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南洋淘金网sinial先生关于“使丹利宝”铅锡钱的讨论

标签:
八卦感悟生活价值历史契丹钱币人生人文/文化文物精品杂谈知识 |
分类: 泉痴山人原创文章 |
与南洋淘金网sinial先生
背景介绍
2008年初,《亚洲钱币》杂志总第20期(2008年第1期)发表了王雪阳先生题为《对旧港出水两枚钱币的认识》,随后大陆的钱币杂志也发表了该文章。文章引起了大陆銭币学者,特别是契丹钱币学者的注意。我是其中对其特别关注的人之一,因为在对契丹史的研究中,我发现契丹不仅是草原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大国,而且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大国,更是当时雄霸世界海洋的航海大国。特别是看到印尼华侨钱币收藏家著文呼吁中国文物部门关注一下爪哇岛存在的大量中国古董,以及平尾春水在爪哇发现金代稀世珍钱的消息,都坚定了我认为“使丹利宝”铅锡钱是印尼当时国家派遣使臣出使契丹时铸造的纪念聘享钱的认识。
雪阳先生在文中列举的几个年代:公元1004年(契丹统和22年,这一年辽宋签订“澶渊之盟”)、1017年、1029年、1078年、1079年、1089年、1091年(辽道宗大安七年),三佛齐遣使朝贡中国的中国,应就是大中央契丹国。因为这时是契丹最为鼎盛的时期,是地球上最强大最富有的国家。三佛齐没有理由也不会不朝贡最强大的契丹国。
公元1397年,爪哇满者伯夷国王灭亡了三佛齐王朝。和金灭辽一样,三佛齐和契丹有关外交经济交往的史料被付之一炬。从此在岛上只留下一些实物无可奈何地仰天长叹。十八世纪初旧港(三佛齐)水域首次出水了数枚“使丹利宝”钱,由于没有资料可依,该钱并没有受到重视。十九世纪欧洲人来到旧港,可能记载了此次“使丹利宝”钱出水情况,也由于没有资料可依,他们的记载可能主观性更多些。
2008年王雪阳先生的文章发表后,“使丹利宝”钱受到收藏家青睐,价格一路飚升。2009年初南洋钱币市场突然集中涌来一批数量可观的“使丹利宝”钱,由于来源不明,缺乏记载,引起了收藏家们的疑虑,再不敢贸然出手,“使丹利宝”钱亦蒙上了伪造品、臆造品的恶名。
今年十一月底我为撰写海上契丹贸易文章查找资料,极其偶然地来到了“南洋淘金网站”。网站办得很好,很有地方特色,里面展示了大量近现代南洋诸岛的钱币,令人大开眼界。然而由于网站人员从小受的西方教育,对本土历史特别中古亚洲各国间贸易历史不甚了了,目光所及不出十八世纪南洋史范围,观点大部分是拾取西方人牙慧。为促进研究,我在网站留言交流留下了,建议他们开拓思想,能不能把“史丹利钱”的研究和契丹关系想一想。结果,遭到网主sinial先生的置疑与偏颇的指责。为了把这场有关契丹的讨论深入下去,本博主从今天起将把双方讨论的文章在博客公示,欢迎所有泉友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相信经过深入的研讨,事实会进一步澄清,结论会自然产生。我的观点可能错误或荒谬,希望各位方家毫不客气地批评指正,只要有道理,我都将心悦诚服地接收并改正。
裴元博(泉痴山人)2010-12-2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方发言
留言者:裴元博(泉痴山人)
发表于:2010-11-30 17:28:16
放开思路
您是否可以把东南亚钱币,如:使丹利宝、万丹等,与契丹国联系起来?能出现高昌吉利钱就有可能出现使丹利宝,使丹利宝有可能是出使契丹国的当时马来国家人铸的钱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留言者:sinial
