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把真品看成赝品是一种犯罪

标签:
转载 |
把真品看成赝品是一种犯罪
天林
2015年5月29日
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丘小君老师在不同场合常讲:“把真品看成赝品是一种犯罪。”
最近,网上一篇“一位留英文博人员谈国内文物鉴定问题”的文章,也有这么一句话:“作为国家大文博机构的专家,把仿品看成真品是有害的、有愧的,而把真品看成仿品是有罪的。”
这位不知名的有识之士再一次说出了与丘老师相同的话。其实,丘老师和那位留学博士说出的只是当下广大藏友的内心认同罢了。
不久前,我曾在《解读古瓷圈里的砖家与帮主》一文中,初步分析了“真品不识”的“砖家”和“赝品乱识”的“帮主”这一现象的真实原因,今天我顺着这一话题,往深里再说道说道。
真品不识,应该这是藏界的一种普遍现象。换句话说,如果真品都能识,收藏就不是坊间所讲的“水很深”了。通常来讲,一个人从刚涉入收藏到成为一个高手或行家,往往都要经历“看什么都是真的——看什么都是假的——看什么都既象假的又象真的——看什么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如此一个“进化”过程,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幸运地沿着这一路径成为顶尖高手和行家,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只能“进化”到某一个阶段便停留不前了。看什么都是真的,自然成为了“国宝帮”有的甚至收了一屋子一仓库的赝品;看什么都是假的,自然成为了“砖家”,有的把粗瓷烂片作为珍品,成为“丐帮”中的铁杆儿;看什么都似是而非,见过的认得的就说真、没见的不认得或存疑的都说假,这其实都是“半瓶水响叮噹”的自以为是之人,而往往是这样的半真不假之人,常常被藏友奉为“真神”,掌握着话语权四处走穴;反而是少数“见真便识真、见假便道假”的有真功夫并且客观务实的专家,往往会被误解误读,躺着都等着中枪……
把赝品当真品的藏友,只能说保护了不该保护的“文物”,损失了人民币,当是受害一簇,值得同情和帮助;把真品当赝品的藏友,只能说眼不识珍,保护了“老普残”,错过了“真精新”,悟性浅、学识短,倒也算不上犯了哪门子罪,毕竟他们不肩负相关的责任与担当。
倘若国家大文博机构的专家如此,那是绝对不可宽容的!
首先,专家是推动国家进行文物保护的公职专业人员,为国家保护好文物是职责所系,专家的不识真必然导致自己的不担当和文博机构的不作为,从而导致文物不能得到国家及时有效的保护,进而错失文物保护的难得机遇,难道这是可以宽容的吗?
其次,专家对真假的鉴别标准往往对藏界具有引领和主导作用,很多专家著书立说,甚至频频活跃于大众媒体,他们的每一句话都会被大众信以为真,并成为藏友坚定不渝的实践指南,专家的不识真必然导致藏界的混乱,一方面导致藏友真假不识、多走弯路,另一方面也会导致文物不能在民间得到有效保护,难道这是可以宽容的吗?
第三,文物是中华文明的真实物证,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意志世代传承的有效载体,是祖先留给我们极为珍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专家的不识真既会导致文物得不到有效保护,还会影响民族精神和民族意志的世代传承,说愧对列祖列宗一点都不为过,难道这是可以宽容的吗?
第四,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物资源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专家的不识真尽管过错在当下,但把沉重的包袱扔给了子孙,让文物保护之殇成为子孙后代永远之痛(详见《痛失文物保护,何颜面对子孙?》,难道这是可以宽容的吗?
如此多的不被宽容聚合在一起,你能说这难道不是一种犯罪吗?
专家不识真本已非常可怕了,可还有比这更为可怕的。
大凡文博系统可以被称之为专家的,至少都自认为或被认为是“得道高僧”,自视清高、自命不凡、固执己见、教条迂腐便是其显著特征,有的为了让自己的权威不被挑战,当个别务实型专家把真品看真的时候,讽刺、挖苦、谩骂甚至人身攻击像暴风雨般来临,一些“丐帮”和“国宝帮”藏友因不识“真精新”藏品或自己的藏品被专家否定,也跟着一起摇旗呐喊,造成企图“以邪压正”的舆论压力,使本已乱象丛生的文博和藏界生态进一步恶化,使文物保护形势雪上加霜,使有志于文物保护的广大有识之士更加忧虑和痛心,也让文物有效保护的春天变得遥不可及。
国家痛失文物保护,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某些无为专家的不识真是最为内在的动因。加强和推动文物保护,必须首先对文博系统和文物保护相关职能部门来一次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大手术”,从根本上解决专家不识真这一重大而又现实紧迫的命题,只有这样,文物保护这一时代使命才能破冰前行。
本文无意攻击文博系统的专家,只是实事求是地说明一种真实现象,目的是揭露古玩圈里的种种乱象,如果无意中冒犯到某个专家,请见谅,相信任何一个有良知的朋友包括文博专家都是有志于推动文物保护的,权当求大同存小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