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半两”背文为契丹早期文字“十二铢” 东方新报2004年02月19日一篇文章《特邀天下能者认字》,

标签:
股票半两银币钱币契丹 |
分类: 泉痴山人原创文章 |
银“半两”背文为契丹早期文字“十二铢”
东方新报2004年02月19日一篇文章《特邀天下能者认字》,诚邀天下能者为其辨认一枚银半两背上奇异文字。据收藏者说,他十二年(至今应为二十二年)走遍大半个中国请教了诸多泉界藏界名家及专家学者,可时至今天背上的两个字却无人认识。详情请审读本文所附东方时报原文,恕笔者不再赘述。
笔者这里要告诉收藏者的是:该银半两背上的文字是契丹早期文字“十二铢”。这里“十二(右侧字)”,是战国常见文字,是数字12的合体字(一竖二横)(见图1、2、)。刀币币上常可见到,其写法源于甲骨文。
“铢”字为契丹人所创胡书,在契丹早期仿汉祭祀钱“大泉五铢”钱文,已见成熟形态。两铢字虽一个两个半圆左加一横一竖及一横长左未封之扁口;一为左一竖右一三角,但造字方法相同,传承有绪,只是一个繁复,一个简约;一个正写一个反写而已。都是契丹早期文字“胡书”。(见图3、4、)
关于该币铸造时间,我很欣赏汤阴嗜泉先生的判断,即东汉至东晋时期北地契丹古八部人所造,用于祭祀供养所用。背加铸十二铢,是为不识汉字的被供养人注明钱重重量,因为十二铢(七克半)恰为半两。
收藏者唐仲平先生对钱出土于北方的判断是正确的。说其是契丹人铸造的唯一所见的银半两亦是符合事实的,说其是极其珍贵的珍罕钱币也是恰如其分的。祝贺唐老先生,希望这篇短文能了却您的心愿。
特邀天下能者认字(组图) |
||||
|
||||
2004年02月19日10:06 |
||||
这枚钱币一边是“半两”两字,另一边的两个字却至今无人认识。 一枚举世罕见的珍稀古币,十余年来一直让长沙离休老干部唐仲平难以释怀。不仅因为这是全国迄今为止发现的首枚“半两”银币,更重要的是,12年来唐老携带它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却一直未有人识得其庐山真面目。昨日,唐老首次向媒体展示了该枚“半两”银币,并邀请天下能者,共同为其验明正身。 昨日,在唐老的住所内,绒布细裹、锦盒包藏的银币在解除了层层束缚后,终于展现在记者面前:货币整体呈紫红色,周边似圆非圆,内虽有方孔,但同样极不规整。在其正面,篆体的“半两”二字清晰可见,但钱币背面所镌刻的两个字却极为怪异,难以识别。 |
因为没有数据,所以不好说该钱的大小。若从“半”字分析,上从“八”,下从“干”,这种写法不见于秦汉,相反六朝的东晋“白铜半两”却是这种写法。请参见我博客“汤阴发现窖藏白铜小样半两”。另外孙仲汇《简明钱币辞典》也有一枚这种写法的:半两,面文另有“开阳”,六朝的开阳是指京城门之一,也有指北斗七星从勺柄数起第二颗,表丞相。我倾向该钱是六朝物。背字不能辩,右字拟“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