书。其字符主要是图画与几何形符号混合性文字。(见图十)哥巴文的创制年代有两种意见:一是认为大约18世纪前后;另一种是认为哥巴文比东巴文早。[⑥]

    所以说,哥巴文是一种独立创制的文字

 

    6、籀文

    籀文(又称“大篆”或称“古文”)是周人创制使用的一种文字,流行于西周、东周至春秋、战国(公元前11世纪~221年)时期。它是在古金文和甲骨文基础上加以规范的文字即史官教学童专书《史籍篇》,收有9353字。大篆的字形是字体方正微长,行款整齐,笔划匀筠,偏旁、结构有定。[⑦](见图十一)

[转载]芒•牧林:中国民族古文字渊源考   [转载]芒•牧林:中国民族古文字渊源考


    秦统一中原六国后,将流行于封建隔据各国的文字(“大篆”、“古文”)进行统一规范,把字体笔划加以简化,称之谓“小篆”。(见图十二)汉代许慎在编纂《说文解字》时,用的就是这种“小篆”。但他也收入了一些“籀文”或“古文”字220个。

 

    7、匈奴文

    匈奴族自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十一世纪,活跃于蒙古高原和北欧地区的古代民族。“匈奴”一称就是“犬鹿”二词的读音变体,其先民是活动于阴山、河套地区和甘青高原的古代民族猃狁。据本人研究,匈奴在蒙古高原活动期间创制了以陶符和岩画符号为基础的音素文字

    匈奴人于公元一世纪西迁到达北欧地区,活跃达数百年。此间,他们带到北欧地区的匈奴文,被西方称之为“儒尼(runie)”文。对学者们从匈奴人古墓出土的针线盒、青铜刀及金人头象等遗物上刻划文献,本人谓之“匈奴文”。将这些遗物上刻划的匈奴文字符号抄录、汇总起来,共有136种(见图十三)。[⑧]

    注:上录匈奴文符号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在不同载体上刻划的资料汇集而成。它们的出处是:1~9符号,蒙古国境内匈奴古墓出土“金人像”上的铭文;10~50符号为从我国承德地区发现的匈奴刀上的铭文(原件收藏在蒙古国博物馆);51~78符号为马扎尔雅奴希德地区匈奴墓出土的三角形针线盒上的刻划文;79~107符号是德国斯钦地那地区发现的匈奴人遗物上的刻划文;108~125符号为保加利亚东首都遗址发现的器物上刻划符号;126~129符号,流行于谢提一诺维地区儒尼文字母(见图十四);130~136符号是在俄罗斯境内安戈拉河岸匈奴古城遗址和蒙古国匈奴古墓出土的遗物上的刻划符号。

    对匈奴文的字母符号的形体结构解析则,是由点、线、构、孤、方、三角、圆的单体或组合体构成(见图十五)。将匈奴文136个符号与岩符和氏族印记符号相比较,几乎百分之百都从后者中找到相同符号。由此可知,匈奴文是起源于蒙古人种犬鹿氏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符号及氏族印记符号

 

    8、汉文

    汉字是汉民族用以记录其汉语的方块文字。有些人把甲古文、金文也归入汉字,不确汉字的前身是自周至战国和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07年)之间,中原地区华夏民族后裔使用的籀文(又称作“大篆”)和小篆。汉朝建立后不久将小篆改造为隶书;公元3~4世纪,又把隶书字体改进为楷书。汉字是一个音节文字。追溯汉字的起源,它是甲骨文和金文的演变体(见图十六)[⑨]。

    汉字结构的解析:人们把汉字书写结构形体形容之为“永”字八划。它是由点、线、坚、横、斜、构、撇、捺等的单体和组合体构成。其中,许多字又是甲骨、金文的象形符号的简化体。如:日、月、山、水、牛、羊、人、木、手、目、犬、鸟等(见图十七),而汉字的大部分部首偏旁,也是甲骨、金文象形符号改造而成。如“”源于“心”,“心”又源于“ ”,“亻”源“人”,“人”又源自“”;“扌”源于“手”,“手”又源于“”等。甲骨文和金文,如前述是起源于蒙古人种犬鹿氏的祖先崇拜符号和氏族印记符号。自然,汉字也是源自犬鹿氏的祖先崇拜符号和氏族印记符号的第四代演变体。

