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文东丹国“主事大相”螭龙钮玉心金印考

标签:
八卦鉴定家历史文化杂谈 |
分类: 泉痴山人原创文章 |
契丹文东丹国“主事大相”螭龙钮玉心金印考
1992年,在今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罕苏木苏木朝格图山南麓,发现一处已被盗的陵墓(见图0、



)。经抢救性发掘,知墓主人为东丹国“左大相”耶律羽之。虽然墓中被盗之物,经当地公安机关追缴,一小部分被追回,但都仅是些日常随用之物,皇室珍宝一件也没现身。就连显示身份地位“明贵贱”,辽代特有的、官员的、须臾不离身的、佩印也未发现。说明耶律羽之墓中的大部分珍宝仍流落民间。事实就是这样,十年后,耶律羽之墓中的随葬珍宝,先后在北方各文物市场露面,除大部分被走私国外,剩余的陆续被当地收藏家珍藏。今天本文介绍的这枚别致华美的契丹文东丹国“主事大相”螭龙钮玉心金印,就是当年耶律羽之的佩用官印(见图1、2、3、),亦应是耶律羽之墓中随葬珍宝之一,是朋友从吉林省长春市文化市场偶得。
首先声明,本文所附这枚印的图片,是朋友用手机拍摄,传到笔者qq的,已严重失真。像素又小,焦点又没掌握好,以至放大后,只具外形,精神俱失。我已通知朋友重新用相机拍摄,要上下前后左右六面微距拍摄,要量好尺寸(通高、印台高、印面长宽、重量),发送时,分辨率不要压缩。等他新照片发来,将立即更换本附图。此时,请大家暂时将就欣赏吧。与此同时,笔者也告知所有让我鉴定考释钱币、符牌、印章的朋友,请发鉴定物图片时,务必要将鉴定物上下前后左右六面微距拍摄,要量好尺寸(通高、印台高、印面长宽、重量)。这才可能看清待鉴物细节,保证鉴定考释的质量。如不能达到上述要求,恕笔者不能满足您的需求。
这枚东丹国螭龙钮玉心金印,是笔者几十年所见,唯一一枚工艺如此特殊之印。它是用一整块和田玉先雕成一螭龙钮的印台,然后用黄金将印台全部包裹,再在印面包金上面雕出边栏和印文,在印台四侧面阴刻宗教花卉。金印通高40毫米,印台高15毫米,印面为80毫米×80毫米,重2000余克。它既不是常见的玉玺(印),也不是汉代后稀少却还能见到的“金包玉印”。它而是用玉石作钮作心,玉印台外包厚厚黄金,印文刻在黄金上的玉心黄金之印。这种治印方法,可说是前无古人,不见来者。别出心裁,独具匠心。螭龙雕刻简洁而生动,龙作曲折蜿蜒坐龙状,因图片模糊无法详加描绘。印台侧面可见金板包嵌之厚,侧面边栏内阴刻宝相灵芝纹。印面边栏内匀镌四个阳文契丹小字,汉意译为“主事大相”(右上至右下,左上至左下)。
什么叫“主事大相”?简单地说“主事”,就是“主要管事的”,“主持一切事务的”,“掌握着实际权力的”。“大相”,非契丹官,原是渤海国行政最高官员,是辅佐皇帝的最主要朝臣,相当于中原朝廷的丞相、宰辅。渤海国设有左右大次相共四人。左大相品级最高权力最大,右大相次之,左次相再次之,右次相末之。辽灭渤海国后,建东丹国,立皇太子耶律倍为人皇王,都天福城(即忽汗城),循渤海旧制,仍设左右大相、次相等辅弼之官。以皇弟迭剌为左大相,渤海老相为右大相,渤海司徒大素贤为左次相,耶律羽之为右次相。
渤海老相与司徒大素贤为降臣,所任右大相、左次相不过为咨询顾问性质官佐,无有任何实权。左大相迭剌虽贵为皇弟。可他是“诸弟之乱”的首恶之一,在征渤海国时仍是戴罪之身,阿宝机给他的权限也很有限,充其量是个显示天皇帝重视骨肉亲情的象征性摆设。这三位大次相不会去争权更不敢去争权。所以,“主事”的担子就历史性地落在了右次相耶律羽之的头上,使他无可争议地成为了“主事大相”。耶律羽之墓志铭说他:“虽居四辅之末班,独承一人之顾命”,是东丹国建国安邦的实权人物。印文即是说东丹国“主要管事的”,“主持一切事务的”,“掌握着实际权力的” “大相”,就是这枚玉钮玉心金印的主人—东丹国右次相耶律羽之。