发表于:2010-12-01 00:50:08
答裴先生
谢谢裴先生对本站的关注。
从现有资料来看,被称为pitis或者cash的铅锡材质仿中国铜钱样式钱币在东南亚的广泛流通,应该还是在明初永乐通宝钱通过朝贡等形式大量流向东南亚之后的产物。
“史丹”是东南亚华人对当地伊斯兰化国家君主称号Sultan的称呼,有早期华人文献可资佐证。带“史丹”两字的井里汶钱币系18世纪初产物,也有19 世纪中期的欧洲人记载证明。至于“使丹利宝”这类钱币,鉴于如您所知各领域钱币共有的伪造品、臆造品问题,而此类没有早期记载作为佐证的钱币突然集中大量的出现在市场上,故我对其真实性持有保留的意见,更不必说仅以币文猜度其来源。
至于万丹,系Bantam的音译,为爪哇岛伊斯兰化过程中于16世纪出现的苏丹国。至于其钱币,带有五边形或六边形内穿的铜币在国内论坛上也偶有出现,可惜并非中文。
窃以为大胆假设,也需要站在世界各国前辈学者的成果基础上,适当的怀疑固然必要,随意偏离既有成果则难免偏颇。而小心求证,更是必不可少。与您共勉。
留言者:裴元博(泉痴山人)
发表于:2010-12-21 02:24:55
答sinial先生
谢先生指奌及直言不讳的批评。对印尼钱币我确实涉猎不多,应说是一个地道的门外汉。但我提出使丹利宝等钱有可能是出使契丹国的当时马来国家人铸的钱币!并非痴人说梦,而是有事实做依据的。
依据之一、一个印尼热爱中国文物的华侨(名字未记住!)于2007年(可能不准确!)在印尼最大的华文报纸上发表题为“瓜哇岛有大量中国古董存在”(大意如此),文中谈到辽金钱币时,称岛上有很多大陆未见珍稀钱币和罕见版别,呼吁中国文物部门对海外中国文物给予重视。
依据之二,日本人平尾春水(原为中国人)在爪哇岛买了数吨(七吨?)中国铜钱从中挑出了许多辽金钱币,其中有著名的金代天辅元宝小平、贞佑元宝小平当时为孤品大珍。后两枚钱转归了新加坡陈光扬。
依据之三、现代中国学者已考证出契丹不仅是草原大国而且也是海上大国,他们的海船不但到过南洋诸岛,而且到过非洲等地。
依据之四、当时统治旧港的三佛齐国确实多次遣使朝贡中国,这个中国应是契丹。这是有据可查的史实。当时只有契丹自称大中央国,即中国。宋朝只称大宋,不称中国。
爪哇岛的辽金钱币及宋钱的发现无可置疑地证明了这段史实。当时世界只知有契丹而不知有宋国,传闻契丹黄金铺地珠宝成山富得让人眼红。和契丹有过接触的马来人怎能不心动?怎能不想出使契丹开开眼界?虽然这段历史没有记载,但不代表它不存在。爪哇岛平尾春水发现辽金珍钱的事实恰恰弥补了历史的缺失。
再分析一下“史丹利宝”、“吏丹利宝”、“司丹元宝”、“史丹裕民”(见图1、2、3、4、)的具体情况,前三枚钱说明这批钱是学习中国“宝钱制”铸造的,据我所知井里汶钱币体系没有实行过“宝钱制”,明以后华人只铸通宝钱没见“元宝”钱。所以这些钱在马来史书中没有记载,井里汶钱币对此也一字未提。足见它们不是井里汶和明以后华人铸造的。“史丹利宝”就是“出使契丹顺利之宝钱”,“史丹宝利”是读序变化,和早期契丹钱有右旋读,也有左旋读,顺读、对读一样,读序没固定而已。
第四枚钱的民字是汉字篆书体,我翻遍井里汶和明以后华人铸造的钱币中都不见汉字篆书体钱文,这个“民”字足以证明这些“使丹”钱和井里汶和明以后华人铸币无任何瓜葛。
“使丹”钱钱文是汉字,这点先生是认可的。它们读音是否读作汉语?我想它们其码不应读作马来语。“史、吏、司”都是“使”的陋写与音讹。这也说明它们共同的读音是汉语“使”,而不是马来语“苏、素”。再有,此批钱铸时南洋诸岛尚未伊斯兰化,还没诞生“苏丹”,何来“史、吏、司”都是“素、苏”的音译?“苏丹”音译也只能译作“苏、素”,怎么会译作“史、吏、司”?它们根本声韵不搭界吗!