 

    9、突厥文

    突厥文,又称“鄂尔浑—叶尼塞文”或“儒尼文”,7~10世纪突厥、回纥、黑吉嘎斯等族曾使用过的拼音文字。当时通行于鄂尔浑河流域、叶尼塞河流域及蒙古高原。

    突厥文字母,在各种文献中所用符号数目不一,有38~40个符号。字母的形体由由点、线、构、孤、波纹、方、圆、三角等单体或组合体构成。(见图十八)

    对突厥文的起源有“哥德文说”、“自制说”、“阿尔马文说”等诸说。经笔者考察,突厥文是在匈奴文基础上更动若干符号创制的记录突厥语的文字。请看,突厥文与匈奴字母对照情形:(见图十九)

    从上表得知,两种文字符号中,相同比例达80%;其读音相同比例为60%;可见两种文字的符号系统是彼此非常相似或相近;可推断为同出一源的音素文字。而匈奴文产生于公元前一世纪左右,突厥文产生于公元6~7世纪,后者是在前者的影响下产生无疑。但两者又有它们共同的起源;那就盛行于北方(即甘青高、阴山河套和蒙古高原)地区的蒙古人种犬鹿氏的氏族印记符号(陶符和岩符)中找到该两种文字字母符号相同的符号

 

    10、契丹文

    契丹文分为“大字”和“小字”两种形体,是契丹人用于记录其语言的文字。契丹大字创制于十世纪末,相传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于神册三年(公元920年)在突吕不等人的赞助下创制。契丹小字是太祖弟耶律迭剌所创制。契丹被辽灭后继续用到12世纪初。契丹大字是一种表意方块字,其中夹杂些汉字;(见图二十)契丹小字是一种拼音文字,由300多个符号(或谓“原字”)构成。(见图二十一)

[转载]芒•牧林:中国民族古文字渊源考   

    从契丹字(大、小两种均包括)的形体结构考察,它是仿照汉字形体方式创制的,所以,它也和汉字一样由点、线、构、孤、方、圆、撇、捺等单符号或组合符号构成。(引例从略)[⑩]

 

    11、女真文

    女真文是指女真人创制、记录其语言的一种拼文字。女真文创始于金代天辅三年(公元1119年)。《金史》太祖记载“三年八月二日(公元1119年元月21日)颂女真文。”废止于15世纪

女真民族是上古时期的“肃慎”族的后裔,“女真”称为“肃慎”一称读音变体的异书者。

    女真文“最初是表意字,继而为了适合女真语的语法特点,创制了词干字和词缀字,最后发展为按音拼写的文字,即金熙宗所制的女真文字。从女真文的字体结构上看,近似于汉族的“方块字”。解析其字符的笔划结构,基本上由点、线、捺、撇、构、方、圆、三角等笔划构成。但也有一些象形符号,如:“日”或“月”、“人”、“犬”、“口”、“皿”等。从女真字表相上观察与汉字非常相似,其中有些字体与汉字完全相同。如:“文”、“天”、“尺”、“王”、“米”、“土”、“丢”等,若不是其读音是标记女真语的某些音节,与汉文读音完全不同,否则人们会误认为它们是汉字。从这一点,会看到女真字是仿照汉字或借用汉字的某些字来再度创制的文字。(见图二十二)

[转载]芒•牧林:中国民族古文字渊源考  [转载]芒•牧林:中国民族古文字渊源考

    女真文是仿照汉字或借用汉字的某些形体分而创制的,所以探就其起源文字结构的构成因素与汉字、甲骨文、金文和彝文一样是源自蒙古人种犬鹿氏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符号和氏祖印记符号

 

