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档案—BMW契丹文化探秘之旅之十二: 宣化辽墓壁画之秘

标签:
宝马契丹辽钱研究契丹文明探秘之旅文化艺术赏析杂谈中国科学探险 |
分类: 泉痴山人原创文章 |
X档案—BMW契丹文化探秘之旅之十二:
宣化辽墓壁画之秘
昨天行车一天,晚上十奌多钟才到宣化,宣化区(张家口市辖)旅游文化局的张局长一直在等待我们的到来,区领导也等到八、九点钟才回家,全体探秘队员都被宣化区领导如此热情的精神所感动。晚饭结束已近午夜,大家都很快休息了。第二天一早,我们一行人到宣化一个百年老店吃了早点。它的一碗烩豆泡,让我找回了五十多年前北京早点的滋味,带着满口余香我们满意地返回了宾馆。今天是探秘之旅的最后一天,上午安排去参观宣化博物馆和两座有着震惊世界壁画的辽墓。
博物馆设在原察哈尔省省会址,三进的院子,大部分房子改成了展厅。从先秦到新中国的通史,平铺直叙,少有波澜。其中仅辽代契汉夫妻双人葬的,互相尊重对方民族习惯的葬式,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男主人是契丹人,信仰萨满教,用的是铜丝网衣,用铜丝按墓主人身材编织成网或服装,把人的躯体严严实实包在里面。这是契丹典型的贵族葬式,妻子则是汉族,信仰佛教,采用的是一个和死者真人大小相近的真容木偶葬具,木偶的胸部是一个可以打开的匣子,匣子里面存放的是死者的骨灰。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夫妻就这样很和谐的共存一穴。
按汉地的习俗,女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丈夫的信仰、习俗,就是妻子的信仰、习俗,夫为妻纲,怎么允许妻子另搞一套?今天看到这样一对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夫妻,各自以自己民族信仰葬式和谐的共存一穴,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契丹不存在民族歧视、宗教歧视、性别歧视。以前,汉人典籍中描绘的辽地汉人如何被不当人看,不许有自己的宗教、信仰、风俗的谎言,在这对契汉夫妻葬面前不攻自破。事实胜于雄辩,契丹民族的包容大度,胸怀的广阔,是那些鼠肚鸡肠、心胸狭窄的汉族文人,永远无法猜度和不愿了解的。
参观展览之余,在宣化区政府的安排下,笔者和張家口文化艺术研究所的三位专家交流了契丹文化的研究情况,共同探讨了如何宣传推广契丹文明的具体措施,一致表示要各自努力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中华文明中最辉煌的契丹族文明展示给老百姓,振兴民族斗志,团结一心,重塑民族昂扬向上的形象,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
接着,车队来到了下八里辽张世卿家族墓区。墓区背靠兴福、七宝二山,面临洋河、柳川河二水,风水极佳。从1972年到1993年,文物工作者先后在这里发掘清理出以张世卿墓为代表的10余座辽代时期的张氏家族墓,出土各种文物800余件,壁画360平方米。
张世卿,辽代晚期归化州(今宣化)清河郡人,汉族,地方绅士。辽代大安年间宣化遭灾,饿死者无数。他拿出谷物2500担,以解灾民之难。为此,皇帝特授其创业右班殿直,之后加授银青崇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监察御史、雲骑尉等多种荣誉性官职。
张家墓室多建在地下4~5米处,均坐北朝南。墓葬形制多种多样,有双室墓、单室墓,有方形、圆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墓葬由墓道、墓门、墓室组成,大部分墓葬都是砖雕仿木结构。张世卿墓为前、后方形双墓室,由墓道、墓门、前室、甬道和后室五部分组成,墓室内部做出仿木砖雕柱子,柱子上承香柏方和澜额,再上为斗拱,然后收砌成穹隆顶。墓葬造型独特,结构复杂,做工精美,展现了辽代建筑艺术风格,是研究辽代建筑艺术风格的实物资料。
墓群共出土文物有铜器、铁器、瓷器、陶器、木器、漆器、石器、装饰品以及食品等,其中不乏国家级珍贵文物。瓷器中的辽三彩、黄釉瓷器和白瓷(20余件)最具辽代风格,均是辽瓷中的精品,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张世卿墓中出土的影青执壶和盏杯,堪称哥窑代表作品。出土的木器共计35件,张世卿及其他墓中的男女俑、武俑、十二生肖俑及家具类的桌、椅、箱、盆架、镜架和柏木棺箱,多为“冥式类”,不仅显示了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而且保存完好,制作精致,至今千年未朽,极为罕见。柏木棺箱内盛有骨灰,箱外均墨书梵、汉两种经文,这种特殊的葬式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张世卿墓中的石器为石狮,其他皆为墓志铭,记录了墓主人的生活习俗及安葬确切年代。