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曾铸行过以“十千”为单位的大值钱

标签:
八卦鉴定家历史文化杂谈 |
分类: 泉痴山人原创文章 |















前几日笔者闲暇,浏览新识泉友博客时,在“神州珍泉阁”博客,突然发现一枚十年前我曾为其拓图撰文的大型五铢钱币(见图1、),“神州珍泉阁”命其名为“西汉五铢面下仰月,背十平百千背四星大型铜权钱,”直径146毫米,厚8毫米。其钱之精整,应为五铢钱中之仅有。其币材之细腻,色泽之温润,实是合质金的特征,说明此币材绝非普通之青铜,而可能是金银铜之合金。建议“神州珍泉阁”泉友,将此钱予以成份检测,也许会获得意外之喜。其形之巨、之重?直径146毫米,厚8毫米,在五铢系钱中应独占鳌头。尽管略有微瑕,断代有误,权钱欠妥,但我等一班泉友还是从心里感谢“神州珍泉阁”先生,能让我们观赏到如此重要的珍钱而欣喜万分。
钱上铭有年号及纪年干支。钱穿上四字“建始丁酉”(公元397年)告诉了它的铸制年代,时在丁酉的建始年号,只有十六国时期后燕的慕容祥的建始年号,这是一个仅存在了两个月的、极其生僻的、少数民族鲜卑族政权的年号。不治南北朝史的朋友,极少有人知道这个年号。这个铭文有力地杜绝了臆造的可能,一般历史学家都不知道的年号干支,造假者似乎没有必要去臆造?
查载有“五铢面下仰月,背十平百千背四星大型钱”(见图2、3、)和“面五铢背四柱平五十千钱” (见图4、5、)的四部钱谱,《中国古代压胜钱谱》①、《民俗钱图说》③、《中国花钱图典》④、《中国花钱图典续集》⑤,都不能准确断代,都把这类钱断为清代或民国臆造。原因就在于这些作者不了解东晋时期(包括五胡十六国时期),以“十千”为交换单位的特殊货币使用情况,以通常的以“文”为交换单位的通例,来衡量以“十千”为交换单位的情况,得出臆造的结论自然不足为奇。
其实“五铢背百十千钱”与“五铢背平五十千钱”钱面上都铭有年号和干支纪年。只要认真查查年号和干支纪年,在了解东晋通用“十千”单位货币情况的基础上,就不会得出错误的断代结论。可见鉴定钱币缺少不了货币史知识和历史知识,这些基础知识是钱币鉴定的前提的一部分,它们往往比看锈看包浆更重要。目前国内出版的民俗钱币图谱,在断代方面的错误俯拾皆是,原因就在于它们的作者缺乏货币史知识和历史知识。
其次,民俗钱币图谱的作者的眼学,在钱币材质的鉴定上误差太大。他们分不清含锌青铜,金银铜合金,富锡青铜与黄铜(铜锌合金)的区别,往往把黄色材质钱,一律打到清代民国;往往把颜色深红、褐红的青铜钱,统统打到清末民国。其实用仪器检测一下成份,一切都会明了,犯不上拍着脑袋在哪胡说。这是中国钱币界所谓的高手常犯的毛病,不相信科学,自以为是。不信?大家可查查所谓的民俗钱五大钱谱:《中国古代压胜钱谱》①、《中国花钱》②、《民俗钱图说》③、《中国花钱图典》④、《中国花钱图典续集》⑤,每本书断代错误都不少于几十处。笔者可以一一指出错在何处,根源在哪?
“神州珍泉阁”泉友,认为“五铢面下仰月,背十平百千背四星大型钱”是“权钱”的说法不太准确。“权钱”是检验造币重量的钱币型标准量具,一般都不会过大过重,大重了准确程度就降低了。而“神州珍泉阁”泉友的这枚“建始丁酉五铢面下仰月,背平百十千四星大型钱”依笔者愚见,其应是慕容祥登基称帝的铸造庆典钱前的呈样钱,其手雕技法明显,材质高贵细腻,与《民俗钱图说》③、《中国花钱图典》④所收之红质铜黄质铜同模钱有精粗之别,读序不同之别。故其应是铸造前的特制呈样钱之一种。
钱文的读序,因为泉友和民俗钱谱作者一样,都不知道中国历史上,确实曾存在过一个短暂的以“十千”,为货币单位的时期,故读序大多错误。其正确的钱文读序应为:“后燕‘建始丁酉下月五铢背四柱平百十千’钱”(图1、2、3、);“东晋(后燕)面‘四柱平五十千’光背钱”(图4、);“后燕成武帝燕元年‘乙酉五铢背四柱平五十千’钱”(图5、);“北魏太和十九年‘面四柱太和五铢’光背钱”(图6、)。
关于“十千”记数钱和后燕铸造“平五十千”,“平百十千”钱的详情况,请看附在文后的,笔者2003年撰写,2011年发表于《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专辑》2011年3、4期合辑上的《“十千”记数的东晋鲜卑大值虚钱》的扫描件(见图7、)。仅希望此文能使泉友们更多了解北方民族货币史的情况,吾愿足矣。
泉痴山人2013/3/24于京东
注:
①
②
③
④
⑤
附图:
1、神州珍泉阁之“五铢面下仰月,背十平百千背四星大型铜权钱,”直径146毫米,厚8毫米;
2、何林《民俗钱图说》之“建始丁酉五铢面穿下仰月背平百十千钱”径153毫米,边厚3.5毫米;
3、《中国花钱图典》之“建始丁酉五铢面穿下仰月背平百十千钱”;
4、笔者自藏东晋“平五十千”光背钱,径49.5毫米,厚3.5毫米,重20克;
5、《中国花钱图典》之后燕成武帝慕容垂燕元乙酉年385年铸“乙酉五铢背四柱平五十千钱”;
6、《民俗钱图说》之“面四柱太和五铢当十型钱”,径53.5毫米,边厚4毫米。
附文:笔者2003年撰写,2011年发表于《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专辑》2011年3、4期合辑上的《“十千”记数的东晋鲜卑大值虚钱》的扫描件。(图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