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东丹国贡献给大辽国的两种非年号行用钱
(2011-10-05 00:01:54)
标签:
八卦古钱币契丹契丹辽钱事业梦想文化文学/原创艺术艺术赏析杂谈 |
分类: 泉痴山人原创文章 |
第九章 东丹国贡献给大辽国的两种非年号行用钱!
大辽国的行用钱家族中有两种东丹国贡献的非年号钱,“助国元通宝钱”和“牡国元通宝钱”。这是东丹国主人皇王耶律倍凭借东丹国强大经济实力,在大辽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关头,向宗主国大辽国贡献的特殊行用钱。“助国元通宝钱”和“牡国元通宝钱”,材质均为金、银、铜、铁、铅五材齐铸。形制均为小平、折三、折五、当十、超大。文字有隶中夹楷及楷中有隶两种书体,钱文又有端正瑰丽与粗疏稚拙等版式。
这两种钱在辽钱中赫赫有名,原因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末与九十年代初,钱币界曾两次就两种钱的钱名、性质、用途、铸主等问題进行了全面深入地讨论。然而,由于钱币界核心成员(仅指参加讨论的人员)对辽(契丹)历史认知的先天不足,后天资料准备的匮乏,特别是货币流通方面知识的无知,竟把一场科学严肃的学术讨论搞成了猜谜式随心所欲信口开河的闹剧。
例如钱名,“助国元、通宝钱”和“牡国元、通宝钱”,(准确地说,应是“助国元宝钱”和“牡国元宝钱”,因当时“助国通宝钱”和“牡国通宝钱”还没被人认识,通宝钱多数只是在2008年以后才得以面世。)“助国元宝”,顾名思义,无有异议。在“牡国元宝”的“牡”字辨析上却出了不少令人喷饭的笑话。尽管高善谦、张絅伯两位先贤在四十年代就已经力排众议将“牡”字正确地解读为“壮”,可我们的钱币界文物界人士却视而不见,仍坚持“牡”为“阳奇”之说,说该钱与和尚有关。并找来《辽史》中大安三年海云寺献济民钱的只言片语,断定“助国元宝钱”和“牡国元宝钱”是海云寺所献之“济民钱”。这个荒谬的结论,竟被钱币界认可,流毒至今。
认定“助国元宝钱”和“牡国元宝钱”是海云寺所献之“济民钱”的结论荒谬在:一、不了解辽(契丹)钱币管理制度,货币铸造权是牢牢掌握在朝廷(皇帝)手中,是任何机构,任何人不许染指的。海云寺不可能获得铸币权,那怕是区区万贯(千万)钱,也无半点可能;二、海云寺只要把募和收来的钱献出济民即可,没必要用能花的钱再去铸谁也不认识的新钱。就象四川地震,那个捐献的人和单位也不用自己造一批钱去捐献一样,海云寺的和尚如果不是脑残或弱智,他们绝不可能放着现钱不献,去铸什么“助国牡国钱”。至于,说二钱是“杨光远铸”,“牡丹江畔震国铸”等臆猜的说法,当时已被批驳弃废,这里不在赘述。
客观地讲,两次讨论把“助国元宝钱”和“牡国元宝钱”断为辽钱,应是当时最大的收获,尽管实物证据尚不能完全说服人,也无历史典籍依据,但总归与事实不远,向正确断代迈出了一大步。本谱编者在前贤正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多年深入探索确认“助国、牡国”二钱乃是辽(契丹)钱系统钱中,东丹国主耶律倍在宗主国发生重大事件时,按五代当时习俗特铸的贡献给宗主国大辽(契丹)行用的所谓“助国钱”,应属于辽钱中的非年号行用钱。断定二钱为东丹国主耶律倍所铸贡献给宗主国大辽(契丹)行用的所谓“助国钱”的理由和依据有以下几点:
一、五代习俗要求耶律倍在父亲死后必须贡献“助修山陵钱”;在弟弟登基时必须贡献“登基壮威钱。”据王荫嘉《助国牡国钱考》讲“当五代之乱,人伦灭绝,上下交征利,君臣逞欲,赂贿公行,残民以佞其上,而美其名曰助国。助国云者,当日之本语,盛行于一时者。”说百官给朝廷给皇帝献钱是一种赂贿,是当时社会的一种风气,“助国”一词是美化这种丑行的主要词语,盛行于一时。北宋《册府元龟》载当时的“助国钱”种类有:“助作山陵钱;添都马钱;助军钱;助贺郊礼钱;帝王登基壮威钱;济民钱;赏兵钱等等名目。”辽作为五代第一强国受中原文化影响,亦盛行贡献“助国钱”的风俗。《辽史·圣宗纪一》就记载了当时皇室成员和文武百官为景宗贡献“助修山陵钱”的事实。“赵妃及公主胡骨典、奚王筹宁、宰相安宁、北大王普奴宇、惕隐屈烈、吴王稍、宇王只没与横帐、国舅、契丹、汉官等并进助山陵费。癸未,齐国公主率内外命妇进物如之。”耶律倍作为太祖长子、新君长兄兼为一方臣属国主,必定入乡随俗,也不可能有半点避俗举动,必然要献“助修山陵钱”,“皇帝登基壮威钱”。
二、作为特殊的属国,东丹国的国君耶律倍具有太祖授予的部分皇帝权力,其中包括重要的铸币权。这是东丹国可以特别铸造自己命名的“助国钱”贡献给宗主国,而大辽国内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可能自行铸钱,那怕是铸完一文不留全部献给国家也不行的主要原因,辽国的铸币权只属于朝廷。况且,国内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会傻到放着本国行用钱不献,花钱买铜另铸新钱贡献的地步。而东丹作为具有很多相对独立主权的特殊属国,它肯定不会用大辽的铸币去献给大辽,因为那样丧失了独立的国格,也让人不知道何人在国家重要关头为国家做出的重要贡献。因为东丹刚成立,没有能代表东丹国的库存旧钱,它只能铸造以用途为钱名的新钱去作贡献。