出土文物中,有多种食品如粟、谷、高粱、核桃、栗子、葡萄、用石灰封口的鸡腿瓶中还装有萄萄酒,这些食物得能保存,十分珍贵,为研究古代粮食作物的种植历史及酿酒工艺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最令人震憾的是墓中的壁画,笔者以前虽曾深入研究过它们,也曾深深地为它们的精美所折服。可今天面对实物,我仍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样鲜艳,那么华丽,那样庄严,那么繁复,几疑才刚刚绘制完成。无论那天文图、茶道图、散乐图、出行图、启门图、挑灯图,还是那备经图、备宴图、对奕图、婴戏图、花鸟图等等,98幅,总面积达360平方米的壁画,无一不精妙绝伦,仪态万方。说其是一座地下美术精品博物馆,绝不为过。
赞叹壁画精美高超的同时,我更被壁画中所反映出的辽代各民族合谐共存共同创造的高度文明所震惊,为一些绝不可能在汉人典籍中出现的画面场景所感动,为壁画所折射出的契丹民族绘画、天文、音乐的高超艺术成就而叹为观止,为壁画以艺术真实全面反映辽代社会真实的匠心独具所鼓舞,相信让人民更多地了解了真实的契丹社会,就会使人们千百年来积累形成的,对契丹的偏见、固执、歧视,逐渐地淡化、扭转,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为恢复契丹历史的真面目做出有益的贡献。
当然,对壁画墓的认识目前还不统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前题是尊重历史,尊重事实。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解剖它、研究它,但绝不能人为地拔高它,歪曲它,吹捧它。如对张世卿的官职介绍,就不能把虚衔虚职当实职实衔来说。张世卿一生不过都是当地的一个土财主,尽管他有一大堆朝廷给的荣誉头衔,但那都是空头支票,既无实权,也无俸禄,子孙虽然能得到荫补的机会,但籍此出将入相亦同梦幻。
辽对于官员的阶、散官的授予甚滥。低级官吏获得极高结衔的现象比比皆是,甚至一些捐粟得官者、匠人都可以得到高的阶与散官。契丹研究学者王玉亭先生在《辽代康文成墓志再考》中就曾指出,康日永的结衔为“右承制,银青崇禄大夫、兼监察御史、武骑尉”。其身份却是“故盖阁都作头”。其侄康敏的结衔亦为“右承制,银青崇禄大夫、兼监察御史、武骑尉”,身份为“盖殿宝塔都作头”。工作都作头都能有如此高的结衔,那辽朝皇帝特授于捐粟者张世卿:创业右班殿直,银青崇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监察御史、云骑尉。的高阶就不足为奇了。本来右班殿直是五个官名中唯一一个从八品(相当于现副科级)的实职,是皇帝侍从武官。可在右班殿直官职加了“创业”二字,它的性质立即变成了荣誉性的官职,即成了只能穿戴从八品的官服,享受从八品政治待遇的名誉性职务,虽然他的子孙规定可以得到朝廷的荫补,但粥少僧多,既使得到荫补升迁道路亦是渺茫。
至于银青崇禄大夫只表示其阶,检校国子祭酒表示其是散官,兼监察御史是其兼官,雲骑尉是其勋。实在地说,张世卿2500担谷,换来的官职只是一个低级武官。之后,也没有累升到“银青崇禄大夫、国子祭酒、监察御史、支(雲)骑尉”等官职,只是得到了朝廷给予的一些没有半点实用价值的虚衔。王玉亭先生指出,辽代散官、阶、兼、勋中的“银、酒、监、武(银谓银青崇禄大夫,酒谓检校国子祭酒,监谓监察御史,武谓武骑尉也。)”,都应视为虚衔,而不能当成实授。某些宣传张世卿墓的材料把张世卿宣传为实任国子监祭酒(国家最高学府校长)监察御史(国家监察部长)的高官,显然是不合史实的,应是对张世卿个人历史,及辽史的歪曲,不利于对真实辽史的探讨和研究。
在对待张世卿捐谷赈灾之事的宣传上,也不宜过份宣传他“解灾民以倒悬”的“善举”,因为在这善行的背后还另有隐情。据陈述辑《全辽文·张世卿墓志铭并序》讲:“按《道宗纪》:大安二年、三年,在上京、中京、南京等地,屡次发粟赈贫民。三年四月‘立入粟补官法’。张世卿入粟授官,史志正合。”所以,对一个历史人物宣传,要恰其份,实事求是。做了什么事,就讲什么事;做到了甚么程度,就说到甚么程度,不夸大,不拔高,这才是对历史人物负责,对历史负责。在探索契文明这个艰难的课题时,尤应如此。要让探索得来的每一个成果都经得起科学地检验,历史的检验,后代子孙的检验。
宣化壁画有些画面所反映的辽代末期的社会现象,很值得人们去思索,去研究,这也许是辽代文明尚未探索到的一个角落。如女扮男装的女子散乐队,这是所有辽壁画中唯一的一个绘多个女子戴簪花幞头,身穿圆领长袍,脚蹬高筒靴,表演散乐的绘画。她们应都汉族女子,她们演奏的都是契丹民族乐器,唱的应是契丹风味的汉语或契丹语歌曲,跳的胡旋舞应是表现草原风情的舞蹈。这个场面说明什么?它说明当地的汉人已被契丹化,女子乐队的出现说明,当地女人已能走出家门和契丹女人一样在社会上担当起各项工作。以前汉族文人总喜欢说,汉人能同化任何民族。可看到汉人被契丹人同化的真实历史时,不知他们作何感想?
