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契丹“大安银宝”银锭重量之谜

(2011-01-09 01:48:17)
标签:

八卦

感悟生活

价值

历史

人生

人文/

文化

杂谈

知识

契丹

钱币

文物精品

分类: 契丹(辽)钱币研究

契丹“大安银宝”银锭重量之谜契丹“大安银宝”银锭重量之谜

契丹“大安银宝”银锭重量之谜

契丹“大安银宝”银锭重量之谜

契丹“大安银宝”银锭重量之谜

吉林某博物馆的小李同志,前些时间发来了一枚镌刻契丹文“大安银宝,纹银叁拾两整,中京都监耶律固”的银铤。当时在没有发来形制数据的情况下,我和陶金翻译了铭文并对银锭性质,铸主、铸制背景进行初步考释。决定在形制数据提供后,再做进一步考证。半个多月后,迟来的银铤数据跚跚到来。打开一看,数据却使我大吃一惊。叁拾两的银锭总重竟只

421.3,比金代银铤“承安宝货军银拾两”仅多21.3。我怀疑是不是铭文刻错?会不会照相有误?我叫小李反复核查,结果是铭文没有问题,多次核准的重量仍是421.3

明明镌刻着叁拾两整,契丹文叁拾是个单体字,绝不象汉字或阿拉伯字三十(30)是两个单字合成容易写错。契丹字十象汉字“八”(在上)“七”(在下)合在一起,和叁拾(厶去右点)形体差别显著,不易混淆。排除了文字的嫌疑,那造成如此重量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我翻遍《辽史》、《契丹国志》、《中国度量衡史》,均不见有关契丹度量衡的任何记载。古代、近代、现代也未见任何人撰写有关考证研究辽代度量衡的文章。辽代唯一留存于世的和度量衡有关的器物—辽代尚德宫铜量器,因未记容量,难以推算单位量值,所以也未被专家进一步发掘研究。辽代度量衡制度成了中国度量衡史的唯一空白朝代,也成了中国度量衡史上仅有的千古之谜。

几年来,由于笔者潜心研究辽代钱币和辽代历史,发现契丹人对唐朝“开元之冶”、“贞观之治”佩服得五体投地,以至于辽代早中期所有制度均取自唐朝,度量衡制度也不例外。根据唐朝度量衡制笔者曾推拟一个“辽代度量衡制与公制换算表”,此表受到很多读者青睐和欢迎。一家公司自行把它制成了软件,并已在网上免费提供多年。推拟换算表时,因为当时没有发现可靠的辽代银锭可供研究。所以,当时没有把银衡单列,以为契丹银衡和钱衡一样,一斤=676.8,一两=42.3。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忘了辽代和唐代一样,衡制有大小两种,货币衡制也分钱衡和金银衡。和大衡是小衡的三倍一样,钱衡也近约金银衡的三倍。与此时还存在一个错误认识,即认为金衡只用于黄金与药材,白银和铜钱一样都只适用于钱衡。

正因为事先脑子里灌满了钱衡大斤的制度,所以面对叁拾两421.3的局面无法理清头绪,不能解释这种现象。好在在我收集的唐代资料里,找到了唐代金铤使用金衡(小斤)的确凿证据,才坚定了笔者认定契丹文“大安银宝”银锭就是使用金衡产物的决心。1979年山西平鲁出土乾元金铤两种,一种自记重二十两,重807.8克,合每斤646.4克,是为大斤;同时出土一种“员外同正铤”,自记重二十两,重283克,每斤重224克,当为小斤。

查唐代官衡,《唐六典》上说:以一尺二寸为大尺,三斗为大斗,三两为大两,又说小制是“积秬黍为度量权衡者,调钟律,测昝影,合汤药及冠冕则用之,内外官私悉用大者。”小制用于特定的范围之内,调钟律明令用长24厘米余的黍尺(小尺),南北朝以来的老问题至此获致解决。秦汉以来用231厘米为乐律尺的呼声一时消沉下去。自南朝太史令钱乐之用黍尺等长的浑天仪尺后,唐僧一行测子午线也用此精度较高之尺,2 45厘米多一点就成了后世(宋元明)一直使用的天文尺、景表尺的标准尺度。制冠冕是指朝服官服,此为礼仪所系,自当保全古制,用小尺为宜。百姓服饰,只能听其用日常之尺来量布裁衣,至于官府征收绢布,越长越有利,自非用大尺不可。量制衡制特定使用的场合较少,主要是行用大斗大两。大小二制秦汉时已出现,不过正式明确度量分大小二制,并规定其适用范围厂而有史文可稽,则是唐代度量衡史上的一件大事。

