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文物收藏界呼吁对不良专家“追责”
(2015-08-21 16:29:53)
标签:
转载 |
文物收藏界呼吁对不良专家“追责”
羊城晚报记者 蒋铮
从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金缕玉衣”,到今年的开年大戏“汉代玉凳”,中国顶尖级文物专家为天价赝品的圈钱大开绿灯、保驾护航,在社会上引起公议,文物收藏界的一些知名人士,痛批文物鉴定行业的潜规则,呼吁“追责!”
专家鉴定“走眼”,导致他人经济损失,能被追究法律责任吗?北京某文物鉴定中心张进发给羊城晚报记者的答复,犹如一盆冷水:“不可能!鉴定专家给意见时可以说是个人学术观点。要跟鉴定专家打官司,凭哪条法律?我就没听过有赢的!”
他接着说:“拍卖公司只是中介机构,不保证拍卖品百分之百是真的。要是买大白菜,说5毛钱一斤那就是5毛,有公认的标准。古玩没有这个标准。其实古玩收藏,打眼也是一种乐趣。”
此言一出,更引发有关人士的更大愤慨,众人奋起集体“捉鬼打鬼”!
南京林业大学教授邵晓峰对古代家具有深入研究,他说:在中国家具发展史上,汉代人的起居方式为“低坐”,即以席地而坐为主,“这种凳子属于‘高坐’,当时根本派不上用场。从图片来看,这套汉代梳妆台及玉凳很有可能是仿清代宫廷家具”。
湖北民族学院历史系教授黄清敏认为,汉代以跪坐为合乎礼节的坐姿和礼仪制度。隋唐之后,凳子的原型———胡床才开始普及,随后衍生出凳子和椅子。汉代人都是“席地而坐”,当时还没发明这样的凳子。
杜平告诉记者,古玉鉴定其实非常简单,它不像字画、瓷器是人工做出来的,而是天然形成的矿物。这个“汉代玉凳”横跨好几个朝代,玉器却是同一种玉料、同一种沁色(指玉受土地所含其他物质的作用而产生的颜色变化),显然就是假货,“可以是工艺品,但不是古玉器”。
吴树则从另一个角度认为“玉凳”必假无疑。他说:“汉代等级森严,似这般大件物品,恐怕也是达官贵人所有,若是出土之物,势必为大墓之陪葬品。依据相关规定,拍卖公司的拍品预展前须经文物部门审核,真是出土之物的话,能通过审查?换句话说,文物部门已变相认定此拍品是普通工艺品而已!”吴树在电话中感叹:“即便如此,按照现有法律,文物部门对拍卖公司的拍品打真不打假,明知道是赝品也不会阻止它上拍!”
收藏家刘先生指出,“汉代玉凳”能被如此迅速“揭黑”,得益于鉴定业外的人士。“如果不是从家具常识、历史常识、服饰常识、逻辑推理来辨伪,以鉴定界的现状,这个“口水仗”还不知道要打到什么时候!”
吴树认为:“此类案件越来越多,之所以该追责的追不了责,根本原因还是我们国家没有一套完整的鉴定体系、鉴定标准和权威的鉴定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