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仰慕中华,辽人竞购端石砚  痴迷书法,契丹文明举世惊  ——从一方辽境内出土的端

(2013-02-03 11:39:02)
标签:

八卦

鉴定家

历史

文化

杂谈

分类: 泉痴山人原创文章

仰慕中华,辽人竞购端石砚

痴迷书法,契丹文明举世惊

——从一方辽境内出土的端石抄手砚说起仰慕中华,辽人竞购端石砚 <wbr> <wbr>痴迷书法,契丹文明举世惊 <wbr> <wbr>——从一方辽境内出土的端


仰慕中华,辽人竞购端石砚 <wbr> <wbr>痴迷书法,契丹文明举世惊 <wbr> <wbr>——从一方辽境内出土的端

仰慕中华,辽人竞购端石砚 <wbr> <wbr>痴迷书法,契丹文明举世惊 <wbr> <wbr>——从一方辽境内出土的端

仰慕中华,辽人竞购端石砚 <wbr> <wbr>痴迷书法,契丹文明举世惊 <wbr> <wbr>——从一方辽境内出土的端

仰慕中华,辽人竞购端石砚 <wbr> <wbr>痴迷书法,契丹文明举世惊 <wbr> <wbr>——从一方辽境内出土的端

仰慕中华,辽人竞购端石砚 <wbr> <wbr>痴迷书法,契丹文明举世惊 <wbr> <wbr>——从一方辽境内出土的端

北宋时期,契丹鞍、端石砚、定窑瓷、西夏剑,号称天下第一。(宋太平老人撰《袖中锦》)其中端石砚被誉为中华文化精髓---书法的灵魂寄托之所,是书法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文房四宝之一砚中之王。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好的端砚,无论是酷暑,或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古人有"哈气研墨"之说。

端砚在北宋当时即被视为文房四宝里砚中贵族,价格高昂,非士大夫阶层无力购买。一方真端砚,在宋都城汴京至少要卖到万钱(十贯),当时斗米30钱,一方砚就值33.3斗米(2131221.3公斤)。宋仁宗时,有人送给孙甫一砚,说是“直三十千”即30贯。孙甫惊奇地问道:“砚有何异,而如此之价也?”回答说:“砚以石润为贵,此石呵之则水流。”意思是自身蓄水饱满,所以价格很高。也是宋仁宗时,一个叫石扬休的人,以20贯买了据说是王羲之用过的风字砚。王羲之用过的另一方“右军古凤池紫石砚”,被“苏子瞻以四十千置往矣。”苏轼以40贯买得此砚。

宋高宗绍兴31年(1161年),一次“浚井而得古砚,(枢密使)周麟之欲偿以百金,得其砚而弗偿也。”出价百两银子(1-200贯)而没买到。一方苏轼使用过的端砚,因多星斑而名为“涵星砚”,制作精美,“广四寸,其长倍蓰,高寸有半”。刻有苏颂(苏颂,宋代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药物学家。字子容,汉族,福建泉州南安人。)的字“子容”二字,“意其初得也”,也即最早苏颂也拥有过此砚。南宋中,在成都竟以150贯成交。南宋时一农夫在田中刨出一被锄断的古端砚,“绝佳,虽中断,墨位犹全”。后来以1000余贯的高价被购走。

这是事例说的是端砚在产地北宋境内的价格情况,那它要到远离产地的北朝辽契丹境内价格又会怎样呢?谁也不会想到它们的价格,竟是翻涨数倍(辽斗米6钱,砚按在宋同价卖,实利润已达五倍),而且销路倍好!这从近年原辽境内大量出土传世的端砚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据笔者不完全的互联网检索,近十年文物网站和个人收藏博客统计,仅在北方七省市(京,辽,吉,黑,内蒙古、晋、冀)境内就发现各种砚台数百种,其中端砚数十方,最早端砚有唐代的箕形砚,多数为宋代的抄手砚。它说明宋辽贸易在辽中后期有了巨大发展,昂贵的端砚也做为贸易商品确实大批来到来到了辽契丹。同时,也说明辽契丹人的汉文化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和普及,学习汉文化书法艺术的人群已不局限于上层统治阶级成员,已经扩大到中下层官员和普通的知识分子与宗教界人士。

