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银“半两”背文为契丹早期文字“十二铢” 东方新报2004年02月19日一篇文章《特邀天下能者认字》,

(2014-09-24 18:01:17)
标签:

股票

半两

银币

钱币

契丹

分类: 泉痴山人原创文章

银“半两”背文为契丹早期文字“十二铢”

东方新报20040219日一篇文章《特邀天下能者认字》,诚邀天下能者为其辨认一枚银半两背上奇异文字。据收藏者说,他十二年(至今应为二十二年)走遍大半个中国请教了诸多泉界藏界名家及专家学者,可时至今天背上的两个字却无人认识。详情请审读本文所附东方时报原文,恕笔者不再赘述。

笔者这里要告诉收藏者的是:该银半两背上的文字是契丹早期文字“十二铢”。这里“十二(右侧字)”,是战国常见文字,是数字12的合体字(一竖二横)(见图12、)。刀币币上常可见到,其写法源于甲骨文。

“铢”字为契丹人所创胡书,在契丹早期仿汉祭祀钱“大泉五铢”钱文,已见成熟形态。两铢字虽一个两个半圆左加一横一竖及一横长左未封之扁口;一为左一竖右一三角,但造字方法相同,传承有绪,只是一个繁复,一个简约;一个正写一个反写而已。都是契丹早期文字“胡书”。(见图34、)

关于该币铸造时间,我很欣赏汤阴嗜泉先生的判断,即东汉至东晋时期北地契丹古八部人所造,用于祭祀供养所用。背加铸十二铢,是为不识汉字的被供养人注明钱重重量,因为十二铢(七克半)恰为半两。

收藏者唐仲平先生对钱出土于北方的判断是正确的。说其是契丹人铸造的唯一所见的银半两亦是符合事实的,说其是极其珍贵的珍罕钱币也是恰如其分的。祝贺唐老先生,希望这篇短文能了却您的心愿。

 泉山人2014/9/24于京东康复中

特邀天下能者认字(组图)


2004021910:06 东方新报

 

这枚钱币一边是半两两字,另一边的两个字却至今无人认识。

一枚举世罕见的珍稀古币,十余年来一直让长沙离休老干部唐仲平难以释怀。不仅因为这是全国迄今为止发现的首枚半两银币,更重要的是,12年来唐老携带它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却一直未有人识得其庐山真面目。昨日,唐老首次向媒体展示了该枚半两银币,并邀请天下能者,共同为其验明正身。
  半两银币全国惟一

昨日,在唐老的住所内,绒布细裹、锦盒包藏的银币在解除了层层束缚后,终于展现在记者面前:货币整体呈紫红色,周边似圆非圆,内虽有方孔,但同样极不规整。在其正面,篆体的半两二字清晰可见,但钱币背面所镌刻的两个字却极为怪异,难以识别。
  据唐老回忆,该枚珍贵的半两银币是在1992年夏天,一名操益阳口音的中年男子送至他所开的古钱币收购店的。当时,银币混在一大袋古钱币中,并未显出特别之处。直到几天后,唐老在整理时,才发现这枚古币不仅重量压手,而且外型、镌写的币文也大大异于平常所见的半两钱币,经过除污、称重、鉴别含量等一系列工程后,一枚极为珍贵的银制半两钱币终于在沉寂了数千年后重焕光彩。
  古币凸显三大疑团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便投入到对这枚银币的研究之中,但一直收效甚微。唐老表示,这些年来,他携带这枚古币远赴北京、上海、黑龙江等地,并先后邀请了长沙市钱币协会主席康巨峰、上海著名钱币研究专家余榴梁等名宿对该币进行了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枚币不仅是真币,而且是目前所发现的惟一银制半两钱币,从各方面综合考虑,其铸造年代应在秦朝以前。
  记者为此专门向长沙市钱币协会主席康巨峰求证。康巨峰说,他曾经见过唐老先生手中的这枚币,它的确是枚真币,应当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十分少见。
  虽然银币的年龄已有论断,但连专家都无法解释的一连串疑团却让它的身世更显扑朔迷离。其中最让人费解的是:
  ———银币背面所镌刻的字究竟是什么?虽然有人提出这可能是铸造工匠留下的特殊记号,也可能是一个地名,但至今为止无人能识别出其含义。
  ———这枚银币为何到了南方?唐老表示,从银币的干燥程度和锈色来看,这种货币应该曾在古代中国的北方流通。
  ———钱币的含银量为何如此之高?经湖南省黄金宝石制品质量监督授权站测定,该枚古币的含银量高达9785%。在刚刚进入封建社会的先秦,能够出现如此精湛的铸币工艺,不由得让人称奇。
  稀世珍宝期待验身
  近半个世纪的研究收藏,已让唐老收获颇丰。除去半两银币外,形状逼真的桥币、隋朝时期的开元通宝也都是他的心爱:曾有人出几万元的价格要买那枚半两银币,被我拒绝了。如今,老人收藏的钱币种类已达3500多种,数量超过万枚,对开元币颇有研究的他,甚至还为自己赢得了唐开元的雅号。
  我已经75岁了,而如今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让这枚银币身世大白。唐老表示,如果所有谜团能够解开,能弥补半两钱币史上一直无银制品的空白,使我国的银币铸造工艺提前数百年。如有人能认识这枚半两银币的真面目,请打电话2204000与新报记者联系。
  作者:胡媛媛 石冰 易田华 方圆
  (来源:东方新报)

汤阴嗜泉

 

因为没有数据,所以不好说该钱的大小。若从“半”字分析,上从“八”,下从“干”,这种写法不见于秦汉,相反六朝的东晋“白铜半两”却是这种写法。请参见我博客“汤阴发现窖藏白铜小样半两”。另外孙仲汇《简明钱币辞典》也有一枚这种写法的:半两,面文另有“开阳”,六朝的开阳是指京城门之一,也有指北斗七星从勺柄数起第二颗,表丞相。我倾向该钱是六朝物。背字不能辩,右字拟“丌”。银“半两”背文为契丹早期文字“十二铢” <wbr>东方新报2004年02月19日一篇文章《特邀天下能者认字》,


银“半两”背文为契丹早期文字“十二铢” <wbr>东方新报2004年02月19日一篇文章《特邀天下能者认字》,

银“半两”背文为契丹早期文字“十二铢” <wbr>东方新报2004年02月19日一篇文章《特邀天下能者认字》,

银“半两”背文为契丹早期文字“十二铢” <wbr>东方新报2004年02月19日一篇文章《特邀天下能者认字》,

银“半两”背文为契丹早期文字“十二铢” <wbr>东方新报2004年02月19日一篇文章《特邀天下能者认字》,

银“半两”背文为契丹早期文字“十二铢” <wbr>东方新报2004年02月19日一篇文章《特邀天下能者认字》,

银“半两”背文为契丹早期文字“十二铢” <wbr>东方新报2004年02月19日一篇文章《特邀天下能者认字》,

银“半两”背文为契丹早期文字“十二铢” <wbr>东方新报2004年02月19日一篇文章《特邀天下能者认字》,

银“半两”背文为契丹早期文字“十二铢” <wbr>东方新报2004年02月19日一篇文章《特邀天下能者认字》,

银“半两”背文为契丹早期文字“十二铢” <wbr>东方新报2004年02月19日一篇文章《特邀天下能者认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