    12、西夏文

    西夏文是西夏党项羌族仿照汉字创制并记录其语言的文字。但无一字与汉字相同。(见图二十三)西夏文是西夏首领李元昊于广远元年(1036年)颁布使用,党项人一直运用至元明时期。

    西夏文的符号结构为汉文楷体完全相同。由此可知,它是通过汉字的形体、延用蒙古人种犬鹿氏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符号和氏祖印记符号。[11]

 

二、中国民族古文字探源

 

    (一)民族古文字共同特征

    民族古文字虽然创制时代不同,记录着不同民族语,其结构形体也各具自己特点,但统观其文字结构和书写形体,它们却有着共同特征。

    一是,不少民族古文字符号体系中,存在着很多简化了的相形符号。如金文、甲骨文、汉文和东巴文等。

    二是,多数民族古文字符号系统基本上是由点、线、孤、圆等几何形符号单体或组合体构成。如:彝文、匈奴文、古突厥文、籀文、女真文、契丹文及西夏文。

    三是,某些民族古文字是在其他民族古文字符号体系基础上加以改造或借用其部分符号而二度创造者。如:籀文、汉文、女真文、契丹文和西夏文。唯有东巴文和哥巴文未借用其他民族符号而独自创制的古文字。

    上述民族古文字的符号共性特征—象形符号和几何形符号,是不是他们各自分别创的呢?还是某一个民族最先创制、使用而其他民族借用其符号系统标记自己的语言的呢?或是它们另有共同起源?对这个问题,人们看法不一(限于篇幅,对学者们不同意见不在这里一一讲述了)。

    笔者经多方面考察蒙古人种的考古学文化遗迹时发现,中国民族古文字的符号系统都是源自蒙古人种犬鹿氏后裔们在新石器时代——处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使用的祖先崇拜符号、自然崇拜符号和氏族印记符号系统

    下面就上述三种原始符号系统略作简介。

 

    (二)祖先崇拜符号

    何谓祖先崇拜符号,它是如何产生?蒙古人种犬鹿氏后裔——中华民族的先民们,自进入氏族社会之时起,他们已有了将祖先视为自己的根源、保护神,进行怀念、祭祀习俗。当时,人们把犬、鹿、亥(猪)、鹰(隼)等动物视为氏族祖先的象征物,以其名称转作氏族名称。[12]人们将祖先的象征物—犬、鹿、亥(猪)、鹰、鱼等动物形象,用泥土、石玉雕刻成神偶或刻绘在陶器表面,膜拜祭祀

    1土石塑造犬、鹿、鱼合的神偶(“龙”)。1995年,位于辽宁省阜新县沙拉乡—即查海村发现一处距今8000年前的古村落遗址。该遗址中央,发现一个泥石堆塑成的头部为犬和鹿的头形合体,身为一堵土墙,未端为鱼尾形的巨型动物形象。考古发据者称其为“巨龙”。实则,它就是犬、鹿、鱼等动物特征堆塑出的祖先崇拜立体符号。[13](见图二十四)

[转载]芒•牧林:中国民族古文字渊源考

    2蚌塑犬、鹿神偶。在河南省濮阳县西水坡墓葬里发掘出用蚌壳堆塑成的人乘鹿(发掘者谓之“龙”)和奔跑的犬(发掘者谓之“虎”)形神偶。人们将此两个动物形象称作“蚌塑龙”。实则,它们就是距今6000年前,据于该地区犬鹿氏后裔的祖先崇拜象征神偶。[14](见图二十五)

[转载]芒•牧林:中国民族古文字渊源考[转载]芒•牧林:中国民族古文字渊源考

    3玉雕犬、鹿、亥(猪)、鹰。20世纪80年代起,考古学家和古物爱好者,在内蒙古赤峰市境内和辽河流域,多次发现距今6000年前居于该地区的犬鹿氏后裔们遗留下的许多玉雕犬、鹿、亥(猪)、鹰等形象神偶。

玉犬:从赤峰市翁牛特旗德广乡黄谷屯、通辽市奈曼旗东明村等地出土或征集到的距今6000多年前古人们用各种玉石料雕塑的犬形神偶,人们称其为“中华第一龙”或简称“玉龙”(见图二十六)。[15]

