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契丹)编年钱谱》 第一章、辽(契丹)早期铸币(公元386-907年)
(2011-06-24 17:46:51)
标签:
八卦古钱币契丹辽钱研究钱币珍泉赏析事业梦想文化文学/原创艺术 |
分类: 泉痴山人原创文章 |
《辽(契丹)编年钱谱》
第一章、辽(契丹)早期铸币(公元386-907年)
契丹早期钱,现传于世的有三类。第一类是仿中原各王朝行用钱。通过钱文或形制变造,所铸出的具有契丹风格神韵的钱币,因钱名仍是中原王朝钱币名,故称仿铸钱。仿铸钱所仿的钱币名称多为汉、南北朝、唐等朝代钱币名。文字分为汉字与早期契丹字(应称为北方俚俗汉字、或回鹘字、突厥字、古阿拉伯字)两种。但无论汉字或所谓的早期契丹字,在钱币风貌上都给人以草原民族特有的气息,使人一眼望去就知道不是中原钱币。
形制比原钱或放大或缩小,保持原大者甚少。铸造时间大约从汉末至唐末。同时代人仿铸同时代的钱,应是当时契丹人必须遵守的原则。因为在契丹早期,铜是一种比较稀缺的战略物资,人们不会用贵重的铜去铸与现实无关,不能流通使用,人们不认可的钱币。
仿铸钱的用途有三个去向:一、流通使用。出土于流通钱窖藏的太元货泉证明确实存在这一主要用途。二、宗教用钱。小钱多作为供养钱使用。大钱多作为护身符佩戴。三、纪念玩赏钱。已发现的汉文仿铸钱,有:太和五铢当十型钱,太元货泉小平、折二、折三型钱,永通万国超大型钱,开元通宝当十型钱。早期契丹文(北方俚俗汉字)钱,有:小泉直一超小型钱,大泉五十小型钱、折三型钱、当十型钱,大泉五铢当十型钱,货泉小型钱,大泉二千小型钱,常平两铢当十型钱,开元通宝小型钱。
第二类是契丹族在建立自己民族国家契丹汗国时,为宣示汗国形象而铸造的少量纪念钱币。为与后代可汗续铸的同名钱相区别,所以称建通国试铸钱。试铸钱主要为:“大丹国宝”、“大丹元宝”、“大丹通宝”、“大丹重宝”(俗称“大丹四钱”)几种小平型钱。其铸主应为遥辇汗国首任可汗,阻午可汗迪辇俎里与辽始祖,遥辇汗国首任大夷离堇涅里。铸造时间约为公元735-745年间(唐开元二十三年至天宝四年)。此确认虽无史料依据,但综合史实及民国钱币学者对当时发现实物的考证,推测应无大错。
通观契丹史,其可确认的“建国”,只有三次。首次为大贺氏部落联盟成立之时,此次可称为建国。但当时联盟首领尚未称汗,只称大人。联盟内外均不具国家形态,契丹人自己也没有认为自己的联盟即是国家,虽然联盟名为契丹,相信这时的联盟主一定不会铸建国钱。
被世人认为是契丹“建国”的只有耶律阿宝机907年登天皇帝宝座的那一次。而这次恰恰不是“建国”。因为《辽史》和《契丹国志》自始至终认为这是一次“禅让”,是契丹国可汗位置从遥辇氏转到耶律氏的契丹国内部转让。阿宝机把遥辇氏九帐尊于皇族之上,是为明证。《辽史》无一字称阿宝机登基为“建国”,是为又一证明。至于916年改国号“天朝国”为“大契丹国”,并铸了“神册通宝背‘开国’”钱,实际上也并不是改朝换代建立新国。只是宣示契丹国自即日起开始已成为世袭制帝国,不再是世选制汗国。所以,阿宝机只铸了“开国”钱,而没铸“建国”钱。
