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辽契丹汉文纪年纯金钱赏析——兼评余榴梁先生关于纪年钱的奇谈怪论

(2013-09-25 23:06:52)
标签:

于京东

老百姓

无根

丑闻

呓语

分类: 契丹(辽)钱币研究

辽契丹汉文纪年纯金钱赏析

——兼评余榴梁先生关于纪年钱的奇谈怪论

辽契丹汉文纪年纯金钱赏析——兼评余榴梁先生关于纪年钱的奇谈怪论


辽契丹汉文纪年纯金钱赏析——兼评余榴梁先生关于纪年钱的奇谈怪论

辽契丹汉文纪年纯金钱赏析——兼评余榴梁先生关于纪年钱的奇谈怪论

辽契丹汉文纪年纯金钱赏析——兼评余榴梁先生关于纪年钱的奇谈怪论

辽契丹汉文纪年纯金钱赏析——兼评余榴梁先生关于纪年钱的奇谈怪论

辽契丹汉文纪年纯金钱赏析——兼评余榴梁先生关于纪年钱的奇谈怪论

上海市著名钱币收藏家余榴梁先生,今年8月,又在其新作《真真假假话辽钱》中,对近年在北方出现的珍罕的辽代纪年钱,发表了很多不负责的言论,讲了很多让人笑掉大牙的错误观点。

原本我不想指名道姓地对其荒谬言论进行批驳,一来我们早就相识,彼此相互了解,二来我们都已古稀之年,犯不上为这身外之物互相攻讦,是非应让后人去评说。可这位老兄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多个钱币网站指名道姓地,把笔者竖为靶子予以鞭笞。以想当然,甚至意淫的想法做为论据,不惜捏造事实,以混乱的呓语式的所谓论述,对笔者予以确认的一些辽契丹钱币进行讨伐。

由于他在上海和南方的影响,已经在钱币收藏界造成了一定混乱,使一些原本对辽金钱币缺乏了解的朋友,对辽金钱币更加畏之如虎,给辽金钱币符牌收藏都带来极大冲击。他对我的攻讦已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责难,而已成为对所有辽金钱币收藏界的鞭挞。为澄清被搅混的辽金钱币收藏市场,还辽金钱币以真实面貌,有必要对余榴梁先生不经大脑顺口放出的,对辽金钱币的种种错误观点,给予和风细雨,摆事实、讲道理,朋友式的批驳与分析,让事实说话,令他警醒,不要再在懵懂中丢失尊严。

余榴梁先生在《真真假假话辽钱》中,重点口诛笔伐了三种钱一种符牌,一是钱树。二是千秋万岁钱。三是纪年钱。四是铜吊牌。前两个问题,我已有《契丹钱树是一种宗教祭祀用品,是文物,而不是钱币半成品——就辽钱问题与某先生商榷之四》、《万岁三钱庆建国  举世无双有良谋——契丹帝国行用钱“千秋万岁”钱和建国流通纪念币契丹文“天朝万岁”钱、汉文“皇帝万岁”钱赏析》专文论述,这里不想再重复。当然对其新的所谓论点,什么“铸钱院”,什么“祝语钱”,适当时机我将撰专文给予回答。

今天本文重点以辽代纪年钱实物分析作为讨论的主要内容,边赏析边指出余先生的论点、论述错在何处?余先生给纪年钱的用途,创造发明了一个新的功能“辽国墓葬用的墓志铭标识之一”,这比吉林省博物馆谷潜先生所谓的“特铸瘗钱”,更加雷人。只是余先生没说明如何标识墓志铭的?笔者愚笨,实在想不出“大康六年”怎样标识墓志铭?余先生可能有新的考古发现,不妨讲出来让大家长长见识。