    仅收藏家柳冬青收入其编著的《红山文化》(画册)里的“玉塑犬”多达近40枚。[16]

    其实,这种以最简练的技法雕塑的犬形“玉龙”,是蒙古人种犬鹿氏的氏标(“图腾”),即当时人们祖先崇拜象征性神偶。

    玉鹿:在内蒙古赤峰市,通辽市辽河流域及辽宁省和内蒙古交界处的牛河梁等地区出土和民间收集到的距今6000多年前古人用各种玉石料雕塑的鹿形“玉龙”,人们称之为“龙风玉佩”。仅收藏家柳冬青编著《红山文化》(画册)里收入这种“玉雕鹿”就有十余种(见图二十七)[17]其实,这种“龙风玉佩”是以高度抽象化艺术手法雕塑的鹿形“玉龙”,是蒙古人种犬鹿的氏标(“图腾”)之一种,即当时人们祖先崇拜象征性神偶。

    玉亥(猪):在赤峰市巴林旗那日斯台遗址、通辽市辽河流域等地,出土和民间收集到距今6000多年前古人用各种玉石料雕塑的亥(猪)形神偶。(见图二十八)[18]对红山地区出的“玉猪龙”考古学家张寿山铿定为“这种器物至少有8000年的历史”,“是红山文化龙形玉器中的鼻祖。”仅收藏家柳冬青编著《红山文化》(画册)收有这种“玉猪龙”30种。[19]实则,这种以简练手法雕塑的猪形“玉龙”,是蒙古人种犬鹿氏后裔们氏标(“图腾”)之一,即当时人们祖先崇拜象征性神偶。

    玉鹰:收藏家柳冬青在赤峰市敖汉旗和通辽市辽河流域,从民间收集到近10种用玉石雕塑的“玉鹰”。(见图二十九)[20]

[转载]芒•牧林:中国民族古文字渊源考  [转载]芒•牧林:中国民族古文字渊源考

    它们是蒙古人种犬鹿氏后裔们用玉石雕塑的氏标(“图腾”)形象,即当时古人祖先崇拜象征物。

以上犬、鹿、亥(猪)、鹰等祖先崇拜“神偶”形象,逐渐演化成了古金文、甲骨文和汉文中的象形符号的起源

 

    (三)自然崇拜符号

    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蒙古人种犬鹿氏尚处在以采集、鱼猎为谋生手段的“蒙昧时代”,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很大,大自然在供给人们生存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种种灾害和威胁。例如:野火、洪水、冰雪、雷电等。还有鳄、蛇、熊、虎等凶猛野兽,常常攻击人类,威胁其生命安全。再就,生、老、病、死等生活常见的灾难。为何如此?人们无法解释。

    所有这些灾害的原因,古人认识不清,于是产生一种观念:人间所有这此灾难,可能有某种看不见摸不到的力量在主宰着它们,它就是“神”。于是人们就把这些太阳、月亮、山、水、火以及鳄、蛇、熊、虎等凶兽,统视之为是由“神”在支配这些东西。便产生了自然崇拜观。古人就用石、木、陶等塑造或在玉石、岩壁上绘制成各种象征性“神偶”,进行供奉、膜拜,祈求平安、丰收、人丁兴兴旺。诸如:

    1太阳神:在内蒙古赤峰市采集到的一个陶罐上绘制着一轮光芒四射的太阳。(见图三十)[21]

    2火神:就我所探寻的资料实物(如:玉石、石头、金属等)雕塑的“火神”形象尚未见到。多是出现在岩画里。如:盖山抹教授编撰的《阴山岩画》和《阿拉善岩画》中常见(见图三十一)。[22]

[转载]芒•牧林:中国民族古文字渊源考 [转载]芒•牧林:中国民族古文字渊源考


    3山神:新石器时代古人用彩色玉石雕塑的山形神物仅一种。是收藏家柳冬青从辽宁省牛河梁地区采集的玉质山神象。(见图三十二)[23]