三、两种钱金、银、铜、铁、铅五材齐用的实物证明,这种行为只能是国家行为,而且必是一个国家长时期的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没这个能力和必要去铸五种材质钱。因为东丹国存在时间很长,每年都要地铸造一些非年号行用钱使用,故才会出现这种五材同铸现象。
四、两种钱大都制作精美,形制规整,大多比同时期辽钱优美,说明这两种钱的铸造工匠技艺,要比契丹国内工匠精湛熟练很多。特别那种广穿细字的助国牡国钱真是美得迷人,美得让灵魂震颤。契丹工匠费了百年之功,直到道宗大康年间才铸出这种广穿细字的大康钱,说明东丹国的铸钱技艺确实在契丹钱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五、“助国钱”和“牡国钱”,都是遵循辽钱元通宝钱同铸,金、银、铜、铁、铅五材齐用,小平、折三、折五、当十、特大的铸钱原则铸造。这也成为证明其非民间单位和个人能力所能贡献的铁的证据。
据《辽史》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助国钱”确实是东丹国主耶律倍在父亲耶律阿宝机去世后贡献给宗主国的“助修山陵钱”。“牡国钱”确实是东丹国主耶律倍在弟弟耶律德光登基称帝时贡献给宗主国的“登基壮威钱”。这是历史的真实,也是众多出土文物所证实的铁的事实。
第一节助国元、通宝钱
一、 助国元宝钱。
助国元宝钱有广穿与狭穿两个大版式,和粗字、细字、左挑元、小宝等多种版别。广穿细字版应是样钱,存世较少,左挑元存世罕见。折三以上大钱存世不多,值得探寻。
1、小平型钱:
细字广穿助国元宝光背小平型样钱(照片、拓图及说明);
阔粗助大元助国元宝光背小平型钱(照片、拓图及说明);
粗字广穿助国元宝光背小平型钱(照片、拓图及说明);
阔助小字助国元宝光背小平型小样钱(照片、拓图及说明);
细字广穿助国元宝光背小平型金样钱(照片、拓图及说明);
大字小宝助国元宝光背小平型银钱(照片、拓图及说明);
粗字小宝助国元宝合背小平型钱(照片、拓图及说明);
细字小宝助国元宝合背小平型钱(照片、拓图及说明);
粗字小宝助国元宝合背小平型银钱(照片、拓图及说明);
2、折三型钱:
方字助国元宝光背折三型钱(照片、拓图及说明);
3、折五型钱:
细字宽缘广穿助国元宝光背折五型钱(照片、拓图及说明);
粗笔大字狭轮国元宝光背折五型钱(照片、拓图及说明);
4、当十型钱:
细字宽国阔元助国元宝光背当十型钱(照片、拓图及说明);
粗字正国正元助国元宝光背当十型钱(照片、拓图及说明);
二、助国通宝钱。
助国通宝钱,仅见顺读折三钱一种,其钱文为三个隶书一个篆书,这和五代书法习惯相符,从其精整情况看,此种钱应为试铸钱,并未投入流通。
1、折三型钱:
三隶一篆助国通宝光背折三型钱(照片、拓图及说明);
三隶一篆助国通宝背下月折三型钱(照片、拓图及说明);
三隶一篆助国通宝光背折三型金钱(照片、拓图及说明);
第二节牡(壮)国元、通宝钱
一、牡(壮)国元宝钱。
牡(壮)国元宝钱,分有点牡(壮)和无点牡(壮)两种大版式。有点牡(壮)存世较多,而且大多广穿细字;无点牡(壮)存世较少,且精美度不如有点牡(壮),其中小平小样存世较罕。见有几种折三以上大钱与合背钱都罕见。
1、小平型钱:
无点牡广穿细字牡国元宝光背小平型样钱(照片、拓图及说明);
无点牡广穿粗字牡国元宝光背小平型小样钱(照片、拓图及说明);
有点牡广穿细字牡国元宝光背小平型样钱(照片、拓图及说明);
有点牡广穿粗字牡国元宝光背小平型钱(照片、拓图及说明);
有点牡广穿细字牡国元宝光背小平型金样钱(照片、拓图及说明);
有点牡广穿细字牡国元宝光背小平型银样钱(照片、拓图及说明);
2、折三型钱:
有点牡广穿细字牡国元宝光背折三型钱(照片、拓图及说明);
有点牡广穿细字牡国元宝光背折三型银钱(照片、拓图及说明);
3、折五型钱:
有点牡广穿粗字牡国元宝光背折五型金铜钱(照片、拓图及说明);
有点牡广穿粗字牡国元宝光背折五型银钱(照片、拓图及说明);
有点牡广穿粗字牡国元宝光背折五型铜钱(照片、拓图及说明);
4、当十型钱:
有点牡广穿粗字牡国元宝光背当十型铜钱(照片、拓图及说明);
二、牡(壮)国通宝钱。
牡(壮)国通宝钱,仅见顺读折三钱一种,其钱文助国通宝一样为三个隶书一个篆书,这和五代书法习惯相符,从其精整情况看,此种钱应为试铸钱,并未投入流通。
1、 折三型钱:
三隶一篆有点牡方字牡国元宝光背折三型金钱(照片、拓图及说明);
三隶一篆有点牡方字牡国元宝光背折三型银钱(照片、拓图及说明);
三隶一篆有点牡方字牡国元宝光背折三型铜钱(照片、拓图及说明);
裴元博2011/10/4于京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