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谈谈历史中的南宋高宗赵构

标签:
转载 |
众所周知,赵构是宋室南迁后的第一位皇帝,也是南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35年,得年81岁。他即位的时候,当真是危急存亡之秋。宋朝是在仓促之间被金人攻陷了都城汴梁,女真人掳走了徽、钦二帝,这个时候内乱外患难心事数不胜数,他作为皇家后人,责无旁贷。
好在赵构会点武艺,虽然这东西在皇权的争夺上起不到什么大用,但总比酒囊饭袋好了一些。他曾两次临危受命,出使金营,这个履历是其他没被抓走的皇子无法相比的。此功甚大,当然更重要的是这在大臣们的心中有了加分,威望起来了。众皇子就算心有不满,面子上也算服他,赵构终于登上帝位,堪堪撑下了场面。
一个王朝,出忠臣了,未见得是件好事。商纣王手下的比干,楚国的屈原,还有北宋的杨家将,历史不停地证明这一点。忠臣出现,说不定就是你国家将倾的前兆。
岳飞就是这样一个忠臣,但他并非“良臣”。他毕竟是刚从最底层爬上来的,一心只想着抗金,却暂时还猜不透、想不到功高震主之类的官场之中的勾心斗角。他猜不透皇帝的心意,违背赵构的心愿,甚至于不听皇帝之言,最终是取死之道——这几乎就是另一个版本的“杨修之死”。帝王为了巩固皇权,当然会杀掉这类人。
关于赵构,史家多倾向于定位为昏庸之主。不过,宋朝是在仓促之间被金人攻陷了都城汴梁,二帝“北狩”。当赵构南渡时,身边亲兵仅一千余人,然而他通过各种方法,迅速调集兵马防守住了淮河、长江,同时建立了南宋的根基,宋室的国祚得以延续了一百多年。
我们可以把赵构和明末的崇祯皇帝做个对比,为什么南宋可以偏安,而南明不行?如果崇祯皇帝能够学习宋高宗的做法,中国历史的走向会是另外的一个样子。
赵构与明末的崇祯皇帝不同,他在宋朝建过大功,又是掌握兵力的元帅,威望实力都足以拿下皇位。而崇祯皇帝在十八岁时继承其兄熹宗帝的皇位,继位之前没有实际的历练,登基之后内忧外患。李闯军攻入北京城时未能出得京城,崇祯帝自杀殉国,他的几个皇子均在较短的时间内死于非命或不知所终。
崇祯帝殉国后,南明朝兵力分散。朱明皇族子弟众多,谁也不服谁,大家相互拆台,致使南明内耗不断。没有一个有权威的皇帝,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南明的最后一点元气也就很快损失殆尽了。
赵构与崇祯帝不同的第二点,他对金国的野心有充足的预估;所以先用主战派抚平了国中的内乱,而后又让他们对抗金军,表明自己不是好欺负。而明朝的皇帝的境遇就差得远了,不仅没有对满清进行正确的预估,还有一个李自成在国内的搅局;内外交困,最后被李闯军打了个落花流水。崇祯帝殉国之后,大好河山尽入满清鞑子之手。
赵构的功过,其实很难用这短短的一篇文字来评说。但我们也要尊重历史,决不能仅以一言“昏庸”便将之抹杀。说赵构是“投降派”甚或是卖国贼,更是一种用现代“**史观”解读历史的片面言论。
作为一家之主,把自家里的东西卖了,只是起到了缓解家庭困难的作用。作为皇帝,一国之主,把国土割让给恶邻,虽然有辱先祖之威名;但是,“贼”名却是说不上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老儿想送给谁就送给谁,与小老百姓是无关的,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也经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