    4日、月、水神:收藏家柳冬青在赤峰市地区采集到的一件大型玉勒,上刻有(日)、(月)、(山)、(水)等九个象形符号。是先民们祭祀自然崇拜物的神器。(见图三十三)[24]

    5陶符:“陶符”是指从古人遗址发掘出来的陶器上刻划的符号。自20世纪30年代至今,考古学家们从中国境内所发掘出来的古人遗址、墓葬里出土的陶器上,发现的大量形体各异的刻划符号。这些符号意味着什么?它与中国民族古文字有何联系?

    学者们推测不一。为了弄清事实,我们先在这里展示全国各地发现的陶符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种。

    (1)赵宝沟遗址陶符:在赤峰市敖汉旗赵宝沟遗址(距今6000年前)出土了三件绘有鹿、猪和鹰头象的陶尊[25](见图三十四)。

[转载]芒•牧林:中国民族古文字渊源考    [转载]芒•牧林:中国民族古文字渊源考

    (2)犬首尾、鱼身陶符:在关中地区仰韶村遗址出土的一件陶罐上发现绘有犬首尾、鱼身的图符。(见图三十五)[26]。

    (3)仰韶文化陶符: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边缘、底部等处发现几十个几何形刻画符号,其年代为距今6000余年前。郭沫若认为它们是中国文字的“孑遗”。(见图三十六)[27]

[转载]芒•牧林:中国民族古文字渊源考

    (4)宜昌地区陶符:宜昌长江流域两岸、杨家湾及其附近地区古人生活过的遗址出土的彩陶上刻画有20余中几何形陶符。其年代距今6800年~4500年间。(见图三十七)[28]

    (5)石崩山陶符:位于赤峰市西北翁牛特旗解放营子乡南沟村的石崩山新石器时代墓群出土陶器上,发现刻划符号12种。其中在一件大口深腹罐表面刻有七个象形符号;(见图三十八)另外在几件陶片上发现七个单个符号。(见图三十九)。[29]

    陆思贤教授解读这些陶符,认为它是“原始文字”。[30]

    (6)双墩、候家塞陶符:位于安徽省埠蚌双和定远县候家塞两地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彩陶上,发现700多种象形和几何形符号。(见图四十)[31]

    (7)马厂类型墓陶符:20世纪七十年代在青海乐都柳湾马厂类型墓出土的陶器上,发现20多个几何形符号。(见图四十一)[32]

    (8)良渚文化陶符:良渚文化(距今6000年前)分布在江淅一带。建国前在杭州市良渚发现一些陶片上的刻划符号。(见图四十二)[33]

20世纪60年代,在位于长江下游太湖地区良渚文化地域内,出土一件鱼篓形陶罐腹部刻画的四个符号。(见图四十三)[34]

    (9)大汶口文化陶符:位于山东省陵汉阳、诸城前塞、宁县集头村等地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发现几个刻划符号。(见图四十四)

    统观中国境内从东北到西部甘青高原,从阴山南北到长江流域的许多新石器时代(距今8000~5000年前)遗址出土的陶器上有刻划符号,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象形符号,如:赤峰地区石崩山陶符等;另一类即大多数地区的陶符为几何形符号。归纳起来,是由点、线、弧、圆、三角等,单体或组合体等,达二百多种

    如此分布广泛而数量众多的陶符意味着什么?古人们为何将它们刻划在陶器上?它们与中国民族古文字的关系如何?对此学者们表述了各自的观点:

    郭沫若研究了仰韶文化刻划符号,说:“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是“花押或族徽之类”的东西。[35]

    于省吾说:“这种陶上的简单文字是文字起源阶级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36]《西安半坡》一书的作者对陶器的刻划符号的含义推测说:“很可能是制陶专门化以后氏族制陶作坊或家庭制陶的一种特殊标记。”[37]本文转引自裘锡圭:《汉字形成的初步探索》,《中国语文》。关于《西安半坡》的作者待查实。裘锡圭赞同《西安丰坡》作者的观点,说:“在氏族林立的古代,在一个地区内流传着上百个甚至几百个用作族名的象形字是完全可能的。”[38]

