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8)

标签:
转载 |
原文地址: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8)作者:大毛说玉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8)
桃鹤纹玉盘
明代
长16.7、宽11.0厘米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上有赭褐色沁。器略呈菱形,口沿较宽,饰以互相连接的云纹。浅腹,内底阴刻仙鹤纹、桃树纹、江崖海水纹,象征“万年长寿”之意。纹饰上填以朱色。底部光素无纹。
鹊梅纹玉盒
明宣德时期
高4.4、口径7.3、底径5.1厘米
现藏于开封市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盒为正方形,子母口。盒盖盖面微凸,上刻浅浮雕喜鹊闹梅图;盒身直腹,下腹近底部微收,方形圈足。
花卉纹玉盒
明代
高6.2、口径7.8、底径6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质地温润。盒为方斗形,盒与盖之间以子母口相合。盖上以浮雕及阴线刻的手法雕琢山水人物。远山近水,一棵垂柳下坐二人,对坐交谈,远处渔舟,一人在船头垂钓,另有茅屋、山人,俨若山水画面。一边浮雕诗句:“桃红含宿雨,柳绿带朝烟”。盒之四壁浅浮雕秋葵、荷花、石榴、桃花花卉。盒底方框内,减地浮雕“子冈”两字。陆子刚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苏州玉雕大家,但关于陆子刚的名字,在明代当时的文献和清代文献中就有“陆子刚”与“陆子冈”两种写法。故宫所藏刻有陆子刚款的玉器,即使是明代之物,风格也迥异。以器皿为多,有精工细作者,也有刻工粗率者。
螭纹玉盒
明代
高1.7、长6.6、宽5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白色,莹润无暇。器为长方形,由盖、底两部分组成。盖面浮雕一螭,口衔灵芝,团身爬行于器盖中央,长尾穿过后腿呈卷云状。盒内光素,外壁以阴刻连续回纹作装饰。碾磨光滑,琢刻精细。盒底配有红木方形木托
龙纹刻诗玉方盒
明代
通高3.5、盒高2、边长5.3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洁白温润,抛光精亮。整器分三层,盒盖上浮雕行草书诗一首,后有长方形款:枝山;中层盒内阴刻几竿修竹,盒边凸雕卷云纹;盒底浮雕方折夔龙,内底有阴刻方框章款“文人清玩”。原配紫檀木座。整器造型别致,工艺精巧,是明代文人雅士的文玩精品。从其纹饰风格看,可能是明代中晚期苏州玉雕的精工之作。
回纹玉盒
明代
高6.6、长10.7厘米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微有杂质和浅黄色沁。盒呈长方形,有盖,子母口。盒上下边缘及盒盖和盒口边缘各有一周明代常见的回纹。其余光素无纹,边缘棱角圆润。
桃形玉盒
明代
通高8.6、口径11.2~11.8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有褐斑,光润。器呈桃形,由盖和身套雕扣合而成,以缠绕桃枝为纽相连,器壁雕桃、叶,桃丰满,叶舒展。
荔枝形玉盒
明代
高4、长8.6、宽5.3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细腻温润。整器在同一块玉料上镂空雕成相连的盒盖与盒身。盒呈荔枝形,盒身上亦浮雕大小多个小荔枝,荔枝叶脉络清晰,雕琢自然生动。整器构思巧妙,独具匠心。
龙纽玉印
明代
高9、长13、宽13厘米
现藏于西藏博物馆
玉质白色。扁方形,双龙纽。印文为朱文九叠体汉字“如来大宝法王之印”。如来大宝法王本名却贝桑波(1384~1415年,又称哈立麻),是藏传佛教,噶玛噶举黑帽系第五世活佛。永乐四年(1406年)应召到南京,次年建普度大斋于灵谷寺,为高帝、高后荐福,乃封哈立麻为“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自在佛”,领天下释教,给印如诸王。明成祖给却贝桑波赐名如来,藏译得银协巴。整器玉质莹润,造型精美。
兽纽玉印
明代
高3.3、长3、宽3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黄色,细密坚实,有褐色沁和牛毛沁。立雕兽纽,呈卧状,头前伸,圈眼抿口,四肢弯曲,体态饱满,尾贴于臀部。印体为正方形,底部刻篆书白文“世守荆邦”。
螭纽玉印(2件)
明代
高6.5、长3、宽3厘米
现藏于福建博物院
玉质白色,白中泛褐色。长方体,纽镂雕一站立回首状螭虎,首尾相接,刀工简练粗犷。印文为阴刻四字篆体,左为“叶进卿印”,右为“叶向高印”,字体笔画粗犷,刚劲有力,此章为明代宰相叶向高使用之物。叶向高,字进卿,福建福清人,在明万历、泰昌、天启三朝都曾任首辅。
覆斗形玉印
明代
高2.5、长2.5、宽2.5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青白色,细密坚实,有墨色水银沁。呈覆斗形,上窄下宽,立雕素工。顶部为正方形小平面,四面斜切对等,印体下端为正方形,通体打磨光滑,底部刻有篆书阳文“留香”。
钱纽玉印
明代