小斤在“员外同正铤”金锭的出现,证明了唐代小斤衡制用于金银锭称量也是政府规定的特定使用的场合之一。对唐衡制亦步亦趋的辽朝在金银锭铸造上也必实行大小二制。即收入用大两大斤,支出用小两小斤。对宋、高丽周边国收贡、贸易用大斤大两,在国内汉人渤海人聚居地区用大斤大两。在契丹部族地区,在经济不发达与边远边疆地区,适当用小斤小两。大斤大两主要用于行用,小斤小两主要用于赏赐、馈赠、试验等特殊场合。契丹文“大安银宝”银锭应就是以上特殊场合产生。

契丹文“大安银宝”银锭铭刻契丹文,说明它的目的使用区域,只能是辽契丹国区域内,懂得辨认契舟文的辽国人民。叁拾两仅重421.3,说明它的衡制是一斤224,一两14的辽小斤衡。此衡制恰与1979年山西平鲁出土唐代乾元年间“员外同正铤”金铤,自记重二十两,实重283克,合每斤重224克小斤情况相同。说明辽唐度量衡制其码在早中期是完全相同的。

现发现的“大安银宝”,铤重叁拾小两,说明发行者是有目的地把拟发行的新货币,与单位货物价值之间差异过大的缺点通过衡制的改变加以缩小。“大安银宝”银币应该是一套从一两(14.克,约与350枚铜钱等值)开始,分为一两半(21,约与525文等值)、贰两(28,约与700文等值)、叁两(42,约与1050文等值)、五两(70,约与1750文等值)、拾两(140,约与3500文等值)、贰拾两(280,约与7000文等值)、叁拾两(420,约与10500文等值)、肆拾两(560,约与15000文等值)、五拾两(700,约与两十贯等值)的套币。

“大安银宝”不是一般银锭,它是一枚刻有“契丹国字”契丹文的国家发行银币。它有发行时间“大安”年(一般在元年);货币名称“银宝”(银铸国家宝货):银币质量标准“纹银”(含纯银97%以上);货币单位“两”;货币面值“叁拾”;铸造发行地点“中京”;发行人(监理人或经理人)“耶律固”;发行人职务“都监”。凡现代货币应有之条件应有尽有,说它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具有完全意义的国家银币,应并不为过。

辽契丹文“大安银宝”银锭重量之谜至此完全解开,它之所以实行小两之衡制,应完全是在辽当时货币制度改变阶段,准备试行新货币的一种试验。《辽史·道宗纪》载,“大康七年(1081年)十一月辛亥,除绢帛尺度狭短之令。”这意味着辽行使已经174年的“钱帛兼行”货币制度,自即日起将进行改变,原来充当主币的绢帛将被新的主币所代替。这种新的主币是什么呢?原来就是这种契丹文“大安银宝”银币。从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看,大安元年(1085年)后,辽代应全面进入了“银钱同行”货币制度时代。

契丹文“大安银宝”银币在辽代到底有没有正式进入流通领域?因为没有记载和更多的实物出土,目前尚无法定论。笔者个人揣测,契丹文“大安银宝”银币,应属于试铸性质银币,因为它先天性缺欠,如币文认识的人太少;考虑到占全国70%汉人渤海人的政治感情;小两衡制的局限,难与国际和国内商贸接轨等等,特别是辽国内通行的方孔金银钱已顺畅流通多年的情况,最终使决策者放弃了契丹文“大安银宝”银币的铸造与发行。转而以扩大银钱铸造实现“银钱同行”的货币制度。尽管契丹文“大安银宝”银币可能属于“胎死腹中”的辽代货币,但它在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具有完全意义的国家银币的地位仍不可撼动,它的宝贵价值丝毫不会受到影响。

泉痴山人2011-1-9于京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