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韩国学者要认祖归宗不是坏事  -----兼评近日韩国学者称中国古币有韩文

(2012-07-07 01:22:19)
标签:

八卦

鉴定家

收藏感悟

文化

文学/原创

写作

研究文章

艺术赏析

杂谈

杂文

分类: 泉痴山人原创文章

韩国学者要认祖归宗不是坏事

-----兼评近日韩国学者称中国古币有韩文

据报道,韩国周易研究专家李赞九博士在新作《钱》中称,中国古代货币尖首刀上有两个疑似韩文的字,其中一个字意为“钱”。李赞九还推测,刻有韩文的尖首刀可能是3600年前辽西一代建立的檀君朝鲜诸侯国之一———孤竹国铸造的。李赞九说,据此推测,韩文至少3000年前就开始在孤竹国一带使用了。

韩国学者要认祖归宗不是坏事 <wbr> <wbr>-----兼评近日韩国学者称中国古币有韩文

这位李博士可能学周易走火入了魔,竟象以龟甲裂纹断吉凶一样,把中国古钱币尖首刀面的符号断为韩文“钱”字,进而推测出,刻有韩文的尖首刀是3600年前孤竹国铸造的。李赞九结论说,韩文至少3000年前就开始在孤竹国一带使用了。先不说李博士中国古钱币知识的无知,仅就把尖首刀符号断为韩文“钱”字这一点来说,说他是数典忘祖的韩族不肖子孙一点也不为过。韩文(朝鲜谚文,训民正音)是公元1443年,在朝鲜世宗皇帝李祹(李朝第四代王,号庄宪,1419-1450年在位)主持下借鉴中国音韵学和诸如契丹字,女真字,八思巴文!等多种表音文字创制的。现在这位李博士竟要一笔抹杀他的嫡祖世宗大王创造韩文的伟大贡献,岂不是忤逆不孝极致?

尖首刀是脱胎于北方游牧民族生产工具凹刃削刀的货币,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刀形货币。尖首刀产生于春秋晚期(公元前600-476间)戎狄民族建立的鲜虞国、中山国地域(今河北、山西地域)。此时比李博士所说的3600年前孤竹国晚了一千多年,不知李博士3600年前孤竹国的尖首刀是什么样子?应该不会是李竹贤《续泉汇》、《燕下都东周货币聚珍》和《中国钱币大辞典:先秦篇》收录的尖首刀样子。因为它们的尖首刀,都是在孤竹国1000年后产生,此时孤竹国飞灰烟灭已一二百年,孤竹人断不会此时从坟墓爬出铸尖首刀。

3600年前是夏朝晚期商朝早期。此时中国货币刚刚萌芽,贝币和金属块是主要货币。李博士把中国的刀币铸造提早了一千多年,不知是为了显耀自己的无知,还是为了拍中国人的马屁?既便是为了贬低自己祖宗的功绩,也犯不上讨好祖宗的祖宗,褒远祖而抑近祖,实不齿亦不肖也。

至于尖首刀上李佐贤等学者没有认出的两个字,李博士断为韩文“钱”字的理由更是让人啼笑皆非。““未知文字”,若这不是汉字,应将其视为韩文。”中国古钱币上“未知文字”“若不是汉字”,“应将其视为韩文”。不知这是那家的混帐逻辑?中国钱币上“不是汉字的未知文字”,怎么就“应将其视为韩文”呢,凭什么?博土先生,怎么不问问契丹人干不干,西夏人干不干,女真文干不干,回鹘人干不干,突其施人干不干,蒙古人干不干?视完这些你韩族祖宗的祖宗,恐怕还轮不到你们将其视为韩文。因为一直被你们韩族视为慈父般的日本和族也不会允许你们到处乱认祖宗,也不会准许你将别国不识文字视为韩文。况且博士时空大挪移的手法过于拙劣,让正直的韩国人都感到齿冷,无法面对世人。这些,你都没想到?

从以上情况看,李赞九博士既不懂钱币也不懂历史,甚至连最基本社会常识也缺乏,否则就不会发出这样无知的言论。李赞九的所作所为,反映了当前韩国一些学者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国家服务的想法,总是想法设法把韩国历朝历代给中国当附庸国的历史,改写成中国是在朝(韩)族伟大人物领导下才有今天的,为了自圆其说他们不惜把中华民族的共祖轩辕及传说中的英雄人物都改姓了韩,把中国所有优秀的好事也都标韩族的标签,整个一个国家阿Q的形象。

对于韩国学者通过编故事改历史,妄图掠夺中国文化遗产据为己有的作法,我们大可不必过于担心和激动。他们故事编得再动听,也脱离不了中华文化这根藤,历史怎么改,也离不开炎黄共祖这个血脉。如他们说他们是东夷人,东夷人创造的文明就是他韩国的文明。东夷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体,东夷的根在中国。既然韩国人承认自己是东夷后代,那我们欢迎韩族人认祖归宗岂不是大好事,人家自认是中华民族的子孙,这种认同感是我们应该欢迎,应该善待的。如果我们周边国家都有这种认同感,那我们国家还怕什么,还愁什么?那才叫和谐万邦,万福来朝了!

泉痴山人2012-7-6于京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