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一尊辽黄金累丝玉琢元始天尊像  说说契丹人对道教的崇奉

(2013-02-18 23:09:47)
标签:

八卦

鉴定家

历史

文化

杂谈

分类: 泉痴山人原创文章

从一尊辽黄金累丝玉琢元始天尊像

说说契丹人对道教的崇奉从一尊辽黄金累丝玉琢元始天尊像 <wbr> <wbr>说说契丹人对道教的崇奉


从一尊辽黄金累丝玉琢元始天尊像 <wbr> <wbr>说说契丹人对道教的崇奉

从一尊辽黄金累丝玉琢元始天尊像 <wbr> <wbr>说说契丹人对道教的崇奉

从一尊辽黄金累丝玉琢元始天尊像 <wbr> <wbr>说说契丹人对道教的崇奉

从一尊辽黄金累丝玉琢元始天尊像 <wbr> <wbr>说说契丹人对道教的崇奉

从一尊辽黄金累丝玉琢元始天尊像 <wbr> <wbr>说说契丹人对道教的崇奉

从一尊辽黄金累丝玉琢元始天尊像 <wbr> <wbr>说说契丹人对道教的崇奉

从一尊辽黄金累丝玉琢元始天尊像 <wbr> <wbr>说说契丹人对道教的崇奉

节前经好友引见,一位名叫边亲君的朋友到寒舍造访,谈起契丹文物,直道相见恨晚。晤谈之中,他从怀中掏出一尊黄金累丝嵌玉琢道教人物像(见图1-6、)教我鉴赏。他说:这是他家祖传之物,到他手之前,最少传了十五、六代。有人说它是唐代的,也有人说它是辽代的,玉琢人物有人说是老子,可看着又不太象,现在请您给瞧瞧,它到底是是谁?是哪个朝代的?

接过这尊玉琢人物像,我仔细地端详着,忽然一个熟悉的影象在脑海内过,那个著名肖像和眼前的玉琢像太相象了,虽然两者材质不同,大小也可能有差别,但两者共同具有的契丹人对道教特有的崇奉风貌跃然溢现,这恐怕不是任何人可以模仿的,既使模仿也不可能这样自然。心里有底了,眼前玉琢像蕴涵的信息也就一一展现出来了。

这是一尊和田青白玉雕琢的道教人物像,他头戴冲天冠式五星拱元星冠,头形滚圆,面部肥胖,慈眉善目,两眼微合,鼻直口阔,颌下一部长髯,身着鹤氅,左手虚拈,右手虚捧,双手结“玉清印”,象征“天地未形,混沌未开,万物未生”时的无极状态和“混沌之时,阴阳未判”的第一大世纪。两腿双盘跌坐于黄金累丝而成两层巨大莲叶围绕的莲座之上。头身背后有两层背光,内层为玉琢祥云纹背光,外层为黄金累丝,经缠绕、曲结、焊接而成的火焰状背光。整个雕像神圣庄严、富贵典雅。玉像刀工精湛,刀法纯熟,简洁准确。玉质虽不算最好,也不失为和田青白玉之上品,玲珑剔透,润泽晶莹。黄金累丝莲座与背光极尽奢华,色泽搭配,工艺细致,巧夺天工。通高76毫米,外最宽55毫米,内最宽40.4毫米,莲座宽41.9毫米,高20.1毫米,人厚14.57毫米,背光厚7.25毫米,像最厚处20.5毫米,重81.91克。

玉雕人像虽戴星冠身穿氅衣,是位一眼可知的道教人物,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不是道教教主太上老君(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又字伯阳,)。老子面庞清瘦,五绺长髯,与此像无任何相象之处。他是谁呢?前面我说过他极象一位出土的道家坐像人物,他就是辽代陈国公主墓出土的高翅金冠顶上的元始天尊金坐像(见图7-8、)。陈国公主(1001年—1018年),耶律氏,辽景宗皇帝孙女、秦晋国王辽圣宗皇太弟耶律隆庆之女、吴国公主之妹,尽管死时才年仅十八岁,但因为家世地位高贵显赫,死后则给以厚葬。高翅金冠出土时戴于公主头上。

高翅冠是契丹贵族妇女专用的一种冠饰。用鎏金薄银片分片锤击成各部位的形状,并用细银丝缝缀加固而成。冠正面和两侧立翅镂空并錾刻火焰宝珠、凤鸟和变形云纹等花纹。冠顶缀饰有背光的元始天尊像。(湖南省博物馆《陈国公主的奢华穿戴》)元始天尊,全称“一气化三清玉清居清微天圣登玉清境始气所成曰天宝君元始天尊妙无上帝”,为道教经典最高神灵三清尊神之首。三清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元始天尊,即“盘古大帝”又名“玉清元始天尊”。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尊,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至高无上的天尊,被称为“主持天界之祖”。