其实,在契丹历史上具有真正意义的“建国”,只有辽始祖涅里所立遥辇汗国首君阻午可汗所建的“契丹国”。它是一次真正的改朝换代,虽然表面上是耶律氏联合遥辇氏从大贺氏手中夺取了政权,实质上是耶律氏联合遥辇氏从大唐王朝手中夺取了独立权。阻午可汗登基伊始,即制定礼仪,颁行法律,设置官吏、牢狱,使汗国初具国家形态。周围国家亦承认其国家地位。回鹘、唐曾先后赐印“奉国契丹之印”给契丹汗国,并称其可汗为“契丹王”。阻午可汗在745年就任可汗之位时,肯定建立了国号“契丹国”,否则不会有回鹘与唐上述行动。建国后的契丹对唐虽称奉国,但唐如侵上犯他的疆土,他就毫不客气地予以回击。天宝时期(742-756年)安禄山发兵侵犯契丹,阻午可汗据地自保,屡败唐军。事实证明阻午可汗的建国才是真正的创建“契丹国”,只有阻午可汗才可能有铸造“大丹四钱”的政治、经济诉求。舍此,契丹史上无一人能担此任。
第三类为契丹兴盛后,为适应国内政冶经济的发展形势而铸造的真正用于国民经济使用的钱币。此类钱,目前看有三种。一是续铸的“大丹重宝背契丹文‘宸令宜速’”钱与“大丹重宝光背”钱。“大丹重宝背契丹文‘宸令宜速’”钱,相当于后来阿宝机所铸之“敕宜速”金银铜符牌,应是契丹汗国传达王命,调兵遣将专用的钱币形的牌符。“大丹重宝光背”钱应是契丹汗国赏赐用钱。这些“大丹重宝”钱,应是公元840年回鹘汗国垮台后,契丹在耶澜可汗带领下于842年转投唐朝后所铸。大概系临时应急的举措。其形制与阻午可汗的“大丹重宝”钱有显著的区别。阻午钱形阔大,无内外边郭,钱文大字古拙粗犷。耶澜钱形稍小,有内外边郭,钱文稍小较规整。
二是自铸的自用钱“通行泉货”。铸主应是858-884年在位的巴剌可汗与870年任大夷离堇的辽德祖、耶律阿宝机之父撒剌的。铸期约在870年后的某个时期。其时大夷离堇撒剌的,掌握着契丹汗国的军政大权。此时契丹周边国家突厥、回鹘、室韦、奚,包括大唐均已衰落。再也无任何势力能扼制契丹国政治、军事、经济的发展。此时因安史之乱逃进契丹境内的汉人成倍增长。他们的到来既带来了各种技术,又促进了贸易交换的急速的扩展。对钱币的需求日益迫切,在中原旧钱全部参与流通仍感不足的情况下,巴剌可汗与大夷离堇撒剌的“以土产多铜,始造(行用)钱币”通行泉货。目的之一,是弥补行用旧钱的不足。目的之二,是以自铸钱显示汗国对经济活动的掌控权威。通行泉货传世已见小平、折三两种钱,钱文汉字书写,右旋读,钱形阔大,制作规整。有光背、背星、背月、背星月四种背形,钱文字体因书写不同有十几个版别。铸额不大,较罕见。
三、是特铸的两套巡宝钱(又称巡贴钱,它是以贴为单位的记值钱)。钱分嘎拉哈形和方孔圆钱形两套五等钱。即壹贴(嘎拉哈形为一贴)、拾贴(嘎拉哈形为一十)、百贴(嘎拉哈形为一百)、千贴(嘎拉哈形为一千)、万贴(方孔圆钱形为直万),五个等级。嘎拉哈形巡贴钱目前已知仅发现巡贴一百、万贴泉货两种。从其采用形制和制作的古朴拙质来看,其铸制时间要比方孔圆钱形巡贴钱要早。或许它与方孔圆钱形巡贴钱有分工,它用在牧区部落,而钱形巡贴钱用在农耕区郡县。因为没有文字记载,此推测只能供读者参考。