    我赞同陶文刻划符号主要是表示陶器制作者和古人们氏标印记符号说。何为氏标印记符号?是指蒙古人种犬鹿氏后裔们繁衍发展为众多氏族群体并向四面八方分化迁徙到亚洲广大地区时,它们都把固有祖先崇拜而命名的氏族名称延用下去。当时,各族族名称的读音基本相同。于是人们为了彼此之间相区别,就创制了形体各异的氏标、印记,并刻划在陶器上,象征此物为某一氏族的特制产品,以此与其他氏族相区别。自然,长期延用的陶符在不同区域成为各氏族的印记与符号,久而久之,变成为他们后裔们创制自己民族文字的孑遗

 

    (四)岩画符号

    “岩画符号”简称“岩符”,是指主要出现在自贺兰山、阴山以北的新疆、蒙古高原和贝加尔湖地区,古代游牧民族在岩石山刻划的象形和几何形符号。由于本人搜集活动能力所限,本文所收入的“岩符”非常有限。现就手头所掌握的资料,抄录介绍如下:

    1、乌兰察布“岩符”:(见图四十五)

    这一组“岩符”是本人从盖山林教授《乌兰察布岩画》(文物出版社,1989年)— 书中摘录。

    2、蒙古国巴彦力克谷岩符:(见图四十六)

这一组“岩符”是[蒙古]H·斯日敖德扎布编:《巴彦力克岩画》一书(蒙古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中摘录。

    3、阴山“岩符”:(见图四十七)

    这一组 “岩符”摘录自盖山林教授《阴山岩画》一书(文物出版社,1986年)。

    岩画符号主要分布在游牧民族活动地区。新石器时代生息于蒙古高原、新疆阿尔泰地区和贝加尔湖周围地区的古代蒙古人种犬鹿氏的后裔,因他们过着逐水草而游牧生活,没有像中原地区的氏族部落那样,挖陶窑制作陶器的条件,故既没有陶器,也没有出陶符。但“岩符”的形体与陶符基本相同,是由点、线、孤、方、圆等构成。岩符的年代学者们一般都认为距今4000~2000年前的产物。上述五种岩符只是我于20世纪80年代搜集的一些资料,这只是整个亚洲广大地区岩符中的极少部分。但从上述几处摘录的岩符中,我们可看到整个岩符的一斑。常言道,“从一滴水珠,可知大海的水质”,我们从“岩符的一班”可以见到整个岩符的概貌。

    我们在前面介绍的陶符的性质时指出,它们主要是新石器时代古人的氏标(“图腾”)或印记符号。同样,我们认为亚洲北方地区游牧民族所创造的岩符,其性质也是古人的氏标(“图腾”)或印记符号。这一点除岩符与陶符形体基本相同之外,还从主要出现在古人举行宗教祭祀活动的特定地点。陶符、岩符这类几何形符号是否氏族印记符号,这个问题除从新石器时代的“犬”、“鹿”、“鹰”、“蛇”、“鱼”、“猪”等玉塑符号或“”等自然景物符号得到比较清淅地回答外还从陶符、岩符相似的氏族印记符号中得到印证。例如,突厥民族(拉施特把蒙古族在内)的祖先奥古思可汗给其孙子辈的24个部落制定了氏族印记符号。[39]

    从奥古思可汗给其后裔氏族印记号的信息里,可推知新石器时代的陶符、北方民族的岩符是同属于古代氏族、部落印记符号的历史事实

 

 