罗春政先生在《辽代书法与墓志》曾罗列了辽契丹一百零五位书法家与篆刻家,如加上近公布的上百件新发现的石刻文献上的书丹者,篆刻者,辽代的书法家与篆刻家,就应超过二百人。这数百人及教育、科举、商业、官员对砚及文房用具的需求,自然就极大地刺激了宋对辽文化用品的推销。尖端商品端砚成了上层知识分子和富商高官竞相购买的必须品。这个情况从宣化辽代张文藻墓壁画《童嬉图》(见图5、),主妇身后方桌上的文房四宝,两支毛笔,一方抄手砚,可以看出宋式抄手观己成了辽代晚期士绅家庭的日用陈设品。 这个时期契丹文明应与中原文明别无二致。

为了进一步证实这种契丹文明情况,最后和大家共同欣赏一方辽代上层统治者曾使用过的一方宋式端石抄手砚和鎏金铜砚盒(见图1-4、),亲眼感受一下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牧业文明和谐融合而成的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博大。

这方端砚呈风字形造型,仍遗留唐代箕形砚的遗迹。上宽12厘米,下宽14厘米,长20厘米,砚墙最高处4厘米,前侧落地两侧为墙足、三侧均自上而下内敛,底部挖空、可用手抄底托起。砚墙上可见铁锈斑,古意盎然,这是真端砚的特有的现象。此砚形制上,面大于底,且具有四侧或四周内敛的特点。其应为宋代早期的倒梯形抄手砚。它的上阔下窄,砚堂与墨池相连为斜坡式(称其为淌池),抄手的空间等特点,都与唐代箕形砚相似,是唐箕形砚的新发展,因此可称其为箕形抄手砚。箕形抄手砚砚堂深广,实用性强,流行于宋代早期。箕形抄手砚,线与面统一于细而挺的砚边之内,没有任何多余的雕刻纹样,砚堂上部墨池内仅浅浮雕一轮喷着火焰的太阳,这大概是契丹工匠后加刻的皇帝的标志,以最简洁的手法塑出清新、典雅之美,体现了宋辽文化艺术和工艺美术的完美结合,表现出一种精细秀逸的风格。

宋早期一般指太祖、太宗、真宗时期(960-1022年),相当于辽穆宗后期(951-969年)、景宗时期(969-982年)、圣宗大部分时期(983-1031年)。此砚进入辽的时间,最大可能是澶渊之后双方重开边贸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此砚有可能是宋真宗赠予辽圣宗的礼物。否则无人敢在砚上刻上辽代皇帝的标志太阳。这一点从砚盒的制作也可得到验证。

端砚一般都配有名贵的盒子。砚盒起着防尘和保护砚石的作用,同时,砚盒本身也是一件艺术品、装饰品。这方砚的砚盒是用青铜打制,在盒盖上錾揲有颇具西亚风情的,阳镌两头相对于一颗火球而舞,轻盈飘逸如龙的雄狮,周围衬以缠枝莲纹。盒的侧面阴刻三层花卉纹,缠枝莲纹,祥云纹,全盒整体鎏金。富丽典雅,雍容贵气。砚盒造型完全依砚石形状而定。盒底"四脚",与盒形的四角线条相吻合,成为直角形的""。砚与盒相吻合,盒比砚石四周稍稍宽些,既便于砚石取出洗涤,又使砚在盒内不能活动。盒盖与盒体严丝合缝。总之配上盒子,使端砚显得更加古朴凝重,更加名贵。

这方宋辽早期配带原盒的箕形抄手端砚在辽地的发现,揭示了汉契文明早期碰撞,相互同化,相互融合的现实,展示了融合成的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水乳交融。这方砚因其砚石名贵,构思奇特,工艺精湛,富有立体感,皇家风范,砚盒配套诸多特点,而成为一件极为难得的珍贵文物。相信它必将为重现契丹文明的灿烂辉煌做出更大贡献。

泉痴山人2013/2/3于京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