方孔圆钱形巡贴钱剔出后铸(辽圣宗时续铸者为纯粹赏赐钱)应有:丹贴巡宝、巡掷拾贴、百贴之宝、百贴大吉、巡宝千贴、巡贴直万等六种五个等级。其中,丹贴巡宝为小平型壹贴钱;巡掷拾贴为当十型十贴钱;百贴之宝为当五型百贴钱;百贴大吉为当十型百贴钱:巡宝千贴钱为当十型千贴钱;巡贴直萬为半文型万贴钱。巡贴直萬为金质或银质,其它均为铜质。这套钱应为耶律阿宝机最先铸造的巡贴钱。该套钱应是分为两个层次的一套钱。丹贴巡宝、巡掷拾贴、百贴之宝应为一个层次组,即赏赐给中下层官吏和一般军民的,这从它的赏赐方法---抛掷,抛撒可见一斑。而生百贴大吉、巡宝千贴、巡贴直万层次组,则应是赏赐心腹高官和需要团结拢络的对象。
巡宝钱(巡贴钱)的记值单位为“贴”,是“帖”的通假字,它的字义是两个贴字的合义,“贴补凭证”,是兑换赏赐实物的领取凭证,并不是指钱币。所以这套巡宝钱(巡贴钱)的全部含义是:契丹皇帝巡幸时赏赐各地官员军民补贴生活物资的领取凭证。一贴可能是一斗米、一匹布、一头羊、一贯钱、一锭银,也可能是一捆草、一张犁、一头牛。每次领取时可能临时规定。
巡宝钱(巡贴钱)的铸主应是辽太祖耶律阿宝机始铸,并作为一种制度(先称“巡幸”或“巡狩”后改为“捺钵”)沿袭到国亡。历代辽朝皇帝都续铸过巡宝钱(巡贴钱),其中以辽圣宗所铸巡宝钱(巡贴钱)最具特色也最精美。他铸的巡宝钱,丹贴巡宝为当十型,巡掷拾贴为当十型,百贴巡宝为当五型,千贴巡宝为当十大型,巡贴直萬为半文厚重型,而且都是金(含鎏金)银铜三材同模铸造。辽道宗续铸了嘎拉哈型巡宝钱(巡贴钱),但他去掉钱的面值换上了吉祥祝语,把巡宝钱彻底地变成了节庆赏赐钱。至于近两年发现的丹贴巡宝折三型铜钱,小平型金钱、铁钱、铅钱,以及各种钱的金银钱、铁钱,都应是太祖的子孙们续铸。
巡宝钱(巡贴钱)的始铸时间大约开始于辽太祖任大迭剌府夷离堇,痕德堇可汗对汗国政务不作为只图享乐的901年(唐天复元年)前后。辽太祖受可汗委托“代天巡狩”,通过铸造“巡幸宝货”,以补贴贫困部落军民为名,笼络民心,收买各部族上层人士,为他夺取汗位做政治与精神准备。阿宝机称帝后仍坚持了这个巡幸赏赐补贴钱的制度,因为他要消除“诸弟之乱”给帝国带来的后遗症,切实解决边远地区军民和中心地区的贫富差距,调危济困,达到边境和落后地区安定、驯服的目的。
总的来讲,契丹早期钱铸造都不甚精致,特别是“大丹四钱”更是粗陋不堪,这恐怕和当时的战乱环境与国家新建有关。此时钱除通行泉货有版别之分,其它钱因铸量稀少罕见不同版别。尽管契丹早期铸币稚嫩粗陋,但他如伊呀学语走路蹒跚的孩童,毕竟迈开了人生的脚步,向着成长、向着成熟前进了,光明等待着勇敢向前的契丹。
第一节早期仿铸钱(公元386-907年)
