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芒·牧林教授《犬鹿说概要》
中华民族有一万年以上血缘史、文明史、文化史、文学史、科学技术史,已是中国学术界逐渐形成的共识。研究它的内涵与源流,吸引了大批学者投身于这项巨大的基础性系统工程中。芒·牧林教授是其中佼佼者之一,《犬鹿说概要》一书是他探索中华民族万年史源流寻根的奠基之作,具有开山之意义。
![[转载]刘志一:中华民族万年史源流探根 [转载]刘志一:中华民族万年史源流探根](//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犬鹿说概要——中华民族万年史源流·寻根篇》封面
众所周知,现代汉族是中华民族近万年来大融合后的最终产物。汉族民间传说中的“盘古开天地”故事里的“盘古”神像——湘黔川戏中的“开山大神”,就是一条犬的形象,而犬是由猴驯化而来的。最早出现在距今30000-15000年前左右的蒙古大草原地区。游牧,游猎民族完成了这一创举。鹿的驯化,根据考古发现掘材料,至少是在距今7000年前左右在长江与淮河中下游地区已经完成,早期当在10000年前左右。它们是采集、渔猪、农耕民族创造的、继猪、牛、羊驯化后的新发明。考古发现之骨哨与陶埙为猎鹿的工具可证。游牧、游猎民族与采集,渔猎、农耕民族的相互交流,血缘融合,南来北往,形成了早期的北方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民族与南方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与壮侗语族民族。近万年来,南北来往频繁,血缘与语言、文化融合加剧,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状态。芒·牧林教授从民族语言学方面作了大量考评。证实了民族融合这一漫长历程。他认为“盘古”在蒙古语中就是“犬鹿”的意思,证实了这一推论的科学性。
![[转载]刘志一:中华民族万年史源流探根 [转载]刘志一:中华民族万年史源流探根](//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内蒙古师范大学芒·牧林教授
笔者长期从事民族古文字研究。世界上最早发明的文字,是中国古夷(彝)人在10000年前左右的长江中游地区创造的刻划形态象骨文字——古夷(彝)文。它最初用于巫术祭祀,是巫术文字,到9000年前左右才向市俗文字转化,成为王权统治的工具。7000年前左右在淮河中游地区创造的描绘形态象形文字——东巴文与哥巴文,长期停滞不前子巫术文字阶段在民间流传。它们共同在8000-7000年前向外传播,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向北方传播到达蒙古大草原和贝加尔湖畔、西伯利亚,向西则传播到西亚、北非、埃及、印度、东欧等地,向南传播到东南亚,向东传播到日本、美洲等地。在蒙古大草原与西伯利亚、中亚、西亚、东欧、北欧、北非、印度发现的陶符、岩画与印章上的古文字,绝大多数为古夷(彝)文与东巴文、哥巴文,证实了这种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是远古历史的真实。同时,突厥语族的产生正是这种文字与文化传播、血缘融合的产物。芒·牧林教授的新语言学观点得到民族古文字学上的证实。不能说不是中华民族万年史源流寻根的重大突破。他证实了蒙古人种诞生在中国大地上,中华民族源流的根在中国大地上,中华民族上万年文明是土著文明,不是外来文明,对世界古文明的兴起发挥过巨大的历史催化作用。
![[转载]刘志一:中华民族万年史源流探根 [转载]刘志一:中华民族万年史源流探根](//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湖南株洲工学院刘志一教授
中华民族万年史源流寻根是一项巨大的基础性系统工程。芒·牧林教授已八十高龄,笔者也已过了古稀之年,生前怕难以完成,只能做一些开创性、基础性的梳理工作,给后人铺好路,大量系统的考评还需要后人接任。芒·牧林教授著《犬鹿说概要》一书从“绪论”开始,展开对“有关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古人类的遗迹”、“蒙古人种诞生地的考察”、“新人——蒙古人种的诞生”、“《犬鹿氏的诞生”、“蒙古人种诞生地区远古时代氏族的名称声源义源考”、“东北北部地区古地名声源义源考”、“《犬、鹿两种动物名称及其相关调的古今音义演变记录考”等基础语言学探讨,揭开了中华民族语言体系形成历史最神秘的面纱。但这只是份语言学大纲,一份民族史概要,一个学术结构框架,一条学术探索思路,一张中华民族万年文明史源流寻根探索规划图,五十六个民族和一些尚未定族名群体的体质人美学、文化学、语言学、文字学、图腾学、工艺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方面更细致、更系统的考评,还需要做大量艰苦卓绝的工作,才能向子孙后代有个完善的交代,才能真正彻底说明中华民族确有一万年以上的文明史,中华民族是一个血缘大家庭,各民族都是亲兄弟。完成这一历史重任,无愧于子孙后代。
文章作者:刘志一(湖南株洲工学院教授)
发布媒体:芒·牧林_新浪博客(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
发布时间:2014年3月31日
网页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b4124d480101jc0l.html
演唱:丁小东、陈宏、蒲庭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