    中国民族古文字的起源考察结果,我们推断它们都是直接或简接来源于蒙古人种犬鹿氏所创造的祖先崇拜符号、自然崇拜符号和氏族印记符号。这一结论又说明了一个事实:创制这些民族古文字的民族及其后裔,如华夏民族、殷商民族、周族、彝族(夷族)、匈奴族(包括同根的猃狁后裔蒙古族)、女真族(包括其后裔满族)和同根的锡箔族、突厥族(包括同根的维吾尔、哈萨克、裕固、图瓦等)以及纳西族,羌人及其后裔藏族等,都是中华民族的古代先民或现今中华民族的基本成员,它们统统都是蒙古人种犬鹿氏的后裔。换句话说通过中国境内民族古文字渊源考,我们得知中华民族的古今成员都是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兄弟民族的证据。

 

于呼和浩特

1991年—2010

 

注释:

[①]详见芒·牧林著《犬鹿说概要——中华民族万年史源流》(寻根篇),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年呼和浩特版。

[②]骆宾基:《金文新考》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③]本文甲骨文符号,抄录自高明《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④]引录自《彝文字典》“部首索引”

[⑤]摘录自傅懋绩《东巴文》,《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第57页。

[⑥]引录自傅攀绩《东巴文》,《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第94~195页。

[⑦]本人参考旅改大良《籀文》,《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第538页。

[⑧]见图文字符号表)(芒·牧林:《匈奴文初探》,内蒙古大学学报(蒙文),199年第3期。

[⑨]本文参照周祖谋《汉字》,《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第195~199页。

[⑩]陈乃雄:《契丹字》,《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第312~313页

[11]刘厚滋:《传世石刻中女真语文材料及其研究》,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编《女真文字研究》,论文集,第7页。

[12]关于蒙古人种新人进入氏族社会后,如何将他们驯养的动物名称转呼为氏族名称,以及将它们视作自己祖先象征神偶而产生祖先祭拜观的历史踪迹,请见芒·牧林:《犬鹿说概要—中华民族万年史源流》(寻根篇)导言,第四节,第24-31页)。

[13]辛岩:《查海遗址发据再获重大成果》载《中国文物报》1995年3月2日。

[14]陆思贤:《神话考古》,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第302页。

[15]上海博物馆编:《草原魂宝》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第71页。

[16]柳冬青:《红山文化》(画册),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7]柳冬青:《红山文化》(画册),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8]赵芳志主编:《草原文化》上海出版社,第123页;《北方新报》2007年4月14日。

[19]柳冬青:《红山文化》(画册),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柳冬青:《红山文化》(画册),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1]柳冬青:《红山文化》(画册),内蒙古大学出版社,第177页

[22] [22]转引自贺喜格芒莱:《成吉思汗的伟大创举》一文,载巴拉吉尼玛著《千年风云第一人成吉思汗》,民族出版社,第439页)。

[23]柳冬青:《红山文化》(画册),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页。

[24]柳冬青:《红山文化》(画册),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3页。

[25]逍芳志:《草原文化》(画册),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6页。

[26]王维提:《龙风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

[27]转引自郭沫若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册,第66页。

[28]宜昌地区博物馆:《彩陶和陶文介绍》;长    区规划处:《回顾与瞻望两文》。

[29]李   :《昭乌达盟石崩山考古新发现》,《考古》1982年第3期。

[30]陆思贤:《翁牛特旗石崩原始文字释义》,内蒙古社会科学,1987年第第3期。

[31]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蚌埠市博物馆编著:《蚌埠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本文转引自刘志一教授给我寄来的《埠双墩与候家塞陶器符考释》一书。

[32]马家窑文化陶器上的刻划符号:《考古》1974年第3期、《考古》1974年第5期。

[33] 转引自  锡喜:《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中国语文,1976年,第3期。

[34]张明华、王惠菊:《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陶文》;《考古》1960年第10期。

[35]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发展》,《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36]于省吾:“关於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出版未解)转引自表氏文章

[37]《西安丰披》,《文物》1975年第八期。

[38]裘锡喜:《汉语形成的初步探索》,《中国语文》。

[39]喀什噶里编:《突厥语大词典》第一卷,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62~64页;[波斯]拉施特主编:《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册,商务印书,1983年版,第142~145页。

 

文章作者:芒·牧林(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

发布时间:2010

网页链接:http://2400、cn/quanlushuo/news、asp?id=313&type=23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