辽代早期钱,大约始铸于契丹古八部时期(公元386-618年),经历了大贺氏部落联盟时期(公元618-734年),遥辇汗国时期(公元734-906年)截止于辽太祖阿宝机登上天皇帝宝座的公元907年。本谱定公元907年以前所有契丹境内铸币,为辽代早期钱。目的在于给读者一个辽钱从无到有逐步发展的全貌,不割断历史,较客观地真实地了解契丹,了解它的铸造钱币历史。
辽代早期仿铸钱铸行时间亦界定在这一时间段(公元386-907年)。仿铸钱不同于私铸钱、翻铸钱。私铸翻铸都力图与原钱一模一样,只是在形制材质偷工减料,达到牟利的目的。私铸多为个人或小集团所为。而辽代早期仿铸钱,只用被仿钱钱名,在形制、钱文、风格特征等方面完全契丹化。铸出的钱,一眼即可看出是契丹钱,而不是被仿的其它国家的钱。仿铸钱的钱文书写,形制大小,钱体厚薄等一切特征均与原钱有显著不同。辽的早期仿铸钱不是个人或小集团所为,而是集契丹全族的人力、物力,并在上层领导人的直接监管下所铸造。部落联盟的手工作坊,应是仿铸钱的生产场所。
辽代早期仿铸钱大致可分为,仿汉代式、仿南北朝式、仿唐式等三种式样。形制有超小型钱、小型钱、大型钱、超大型钱四种类型。材质多为杂青铜铸造,亦有少量金银铸钱。钱文书写有汉文和早期契丹文(称为北地汉文俚俗字更准确)两种文字。仿汉代式钱多作为供养和宗教用钱。仿南北朝式钱供玩赏使用较多。仿唐式钱多做为聘享钱使用。所有仿铸钱第一位的用途是做为行用钱,与中原和周边国家进行商业贸易。
一、仿汉代式铸币,钱文有汉文钱货泉,小泉直一,大泉二千;契丹文钱有小泉直一,大泉五十,大泉五铢等。
1、汉文钱:
货泉(拓图照片及说明);小泉直一(拓图照片及说明);大泉二千(拓图照片及说明)。
2、契丹文钱:
小泉直一(拓图照片及说明);大泉五十(拓图照片及说明);大泉五铢(拓图照片及说明)。
二、仿南北朝式铸币,钱文有汉文钱太和五铢,太元货泉,永通万国;契丹文钱有常平两铢等。
1、汉文钱:
太和五铢(拓图照片及说明);太元货泉(拓图照片及说明);永通万国(拓图照片及说明)。
2、契丹文钱:
常平两铢(拓图照片及说明)。
三、仿唐式铸币,仅见汉文钱开元通宝大小钱,乾元重宝大小钱两种。
1、汉文钱
开元通宝当十钱(拓图照片及说明);开元通宝小平钱(拓图照片及说明);
乾元重宝当十钱(拓图照片及说明);乾元重宝当五钱(拓图照片及说明)。
第二节早期试铸钱
辽代早期试铸钱是指契丹遥辇汗国建国时试铸的建国纪念币。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时任大贺氏联盟夷离堇的辽始祖涅里,杀掉弑杀洼可汗(遥辇氏始祖,名屈烈。为联盟大夷离堇可突于所立接任大贺氏联盟长的遥辇氏贵族)的李过折,自任联盟长。涅里在收拢契丹各部落,重建联盟,并制定了一些法律后,于唐玄宗天宝四年(公元745年)让契丹联盟长之位给予遥辇氏的迪辇俎里,自己仍任大夷离堇。迪辇俎里改部落联盟长之名为可汗,自称阻午可汗。建立了一系列国家礼仪制度和法律,重新设置了官僚机构,任命了各级官员,并正式将部落联盟的名称定为“大契丹汗国”。为宣示汗国的权威和形象,在涅里的支持下,阻午可汗试铸了少量建国纪念币。目前所知试铸的这批钱有:大丹国宝、大丹元宝、大丹通宝、大丹重宝四种,俗称“大丹四钱”。因此种钱仅作为汗国政治象征,不作流通使用,故铸额绝少。民国期间“大丹四钱”尚见踪迹,间或见泉界名家议论一二。如今实物仅见“大丹重宝”,其它三钱已成绝响,实实憾事耳。
