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国艺术品经纪人的困境
(2011-01-10 18:22:34)
标签:
转载 |
“中国的艺术品经纪人为什么迟迟没有形成规模,更不用说品牌,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艺术品经纪人没有准入制度,”李彦君说,“艺术品经纪首先必须是专家,然而,中国文物鉴定并没有准入和考核制度。”
在计划经济时期,文物市场并不存在,文物专家主要从事理论、博物馆和考古研究等,并没有市场研究,国家更没有相关的研究机构。上世纪末以来,艺术品市场焕发勃勃生机,国有博物馆、考古所和历史学的专家们成为广义上的文物专家,他们对市场的了解程度与他们的艺术品鉴定水平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艺术品市场和古玩内在价值并不是一回事。古玩的内在价值是客观的,但艺术品市场的价值就是人为因素,我们称情感定价,即买家决定市场。”李彦君说,有些真正有价值的藏品,价值不一定能实现,至少短期内无望,有些本不值钱的东西却被炒成天价,这就是市场的残酷。”这样的残酷不是学院派所能体会的。
目前收藏市场上大量有“官称”的专家在做着艺术品经纪人的工作。“他们替藏家指导和把关,替藏家购买作品,但严格意义上讲,他们只能称为专家,并不是经纪人。”
李彦君认为,在中国能做经纪人的古玩专家须有15年以上的市场磨练以及相关的理论基础。他认为,中国的文物和艺术品鉴定专家应设立考核制度或者准入制度,而且分出级别。“这样中国才会有成熟的艺术品经纪人出现,有法律、制度约束,以免鉴定人做出违法行为。”
经纪人素质良莠不齐
行业越不规范,就越容易让投资人在选用艺术品经纪人时无所适从。有些藏家不懂收藏,对经纪人十分依赖,但“依赖不是信赖,越不懂就越谁都不信”。法国VO&LUM 公司艺术收藏顾问吴昊说。
当今时代,文物仿制品的仿造水平完全能以假乱真。“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经纪人的学问、良心和诚心。”高阿申说。如果没有经纪人的诚信,一切都是空的。
然而,目前行内的艺术品经纪人良莠不齐。对国际艺术市场较熟悉的吴昊表示,艺术品经纪人对艺术史的掌握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市场的眼光和头脑。“我不会对真假做判断,而是交给有权做判断的人来判断,所谓权威人士是指敢于对自己的话负责、市场认可度高的专家,而国内很多经纪人连这一点都做不到。”
另外,由于知识水平和结构的差异,专家和经纪人之间也有矛盾和较量,藏家最终放弃经纪人的事时常发生,李彦君就有过这样的经历。他感叹,“中国的经纪人太难做了”。
收藏感悟:收藏经纪人怎么挑
在现有投资环境中,投资者如何去选择经纪人呢?李彦君认为,首先,藏家至少要用3个月的时间了解中国整个艺术品市场,了解艺术品品种、在中国的流传情况、存世量和交易情况等;其次,投资者要用半年时间来了解经纪人,按照专长列出名单,然后亲自到市场中咨询究竟谁是高水平的专家。专家的年龄、资历和单位都不是最可靠的信息。“三个月下来,投资者手里会有一份市场最认可的专家的名单。专家选对了,投资就基本成功了。”
李彦君还提到,如果是纯粹艺术品的投资,他建议藏家选择市场上文物价格还不成熟的品类,有较大的艺术增值空间。特别是在鉴定上争议小的文物,如犀牛角、象牙以及青铜器。
艺术品中纠纷较多的当代书画投资风险大;明清官窑本身价值很高,但已透支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增值空间。(赵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