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砚女鲁班手,巧制黄石砚

(2011-03-15 15:59:09)
标签:

八卦

感悟生活

价值

历史

人生

人文/

文化

文物

艺术品收藏

艺术品投资

分类: 收藏感悟

砚女鲁班手,巧制黄石砚砚女鲁班手,巧制黄石砚


砚女鲁班手,巧制黄石砚

砚女鲁班手,巧制黄石砚

砚女鲁班手,巧制黄石砚

砚女鲁班手,巧制黄石砚

砚女鲁班手,巧制黄石砚

砚女鲁班手,巧制黄石砚

砚女鲁班手,巧制黄石砚

砚女鲁班手,巧制黄石砚

砚女鲁班手,巧制黄石砚

白万军

〖编者按〗一帆和楼兰女士是著名的黄石砚设计雕刻师,她们敢于突破制砚传统观念,勇敢地把砚的实用功能与整体绘画效果结合在一起,使制成的砚首先成为美不胜收的艺术品,充分揭示了砚石美的内涵,开创了艺术彩砚的先河,在中国制砚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章。一帆是笔者记名的女弟子,我为她取得艺术成就高兴而骄傲。今天在本博客转载关于她的报道,是师友们对她成绩的肯定,是衷心祝福她取得更大成就的祝贺,希望一帆与楼兰不辜负师友们的期望,成为黄石砚一代制砚大师,为中国砚文化做出更大贡献!

裴元博2011/3/15于北京

在我国众多名砚当中,有一种千年前誉满中华,宋亡后却销声匿迹数百年的名砚,它就是曾赢得了北宋书画四大家中米芾和黄庭坚高度评价的黄石砚。黄石砚,产于河南省方城县。黄石砚制砚之石产于方城黄石山,故名黄石砚。黄石又名“葛仙公岩石”、“方城石”、“唐石”。方城黄石以其品质优良、独具特色,在北宋末年著称于世。爱石成癖的米芾,在他的《砚史》中,不仅将方城山产的砚石称为“葛仙公岩石”,将其置于端砚、歙砚之上,“唐州方城石为第一”。甚至把“葛仙公岩石”作为“行业标准”,来品评其他砚石。

米芾在《砚史》,品评了宋代著名的26种砚石,玉砚因材质昂贵列第一,排第二的就是葛仙公岩石。“唐州方城葛仙公岩石,石理向日视之,如玉莹,如鉴光,而墨着如澄泥,不滑。稍磨之,墨已下……若石滑,磨之,墨下迟,则两刚生热,故胶生泡也。此石既不热,良久墨发生光,如漆如油,有艳,不渗也岁久不乏,常如新成,有君子一德之操。色紫可爱,声平而有韵。亦有淡青白色,如月、如星而无晕……。”《砚史》所载的“唐州方城葛仙公岩石”,即黄石砚石在宋代的名称。米芾,一代书画宗师,收藏名砚无数,一方出于黄石山的正紫砚石,竟被他视为“天下之瑰宝”,可见米芾对黄石砚的推崇和痴爱。

由于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的入侵,使宋代始扬名于世的黄石砚,被扼杀在摇篮里。明、清、民国,黄石砚虽得以重生,但因缺乏能工巧匠,制砚大师培育,始终未能彰显在宋代的辉煌。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近几年黄石砚却在名砚界异军突起,屡创佳绩,大放奇彩,大有争当名砚之首的劲头。因何有此作为?实赖黄石砚制砚军中涌现的两位穆桂英似的女制砚师一帆和楼兰(均为化名)。

这两位以砚石为生命为爱人的女子,从女人天生细腻的感情出发,对方城黄石砚倾注了全部心血和爱情。把每一块砚石的色彩纹理,都看作活生生有情感的生命,竭力让它们从自己的胸膛中迸发出感人的音符。然后通过她们纤纤的素手拨弹出一曲曲动人心弦的乐章。他俩把人世间悲欢离合的瞬间,通过巧夺天工的雕琢,凝聚在天生丽质的砚石上,用一幅幅写意与工笔揉合的水墨丹青画卷,把黄石砚的丰彩呈现在人们面前。

她俩创作的黄石砚与传统的单色砚不同,可称为彩砚。她们充分利用了砚石本身的色彩,把石的彩色在砚中恰到好处,恰如其分的地融入设计的主题之中。并巧妙地利用俏色把画面俏出了灵动,俏出了生命。俏得手法,如万绿丛中的一点红色,点到为止。不强求,不做作,自然出情趣,尽去雕琢气。其情其状,有如知时节的好雨,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微且悄然没声。她们设计制作的精品黄石砚,如《千年等一回》、《踏雪寻梅》、《邀月》、《问荷》《月满西楼》等都誉满制砚界和收藏界,被收藏家高价收藏。

砚雕家俞飞鹏大师看过《问荷》之后,撰写了题为《我读问荷砚》的文章,对作品给予了极高评价。20079月,方城县把本地独特的资源和文化——黄石砚,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千年等一回》这方砚,就是申报时选中的代表作之一,被排在宣传之首,到过多处展览。为弘扬砚文化事业,她们创建了中国黄石砚艺术馆--玉砚坊(由砚雕家俞飞鹏大师题名),开通了玉砚坊精品砚台网站(网址:http://www.mhloulan.com)。

黄石砚,这一饮誉千年的名砚正以新的面貌,从两个女鲁班手中腾飞,飞向全国,飞向世界。本文展显的十方黄石砚,就是一帆和楼兰的代表作之一部分,请大家欣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