1、大丹国宝,据民国泉界名家李东同讲:“铜质赤旧,式同汉半两,方穿磨鑢,幕有文字,粗笔大划,字省略不可识,背平无轮廓。穿上大字,穿右丹形为丹字省书,穿下口形释国字,穿左贝形盖宝字也。钱文右旋读,强释之为‘大丹国宝’”。(拓图照片及说明)。
2、大丹元宝,铜色赤红,背平夷,字文稚朴古拙。(拓图照片及说明暂缺)。
3、大丹通宝,铜色赤红,背平夷,字文稚朴古拙。(拓图照片及说明暂缺)。
4、大丹重宝,深红色铜质,背平夷,钱文右旋读,字文古拙朴茂,制作粗疏,钱体厚重。(拓图照片及说明)
第三节早期自用钱
辽早期自用钱有三种,一种为“大丹重宝背契丹文‘宸令宜速’”钱与“大丹重宝光背钱”。一种为“通行泉货”钱。一种为巡宝(亦名巡贴)套子钱。“大丹重宝背契丹文‘宸令宜速’”钱与“大丹重宝光背钱”是耶澜可汗脱离回鹘汗国转投唐朝成为奉国后(公元842年)所铸。虽承袭了阻午可汗“大丹重宝”钱名和字体,可在形制上有显著区别,略具唐开元钱的风貌。“大丹重宝背契丹文‘宸令宜速’”钱,应是一种传达君命调兵遣将的符钱,是契丹人的一大发明,其材质金银铜铁并铸,应是传递不同君命的需要。“大丹重宝光背钱”应是作为可以参与流通的赏赐钱存在。
通行泉货钱是适应契丹汗国蓬勃发展的经济形势,由巴剌可汗与大夷离菫撒剌的于唐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所铸。这是契丹民族第一枚具有完全意义上的行用钱币。存世已见小平、折三两等钱,小平有多种版别。
巡宝(亦名巡贴)套子钱,是一种特殊钱币。说它们是钱币,只是因为它们,既有钱名,又有币值单位和币值数量,形状又具当时流通于契丹社会的货币银锭和铜钱的全部特征。但从实质上说,它们只是一种官方铸造发行的具有当时货币形状的领物凭证而已。它的始铸时间为唐昭宗光复元年(公元901年)耶律阿宝机任遥辇汗国大迭烈府夷离堇时。此时的契丹可汗痕德堇沉湎享乐,懒于政务,将国家权柄全部交给了阿宝机。于是,阿宝机铸巡宝(亦名巡贴)套子钱,代天巡狩,用以结交各部落上层人物,通过赏赐巡宝钱兑现稀缺物资的方式网络死党,收买人心,为他攫取汗国最高权力奠定基础。
今天所能见到的巡宝(亦名巡贴)套子钱仅从形制和钱文分,就有十六个品种,可谓琳琅满目,大小错综,品种杂列。既有方孔圆钱形,也有嘎拉哈式的银锭形;既有铜质,也有金银铁铅质;钱名既有称巡宝(亦名巡贴)者,亦有称泉货者,更有称泉宝者;同钱名钱形制竟有小平、折三、折十多种区別;读序上有右旋读、左旋读、顺读;虽然钱文都为楷书,书法雄健厚重,但仍能看出并非一人所写。这十六种巡宝(亦名巡贴)钱,哪几种是一套呢?哪一套是阿宝机所铸的呢?