壁画中有许多契丹奴仆伺候汉人主人的画面,墓门门吏亦有西域人充当的画面,这反映了辽代晚期民族之间的语言隔阂,风俗习惯差异已经基本消除,契丹与西域人给汉人当奴仆已成为正常的社会现象。契丹与汉人基本融为一体,成为辽国的主体民族。这种辽末汉民族地位上升现象目前尚未得到深入探究,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盼有关专家能给以关注。
我特别对多个墓中出土的十二生肖偶像感兴趣,因为对十二生肖的偏爱是契丹萨满教所肯定的,是和生殖崇拜相依存的一种动物图腾崇拜,是和契丹再生仪密不可分的一种祭祀内容,十二生肖是契丹人所崇敬的十二位神灵。所以契丹人第一个把十二生肖人物化,把十二生肖形象塑成各种材质的人形偶像,并把它们第一个铸造到钱币上,护身符上。张氏墓中个个都修有摆放十二生肖偶像的神龛,说明辽境内的汉人也已经深信和认同十二生肖的崇拜。对辽十二生肖的研究目前尚属空白,特别它在辽丧葬文化中的作用还是一个未解之谜,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有人解开它。
壁画绘有很多鲜花,有成束摆放的,有插在花瓶中的,开始我对其作用只认作是装点空白起装饰作用。但看过《张世卿墓志铭并序》才知道这是对皇帝与佛的一种供养。《张世卿墓志铭并序》说:“(张世卿)特於郡北方百步。以金募膏腴幅员三顷。尽植异花百馀品。迨四万窠。引水灌溉。繁茂殊绝。中敞大小二亭。北置道院。佛殿僧舍大备。东有别位。层楼巨堂。前后东西廓具焉。以待四方宾客栖息之所。随位次第。己碣於亭左。此不具序。每年四月二十九日天祚皇帝天兴节。虔请内外诸僧尼男女邑众於园内建道场一画夜。具香花美馔。供养斋设。以报上方覆露之恩。特造琉璃瓶五百只。自春洎秋。系日采花。持送诸寺。致供周年。”张世卿植花献佛,又於天祚生辰建道场,延僧诵经,施粥舍药。可见当日社会崇佛佞佛已成全民意志。契丹亡国,能不有日乎?
墓中骨灰箱的发现,揭示了信佛汉人对送终火化的认同。《张世卿墓志铭并序》载张世卿临终“令依西天荼毗礼。毕。得头骨与舌。宛然不灰。盖一生积善之感也。”掩埋骨灰的葬式发端于佛教,契丹人汉人多从之,张氏墓可证之也。
张世卿长孙张伸娶契丹人耶律氏为妻,这在辽中期只能是汉族世家大族的特权,而到张世卿时,社会上已打破的限制,普通的汉族富人家庭也可与皇族



















女儿联姻,这实在是契丹文明的一大进步,也说明汉族的社会地位已与契丹人相当。逐步提高汉族人在社会生活中政治经地位,这恐怕亦是辽二百余年不见汉族人造反起义的一个重要原因。笔者议论和引用的皆是当时直接记录,弥足珍也。也是宣化契丹文明探秘的重大收获,诚可宝贵矣。
中午,宣化区长岑万俊、副区长治秀芳特地举行宴会,欢迎宝马集团和中国科学探险杂志社契丹文明探秘之旅的全体队员。岑区长四十来岁,精明强干。原来在张家口市张北县工作。一看就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睿智敏捷的地方官员,我们素昧平生,第一次见面,他居然说出了我博客上的许多文章。他说:“听文化旅游局汇报你们要来,我作为主人,必须要事先了解你们的情况呀”见我的诧异,他补充说“我上网看了你的很多资料!欢迎先生您对我们的工作给予指导和邦助”。宣化区政府的官员给我留下真办实事的深刻印象。会上,我代表探秘之旅向区政府与博物馆各赠送了一套三本我和陈传江的新著。午宴后,车队到宣化的标志---钟楼旁边拍摄了纪念照。车队踏上了返京的道路,结束了难忘的六个日夜的契丹文明探秘之旅,多个以前不甚明了的契丹文明之秘已经清晰地在我脑海中扎根,谢谢探秘之旅,谢谢契丹辉煌文明。
泉痴山人2011-11-24于京东
附图:
1、在宣化博物馆参观;2、颜老师在张世卿墓前讲发掘经过;3、墓道门;4、墓门门吏;5、墓床;6、壁画一异族门吏;7、壁画二女子散乐队;8、壁画三备茶图;9、壁画四十二生肖神龛;10、壁画五奉食图;11、内门;12、天文图;13、天文图示意图;14、赵紫明正从张世墓中走出;15、和辽墓看护人员合影;16、笔者和岑区长举杯共祝探秘之旅成功;17、笔者向岑区长赠书;18、笔者向宣化博物馆赠书;19、探秘队全队与治区长张局长张家口文研所专家 博物馆专家合影;20、告别宣化告别探秘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