“特铸瘗钱”,几年前已经被批得体无完肤。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会为一个时间段(年)去铸造钱币,因为谁也不知道这一年谁死,谁需要瘗钱。事先不会铸,谁死了也不需要特铸个纪年钱埋进墓中。“大康六年” 死人要 “特铸瘗钱”。“大康七年” 死人要 “特铸瘗钱”。“寿昌贰年” 死人要 “特铸瘗钱”,其它年间死人就不要 “特铸瘗钱”了?这三年怎么特殊?难道这三年必须谁死?其实,说纪年钱是“特铸瘗钱”,纯粹是狗带嚼子胡勒,是无知造成的笑话,是中国钱币界不堪回首的一个丑闻。

如今,余先生又发明了一个辽代纪年钱,是“辽国墓葬用的墓志铭标识之一”新论,虽然余先生对其依据隐而未发,别人不好评论。但从他引“墓葬用”三字看,其与“特铸瘗钱”论相比,也不会科学到哪?仅盼余先生不要再把国人视为稚童,再弄出个类似纪年钱是“特铸瘗钱”的笑话。

余先生把纪年钱归于非流通钱币,压胜钱范畴,这是没办法的事,因为他老师就是这么教的。老师学识只能达到压胜钱水平,你能让学生学识高过他老师?那应该是难以想象的。说压胜钱就说吧,千不该万不该,说辽代纪年钱,“有官炉,也有民铸,无统一标准,所以版别各不相同,其笔划也不该是完全一致的。”试问,余先生,请指出已发现的辽代纪年钱中,哪枚是官炉,哪枚是民铸?有什么根据?余先生肯定答不上来,也指不出来!因为余先生不知道,辽代纪年钱只有官炉,没有民铸。按余先生的观点,应该必须有那么一个或几个老百姓会为一个时间段(年)去铸造钱币,咒谁这一年必须死,必须为墓志铭做个标识。不知这样的荒唐事能否发生?但《辽史》上严厉打击私铸的记载确实存在,只不过这些私铸者不铸行用钱,而去铸压胜钱的傻事,恐怕难以发生。

正因为辽代纪年钱都是官炉,而非民铸,所以才出现了“同一书法‘几乎出于一人之手’的大康元年、二年、三年等一整套”的纪年钱,其实不止大康年间如此铸造,整个大辽二十二个年号期间都如此铸造。这是由纪年钱性质决定的,是与现代人的喜恶无关的事。因为辽代纪年钱,不,应该说金、元、清及整个北方民族政权铸造的纪年钱,都不是“墓葬钱”,而是“祭祀钱”。并且都是官炉,更是由专业匠户“几乎出于一人之手”按规定标准,文字,形制,版别,笔划铸造。笔者不知正常的辽代的“压胜钱”是那些,更不知纪年钱的特征怎么就和辽代“压胜钱”完全不能吻合?真诚恳请余先生能为在下指点迷津。

在古代,一个政权建立后,只有两件事是关乎政权命运的事,是必修的功课,一个是祭祀,另一个就是战争。战争不可能天天有,祭祀却是须臾不可不进行的。对于信奉萨满教的北方民族政权,尤其如此。辽虽未达到天天祭祀的频度,一年上百次大大小小的祭祀是正常的。祭祀就需要供养,所以各式各样适于各种祭祀的祭祀钱,就在辽契丹被迫诞生,其总数量超过辽自铸行用钱应很有可能。笔者愚意以为,辽代纪年钱,应是辽代祭祀钱中用的范围最广,使用数量最大的祭祀用钱。至于它用不同材质铸造与铸成多种形制,应是用于不同等级的祭祀,并允许获得者行用而已。

至于余先生的两条识钱经验,应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至理名言,可是多少抽象了点玄妙了点。因为,近千年来未见哪些大师用它看准了所有钱,包括余先生和余先生的老师及上世纪三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所有大师。自然,笔者这个后辈晚生也包括其中。说句不客气的话,当今世界就没一个人,仅凭余先生两条识钱经验,能看懂不见过古代钱币的。因为泉学是综合学科,泉学之深深不可测,鉴钱功夫在钱外。只提看形,看气韵那是钱币商水平,是误区。没见一位没有综合知识的人,能真正了解鉴定好每一枚钱币。下面请朋友们看几枚真正的纪年钱,体会一下笔者的分析。