契丹人受到中原道教和道家思想影响而形成道教信仰,陈国公主的伯父圣宗皇帝十分熟悉道教教义,其叔父耶律隆裕更是个虔诚的道教信徒。此冠以道教人物为饰即反映了道教在契丹皇族中的传播。黄金累丝嵌玉琢道教人物像,经与陈国公主墓金冠顶元始天尊坐像比对,可以肯定地确认黄金累丝嵌玉琢道教人物像,就是道教最高神元始天尊,应是辽代工匠于同时期所制。

道教传入辽境最早时间已无迹可寻,仅从目前原辽境道教遗存,东北地区与道教的渊源,至少可追溯到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的唐代。唐代高句丽、渤海国都曾兴盛过道教文化,“四神”、“八卦”、“仙人”壁画,在高句丽、渤海国遗址中随处可见。与他们接壤的契丹部落联盟、汗国不能不受其影响。内地的道士云游东北者,在东北落脚建观,登坛说法在唐中期已成习见,这时部分契丹人士接受道教思想已有可能。道教对汉化极深的契丹人有天生的亲和力,它的多神思想,符箓方术,降神驱妖,斋醮告天,教义仪轨,都与萨满教极其相似,而更趋严密更具说服力。所以,契丹人接受者日众。

契丹统治者从建国伊始就给予道教相当的地位,据《辽史》记载,神册三年(918)五月,辽太祖“诏建孔子庙、佛寺、道观”(《辽史》卷1),对儒学和佛、道二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东丹王耶律倍“工辽汉文章,尝译《阴符经》”。(《辽史》卷72)景宗第三子齐国王耶律隆裕“自少时慕道,见道士则喜。后为东京留守,崇建宫观,备极辉丽,东西两廊,中建正殿,连接数百间。又别置道院,延接道流,诵经宣醮,用素馔荐献,中京往往化之”。(《契丹国志》卷14)辽圣宗对于道教、佛教,皆洞悉其旨。统和四年(986)十月,“以银鼠、青鼠及诸物赐京官、僧道、耆老”。(《辽史》卷11)辽兴宗“常夜宴,与刘四端兄弟、王纲入伶人乐队,命后妃易衣为女道士”。(《契丹国志》卷8)辽兴宗允许道士涉仕途,授其官爵。如“王纲、姚景熙、冯立辈,皆道流中人,曾遇帝于微行,后皆任显官”, (《契丹国志》卷8)由于契丹统治者对道教的重视,使道教在辽朝各地逐渐流传。辽朝京城与主要州城皆有道观,道观中有职业的道士,多为汉人,道教信徒也多为汉人。

契丹统治者对道教的崇信,也推动了平民百姓对道教的崇奉,特别道教的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求符除邪,求卦问卜,算命测字更是受到平民百姓的欢迎。道教流行中,主动与契丹人固有文化相融合,如对四方神的崇拜,对十二生肖的崇拜,对门神的崇拜,都能和道教文化有机结合,使契丹人原始的丧葬文化,节庆文化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化与改变。总知,契丹道教文化的发展,对契丹人深刻汉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辽墓出土的所有金银冠(仅笔者亲自过手的金银冠就有二十余顶)都镌刻有道教教主太上老君或元始天尊形象,这已不仅是契丹皇室对道教崇奉的简单问题,里面一定蕴藏着更大的政治原因。至于,到底是什么政治秘密?因为目前缺乏直接证据,在下不敢妄猜,但相信随着契丹文明的解秘活动的深入发展,这个千古之谜会逐步揭开。

前面笔者通过与陈国公主高翅冠顶元始天尊像的比对,确认边先生的人物像应是道教第一尊神元始天尊像。从它累丝工艺及玉雕工艺的雄浑简洁及道教人物选择看,该人物像只能是辽代而不能是唐代。因为唐代皇室,以老子李耳为同姓,崇奉太上老君,累加尊号。唐高宗尊太上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三上尊号,称“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立道教为国教,立太上老君为教主。黄金与玉在唐辽都是皇室物品专用用材,试想一个唐皇室成员雕一道教佩饰,不雕同宗祖先教主像,而雕外人,怎么可能?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边先生这尊黄金累丝嵌玉琢元始天尊像,应是辽代某皇室成员在辽圣宗时期特制的道教佩饰,其主人有可能就是陈国公主的叔父,痴迷道教,见道士则喜的,辽景宗第三子圣宗皇帝同胞三弟,齐国王耶律隆裕。这件玉佩的发现对研究契丹道教的发展极具历史与文物价值,对揭示辽代皇室与道教的渊源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泉痴山人2013/2/18于京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