高3.5、长3.1、宽3.1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青白色,温润光洁,有灰色沁。立雕钱形纽,圆形,外缘雕琢六道环绕凸纹,中部有方孔,外套浅浮雕方形凸线。印体呈台梯形,层面之间由弧度联系,构思巧妙、造型古朴。底部刻篆书白文“大欢喜”。
花形玉洗
明代
长15.5、宽4.6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黄色浸蚀绺纹。形似大碗,花瓣形口,圈形足。外壁下部细琢海水纹,浪花涌动,上部为舒展的花瓣。口沿下两侧浮雕云蝠及宝相花,云蝠口衔花蕊。洗内壁琢三层纹饰,以同向旋转的海水纹簇拥在一起,中心为浮雕的团寿,寓意福寿绵延。
花形玉洗
明代
高6、口径6~9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青灰色,局部有褐色斑。洗呈花形,外有凸雕的花叶、茎,以凸雕的枝蔓作洗柄,整体造型设计巧妙。
花形玉洗
明代
高7.5、长17.5、宽12.5厘米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杯为圆形,口为八瓣莲花形,内壁亦雕有隐起莲瓣,杯内底部雕一凸起花蕊纹,杯外壁镂雕鹭鸶纹、荷花纹与莲瓣纹,花卉纹缠绕于杯外壁四周及底部。枝叶花卉缠绕相连,杯一侧枝叶纹雕刻稍少,露出杯口,杯底部镂空花卉纹为杯足。杯外侧雕三只鹭鸶纹,姿态各异,有的呈站立状、有的呈飞翔状。杯外侧饰三朵盛开的花朵纹,雕三层花瓣。此器原为清宫旧藏。
梅花纹玉洗
明代中期
高3.5、口径6.2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花瓣口,敛口,弧壁,圜底。身绕以花枝,以两朵梅花瓣为耳。
莲花纹玉洗
明代晚期
高3.8、长10.6、宽7.2厘米
现藏于山西博物院
玉质青色,微有沁色。洗为桃形,外壁雕琢隐起的荷花、蝴蝶,叶梗为柄,翻卷的枝叶为器。
莲花形玉洗
明代
高6.8、长19.8、宽11厘米
现藏于山西博物院
玉质青色,局部有黄褐色沁斑。洗作花叶形,左侧雕一菊花形砚滴,小口,腹外琢一盛开的菊花,盖为乍放的花蕾。右侧为莲花洗,四瓣形花口,浅腹,底中央圆形凸起花蕊。菊叶与茎叶缠绕伸展至器底,以为洗足。构思独特,造型别致。
荔枝形玉洗
明代
高5.5、口径10.5~7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光润。半边荔枝形,敛口,前有流,弧壁,后端宽,以镂空荔枝为把柄并托底,圜底。
桃形玉洗
明代
高3.4、口径6.8~5.3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器呈桃形,椭圆形口,侈口,方唇,弧壁,圜底。壁和底雕桃叶、小桃为托和柄。
桃形玉洗
明代晚期
高3.5、长10.2、宽10厘米
现藏于山西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有黄褐色沁斑。洗为桃形,内空可贮水,腹外环绕镂雕翻卷的枝叶,部分枝叶缠绕于杯身作器足,洗外缘雕琢一桃花。
龙柄桃形玉洗
明代
长16.8、宽10.2、高4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青白玉。洗为蟠桃形,琢制得极薄,且有浮雕桃花,镂雕一龙为柄,并与桃枝缠绕,构思巧妙,工艺精湛,寓意吉祥。
桃形玉洗
明代晚期
高5.4、长13.1、宽7.7厘米
现藏于山西博物院
玉质青色。洗为桃形,洗身凸雕折技花卉。柄为镂雕花枝叶形,枝叶缠绕伸展过洗底,底中部凸雕桃花为器足。
桃形玉洗
明代
高5.9、长15.2、宽9.5厘米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玉质青色。器呈不规则的桃状,敛口,腹和底部浮雕枝梗桃叶及蝙蝠两只,整体呈折枝桃形,象征“福寿”之意。
桃形玉洗
明代
高4.95、长11.6、宽8.4厘米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玉质青色。器体呈剖开的半个桃形,外壁透雕攀附的螭虎和桃枝、桃叶,作为器柄及装饰。器外透雕的螭虎和桃枝,刀工粗率,显示出明代玉器做工的风格特征。
瓜形玉洗
明代
高3.5、长12、宽6.3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
玉质青色,有绺纹及褐色瑕。洗为纵向剖开的瓜壳状。胎较厚,外壁镂雕蔓卷的瓜藤及花朵,形成洗柄。下浮雕一花形瓜叶为底座。
荷叶形玉洗
明代
高6.36、长11.5、宽11厘米
现藏于开封市博物馆
玉质青色,夹杂黑斑,有大面积深黄色玉皮。荷叶隆起形成洗身,敛口鼓腹,洗外两侧在小荷叶映衬下各雕荷花一朵,含苞欲放,外壁缠饰水草,荷叶脉络清晰,底部以丝绦束着荷梗,承托器身。
荷叶形玉洗
明代
高4、长12、口径9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温润半透明,有褐色沁。镂雕荷叶状,口沿内卷,内壁阴线勾饰荷叶纹,内空可贮水,荷茎柄,底部为浮雕多枝荷叶,托于水洗,阴线勾饰荷叶纹。做工精巧,造型别致。
荷叶形玉洗
明代
高4长、9.5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淡青色,表面有黄色玉皮。整器为翻卷荷叶造型。口微敛,深腹,内壁光素。外壁透雕螭龙和莲蓬。螭龙呈S形,头探至沿口,往内张望。莲蓬茎杆卷曲,莲子凸起,侧面雕一小蟹。外部及底浅浮雕荷叶的茎及叶脉。作品构思巧妙,造型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