1、  神册万年背契汉文丹左右皇帝花押折十型纯金钱(见图1、)。

旋读。钱文隶书。钱径46.7毫米,穿10毫米,厚5毫米,重68.2克。这枚钱不是纪年钱,但它和纪念钱一样也是祭祀钱,而且是辽契丹第一个年号神册年(916年)开国祭祀钱。这枚钱的特点是钱币神册二字和年号小平钱一种版式及神册纪年钱的神册一模一样。年字和神册纪年钱一模一样。钱背契汉文丹字以对译形式分列穿上下。说契丹文丹字可以单独使用,而且契丹人自己就简称自己的国号为丹。这是所有史书石刻文献所没有的,也是和所有契丹文字学家的认识相悖的。而这正恰恰证明了此钱的真实可靠。可纠正契丹文研究的谬误价值极大。钱背穿右左两个主字是天皇帝花押,画两个是为了平衡对称。把天皇帝花押铸在钱上表明铸钱人是以信用担保国家长治久安。

2、  天禄五年背左星折十型金钱(见图2、)。

旋读。钱文隶楷书。钱径43.3毫米,穿6.6毫米,厚4.6毫米,重77.49克。这是辽世宗耶律阮天禄五年(951年),也就是他在位最后一年的祭祀纪年钱。钱文透露了他祭祀祈求的秘密,原来他在祈求上天保佑他唯一的儿子(背左小星)安康。不久,他就被弑,夫妻双双死于叛乱。而他的的儿子被藏在柴禾垛里躲过了劫难后来当上了皇帝。纪年钱的奇妙之处真还不少。

3、  清宁三年光背折二型金钱(见图3、)。

旋读。钱文拙稚楷书。钱径26.7毫米,穿5.2毫米,厚2.5毫米,重14.3克。这是辽道宗耶律洪基当皇帝第三年,清宁三年(1057年),铸的祭祀纪年钱。从该钱可看出年青道宗的稚嫩。正如他在即位诏中所言:“朕以菲德,托居士民之上,第恐智识有不及,群下有未信;赋敛妄兴,赏罚不中;上恩不能及下,下情不能达上。凡尔士庶,直言无讳。可则择用,否则不以为愆。卿等其体朕意。”祭祀钱的细小,正体现了辽道宗从简办一切事的具体行动。然而好景只长,他就沦为一介昏君。正象《辽史》编者在 赞中所说:“道宗初即位,求直言,访治道,劝农兴学,救灾恤患,粲然可观。及夫谤讪之令既行,告讦之赏日重。群邪并兴,谗巧竞进。贼及骨肉,皇基危。众正沦胥,诸部反侧。甲兵之用无宁岁矣。一岁而饭僧三十六万,一日而祝发三千。徒勤小惠,蔑计大本。尚足与论治哉?”

三枚和纪年钱有关的钱币以事实现身说法指出余先生论据的无根据,三种钱币三种形制,三种文字,三种神韵,版别各不相同,其笔划也并不完全一致。这种情况与正常的压胜钱特征不知能不能吻合?这些钱也不晓得余先生能不能从钱形、气韵看出真伪?笔者觉得学术讨论是好事,但必须以事实(实物)为证据,以科学道理为标准进行研讨。不能伪造证据,更不能以已经证明是错误的论述作标准。那样的研讨,只能是越研越乱。我赞成余先生文章结尾提出的“但愿辽钱爱好者能搁置争议,共同排除伪品的障碍,在真真假假的辽钱中积极探索,追求真善美。”希望我们都能言行一致,以此共勉。

泉痴山人2013/9/25于京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