耶律羽之生于890年,卒于941年,是辽初重要大臣。为六院部蒲古只夷离堇(统军马大官。会同初,改为大王)之后裔。曾祖父勤德、祖父曷鲁匣麦、父偶思均为契丹迭列部首领。勤德就是大契丹国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曾祖父萨刺德,即辽懿祖。羽之,小字兀里,字寅底哂。自幼豪爽不群,好学不倦,通诸部语。对儒家思想,佛教经典及老庄等学说的研究较深,书算射御之艺无不精通。“事有寓目历耳者,终身不忘;言有可记堪录者,一览无遗。”博学,善辩,文武兼备,颇有才干。阿保机建立契丹之初,多预军谋。天显元年(926年),东丹国建立后,羽之成为掌握该国实权的人物。他临事勤恪,树立了较高的威信。天显二年(927年),迁任左大相,成为总领东丹国政的第一大臣。
天显三年十二月(929年),羽之上表辽太宗耶律德光,陈说政见,建议将东丹国的渤海遗民迁到辽东的梁水之地。表中说:“渤海昔畏南朝,阻险自卫,居忽汗城。今去上京辽邈,既不为用,又不罢戍,果何为哉?”“遗种浸以蕃息,今居远境,恐为后患。梁水之地乃其故乡,地衍土沃,有木铁盐鱼之利。乘其微弱,徙还其民,万世长策也。”表奏上,太宗嘉许采纳,下诏将渤海遗民徙于东平郡(今辽宁辽阳),升东平郡为南京。渤海民众本不愿迁徙,在强制中有些逃亡到新罗和女真,有些则“保聚方隅”。耶律德光又下诏说渤海民困乏不能迁的,准许契丹富民给赡而隶属之。通过强迁,焚毁民宅等种种手段,终使大规模的迁民之举得以实行。渤海民迁到辽东,置于契丹朝统治者严密监管之下,辽东一带经济因人口增多而有所发展。只是原东丹国地方不复见昔日繁盛,不少地方变成荒烟蔓草之区。
天显五年十一月(930年),人皇王出奔后唐,东丹国不再立国主,羽之成为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继续执政八年。因其卓有政绩,于会同元年(938年)进阶上柱国,任东京(辽阳)宰相。会同三年六月,表奏左次相渤海大素贤贪墨不法事,辽太宗诏僚佐部民举有才德者代之。会同四年(941年)八月十一日,病卒,终年52岁。谥号文惠公,并刊刻石铭,记其功德。
辽代官印有两套不同的制度,在用料上亦有两套不同的要求。一套机构官印制度,用料严格规定皇帝与国家用玉玺,皇太后、皇后、太子、诸王用金印,中央枢密院三省六部用银印,其它机构用铜印。一套用于官员“明贵贱,應徵召”的佩印制度:一二品佩金包玉印、玉钮玉心金印,三品以上佩金印,五品以上佩银印,六品以下佩铜印。这两套辽代用印制度,由于大量实物的出土得到了验证
辽代官印佩印一般都镌刻官府机构之名,官员职务之称。从未见在官职之前加解释性状语的实例。这枚东丹国契丹文“主事大相”螭龙钮玉心金印,应是辽代官印中的首创。作为见证东丹国政治史实的重要文物,其特殊的史证价值,在所有遗留下来的东丹国文物中堪称第一,无可替代。它不仅弥补了《辽史》中有关东丹国官制与符印之缺,也为契丹官印的探究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更为深入研究早期东丹国的政治情况提供了新的资料和佐证,实在难能可贵。(本文关于耶律羽之简介部分取自网络,特此呜谢。)
泉痴山人2013/6/1于京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