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黄帝其人其事
(2015-08-21 11:44:59)
标签:
转载 |
古人是这样记载的。黄帝是一个活生生的人。马王堆帛书《黄帝·观》说:(黄帝)“令力黑浸行伏匿,周留四国,以观无恒善之法则。力黑视象,见黑则黑,见白则白。”力黑,也就是力牧,传说为黄帝之臣。黄帝叫他悄悄地查看周围国家的情况,观察经常变化的法则。力黑看事物的形象,“见黑则黑,见白则白”。这个人是实事求是的,是可靠的,见黑是黑,见白是白,不颠倒黑白。
皇甫谧还说,“黄帝都涿鹿” 涿鹿在幽州境内。幽州指哪里呢?据《周礼·职方》载,“东北曰幽州”。 《吕氏春秋》载“北方为幽州,燕也。”《尔雅·释地》载:“燕曰幽州。”其范围大至包括今北京、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皇甫谧不采一说,他指出,有另一种说法:“或曰:黄帝都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这只是一种说法。
下面的故事就是众所周知的了:
神农氏衰落的时候,黄帝讲修道德、教化民众,诸侯都来归附他。黄帝驯化了许多猛兽以备战争之用。与神农氏在陂泉之野交战,三战而胜。又去征讨蚩尤氏,涿鹿之野擒获蚩尤,叫应龙在凶黎之丘把蚩尤杀掉。一共打了55场战争,一统天下。
在黄帝时期,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都先行发明,并得到发展,他的功劳为后世所称赞,被誉为华夏的“人文初祖”。
传说黄帝以玉为食。《山海经·西山经第二》说,有一座峚山,这座山长丹木、流出丹水,丹水西流注于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源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是生玄玉。”看来沸沸汤汤的玉膏,是如玉色的清水。因为下文又说:“玉膏所出,以灌丹木。” 玉膏是灌溉用的。丹木长到五年,五色都分清了,五味都馨香。黄帝便取峚山之玉荣,投放到锺山之阳面。供天地鬼神,“是食是飨”。
传说黄帝用夔皮做鼓。《山海经·大荒东经第十四》又说:东海中有一座流波山,深入海中七千里。山上有兽,形状像牛,苍身、无角、一足,从水中出入必带来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名字叫夔。黄帝得到它,用它的皮做鼓,并用雷兽之骨做鼓槌,声音传五百里,以威天下。在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现了许多上无盖下无底的筒形彩陶罐,有人认为是“陶鼓”,如果此说不虚,夔之皮可能是用来做“陶鼓”的。
传说黄帝之孙始均生北狄。《山海经·大荒西经第十六》说:在西北海之外,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 《魏书·序纪》开篇说:“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明确表示鲜卑族祖先是黄帝正妃嫘祖所生的第二个儿子昌意之子。因为昌意封地在北方,封地内有大鲜卑山(今大兴安岭),所以因之名号为鲜卑。鲜卑与汉人都是黄帝的子孙后代,同宗共祖。《魏书·序纪》又说:“其裔始均,入仕尧世,逐女魃于弱水之北,民赖其勤,帝舜嘉之,命为田祖。”意即昌意的后裔始均在尧时为官,并得到舜的赏识,任命为田祖,即管理农业的官员。鲜卑的分支慕容氏也自称是黄帝后人。《晋书·载记第八》说: “慕容廆,字弈洛瑰,昌黎棘城鲜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号曰东胡。”有熊氏,指黄帝。苗裔一词最早出于《离骚》。苗裔之苗,本有“初生的植物、禾谷之实”的意思,后来从禾谷之实转义引申为“子孙后代”;裔,就是“后代”之意。所谓“有熊氏之苗裔”,就是黄帝子孙后人的意思。慕容鲜卑人关于自己是黄帝、颛顼后人的记忆十分强烈,以至于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紫濛》篇中仍然说: “慕容氏自云轩辕之后,从于紫蒙之野。”轩辕,正是指黄帝。
传说黄帝请女魃助战。《山海经·大荒北经第十七》说:在共工之台那个地方,有个衣青衣人,名叫黄帝女魃。黄帝与蚩尤战于冀州之野。蚩尤请风伯、雨师来帮忙,纵大风雨。黄帝对应,召女魃来止雨。“雨止,遂杀蚩尤。”女魃不能再回到天上了,但她所居住的地方不下雨了。叔均把这件事告诉了天帝,后把女魃放置到赤水北边。“叔均乃为田祖。”女魃做过逃走的努力。要驱逐她的人咒她说:“神北行!” 女魃有止雨之能,能力过了,“过犹不及”,天不下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