据笔者多年研究,其中最少有三套钱。即,嘎拉哈型钱一套,仅发现两枚(巡贴一百、万贴泉货);初铸时期一套[丹贴巡宝小平型、五贴泉宝小平型(后因形制歧出刪除)、巡掷拾贴当十型、百贴之宝当五型、百贴大吉当十型、巡宝千贴当十型、巡贴直万半文型金银质];后期(据考应是圣宗时期)后铸一套(丹贴巡宝当十型金银铜铁质、百贴巡宝当五型金银铜铁质、千贴巡宝当十大型金银铜铁质、巡贴直万半文厚重型金银质)。
嘎拉哈型钱铸造时间最古老,有可能是阿宝机之前某位可汗所铸。初铸的方孔套钱应为阿宝机所铸。后期顺读钱多金银钱多的应是辽圣宗确定捺钵制度后所铸。至于折三型丹贴巡宝和其它形制的巡宝钱,有可能是其它辽帝补铸。铅钱应为铸母。
一、大丹重宝光背及背阴刻契丹文“宸令宜速”钱。耶澜可汗铸于842年前后。仿阻午可汗大丹重宝铸造,改汉半两形制为唐钱形制,面有穿、边廓,背有廓但平夷,钱文字体缩小。仅有光背和背阴刻文两种,见少量金银钱。
1、大丹重宝光背钱(拓图照片及说明)。
2、大丹重宝背阴刻契丹文“宸令宜速”钱。(拓图照片及说明)。
二、通行泉货钱。钱文汉字,隶楷相间,书法稚拙古朴,钱型阔大,制作粗犷。见有小平与折五两种形制。小平有十余种版别。有大字、小字、异书、光背、背星、背月、背星月、面星、大样、小样、美制等。
1、小平钱
大字(拓图照片及说明)。
小字(拓图照片及说明)。
异书(拓图照片及说明)。
背星(拓图照片及说明)。
背月(拓图照片及说明)。
背星月(拓图照片及说明)。
面星(拓图照片及说明)。
大样(拓图照片及说明)。
小样(拓图照片及说明)。
美制(拓图照片及说明)。
2、折五型钱
折五型钱(拓图照片及说明)。
三、巡幸宝货套子钱。钱文组成有六种类别,即:①国名简称(丹)十面值単位(贴)十钱名(巡宝);②钱名简称(巡)十赏赐方法(掷)十币值数目与单位(拾贴);③币值数目与单位(百贴)十助词(之)十钱名简称(宝);④币值数目与单位(百或千贴)十钱名(巡宝);⑤币值数目与单位(五或万贴)十钱名异称(泉宝或泉货);⑥钱名简称(巡)十币值单位(贴)十价值数(值万)。巡宝钱钱文书法宗唐楷书,颇有颜体余韵,书体古朴,文字肥腴,骨骼健硬,棱角崭露。与后期辽钱和五代钱风格不同。
1、嘎拉哈形套钱,全套钱应最少五种,今仅见二种。
巡贴一百(拓图照片及说明)。
万贴泉货(拓图照片及说明)。
2、初铸巡宝套钱,原鋳七种,后将形制钱文与全套不协调的五贴泉宝剔除。
丹贴巡宝小平型(拓图照片及说明)。
五贴泉宝小平型(拓图照片及说明)。
巡掷拾贴当十型(拓图照片及说明)。
百贴之宝当五型(拓图照片及说明)。
百贴大吉当十型(拓图照片及说明)。
巡宝千贴当十型(拓图照片及说明)。
巡贴直万半文型金银质(拓图照片及说明)。
3、后铸巡宝套钱。后铸者性质改为纯赏赐钱,故金银质钱增多,钱形扩大或增厚。
丹贴巡宝当十型金银铜铁质(拓图照片及说明)。
百贴巡宝当五型金银铜铁质(拓图照片及说明)。
千贴巡宝当十大型金银铜铁质(拓图照片及说明)。
巡贴直万半文厚重型金银质(拓图照片及说明)。
4、后朝补充巡宝钱。有些钱形制特异的钱推测其应是后朝为巡宝钱补充之品种,但因不知其应放在哪套钱中,故予单列。
丹贴巡宝折三型(拓图照片及说明)。
2006年11月11日初稿 2011年6月24日抄录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