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说说收藏中的经验与教条

(2015-08-14 16:47:59)
标签:

转载

[转载]说说收藏中的经验与教条

      

    说说收藏中的经验与教条

  天林

 

      收藏中,经验重不重要,可以说非常重要;经验来自哪里,来自理论与实战,理论与实战相结合,就形成了经验,这是我们收藏的法宝。但这个法宝是不断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实践是鲜活的,今人对古人文明创造的研究和认识是逐步深入、逐步趋于客观完整的。

 

      而有的人因为经验多了,就成了专家;而有的经验丰富的人(包括专家),却把自己的经验固化了,不再接受自身经验以外的东西,于是,经验就成了一种主义,就变成一种教条。所以,就专家而言,于是就产生了博物馆派与田野派之分,或者说博物馆派不认识田野考古出来的东西,更是拒绝承认非官方出土的东西;这是其一,其二是不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收藏界。要知道,今天的馆藏,绝大部分是解放初的民间知名人士的无偿捐献或以前低廉的民间征集,而建国以来的官方出土绝大多数在各地区的文物考古所,这些东西除了部分图录以外,民众是根本看不到的。所以,我们的收藏界就常常以今天的馆藏和少量的官方出土作为经验,拒绝经验以外的东西。

 

      拿曾经电视直播的“南海一号”为例,那只是一条运送外销瓷的船,上面出来了多少连专家都没有见过的东西,试想,如果那些东西假如来自非官方出水,于是一定会有人说“又臆造出一批高仿品或者干脆就说成赝品”,“碗礁一号”也是如此,要知道,官方界入之前,已经有不止三分之二的宝物流失,我想,流失的文物只要在国内的,基本上都会被无数的专家和行内人士无数次地打上“赝品”的烙印。

      这是我们民间文物收藏的悲哀!!

 

可悲哀的不止这些,由于民间的收藏不被认可,大量的东西流失国外,流失国外其实也并不要紧,因为随着文物的流传,中华文明也得到了彰显;但悲哀的是,这些东西一旦流失国外,就会摇身变成价值连城的东西,当然,这些东西本来就价值连城,所以这也无可厚非。可是,悲哀的是,从2.5亿的元青花,到5.5亿的乾隆转心瓶,都是我们的国人本着热爱祖的情结把他们庄严地请回。可我们回过头来想想看,无论是2.5亿、还是5.5亿,那可是我们多少国人想都不敢想的数字,而这些凝聚多少国人血汗的无数个2.5亿,却就这样流入了外国人的腰包,成为外国更加强大的资金来源。要知道,这些2.5亿,如果留在中国,将会有多少无力完成学业的优秀学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有多少不能解决温饱的国人所有的燃眉之急都不复存在!!……
      

这才是我们收藏界的最大悲哀!!
   
试问,这些悲哀来自哪里?
    
难道我们不应反醒吗?我们所谓的专家不应反醒吗?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