这批钱据传十八世纪出水于旧港,您说“史丹”早期华人文献有记载,这个记载是否是记述这批汉文钱的铸造发行历史?您说的早期华人的“史丹”是马来语的音译还是华语的读音?
最有说服力的是当地铸的中古汉文铅锡钱,咸平元宝、元丰通宝、元佑通宝、皇宋通宝(见图5、),这些都是用北宋钱翻铸的,因为契丹主要行用北宋铜钱,所以这些铅锡钱的翻铸母钱就可能是契丹商人帯来的北宋钱、其中的咸平元宝折三钱不见北宋钱,其应是契丹仿铸的。除北宋钱外,那枚著名的“高昌吉利钱”(见图6、)帯有明显的契丹风格,它也应是契丹仿铸。高昌国是唐及契丹的附属国,大陆已发现多种契丹铸“高昌吉利钱”,这枚定契丹仿铸并不意外。
这么多实物和活生生的事实,难道还说明不了契丹人确实到过爪哇、旧港,这些钱是当时马来人国家为纪念派遣使臣出使契丹而特殊铸造的汉文钱?借用王雪阳先生的一段话:“公元695年、702年、716年、724年、728年,室利佛逝国多次遣使朝贡。10世纪初叶,唐昭宗天佑元年(公元904年,三年后灭亡),中国文献称旧港为 三佛齐(阿拉伯语Zabadj,爪哇语Samboja)。公元1004年、1017年、1029年、1078年、1079年、1089年、1091年,三佛齐沿袭前世,继续保持同中国友好往来,多次遣使朝贡。”1004年、1017年、1029年、1078年、1079年、1089年、1091年,多次遣使朝贡。是向谁遣使朝贡?难道不是向契丹吗?地球人谁都知道宋是向契丹纳贡的,室利佛逝国能不向契丹朝贡而向宋纳贡吗?
您说“‘史丹’是东南亚华人对当地伊斯兰化国家君主称号Sultan的称呼,有早期华人文献可资佐证。带“史丹”两字的井里汶钱币系18世纪初产物,也有19世纪中期的欧洲人记载证明。至于“使丹利宝”这类钱币,鉴于如您所知各领域钱币共有的伪造品、臆造品问题,而此类没有早期记载作为佐证的钱币突然集中大量的出现在市场上,故我对其真实性持有保留的意见,更不必说仅以币文猜度其来源。”
我仅知道伊斯兰世界对君主的称呼统一为“苏丹”,难道东南亚华人特殊,称君主为“史丹”?至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人记载18世纪“史丹”钱,难道晚了近150余年的欧洲人记得就准确无误?他们依据什么,文献现在可还存在?他们的记载能说明什么?谁能保证他们的记载不是偏见,不是想当然?因为这些欧洲人不是东方钱币学家,他们对“史丹”钱的记载不足为信是必然的。再说用十八、十九世纪的观点评论十一、十二世纪的钱币是不是有些风马牛不相及,十九世纪欧洲人有几个知道契丹?用未知评论已知,岂不是越评越乱?
您对“史丹”钱的真实性持保留态度,那是您的权利,无可厚非。但您把“史丹”钱贬为伪造品、臆造品的理由:“此类没有早期记载作为佐证的钱币突然集中大量的出现在市场上”,似乎有些武断,不那么令人心悦诚服!因为前面你说了这些钱有记载,这会又说没记载,岂不是自食其言?至于突然大量出现在市场上,就说假的,是否过于主观,难道不允许一坑出个几百枚?出多就假,出少就真,天下那有这么鉴定钱币的?
“万丹”、“x丹”汉文钱我在您的网站已见过,而且是方孔圆钱,否则不会提起,您是否忘记了?最后谢谢您的告诫。但我要声明的是:我没有也不敢大胆假设,我的提议正是站在世界各国前辈学者的成果基础上提出的,我不敢有额外的那怕是适当的怀疑,就这样学长都指责我,随意偏离既有成果则难免偏颇。先生说的是:小心求证,必不可少。至理名言,不敢与先生您共勉,后学自己加勉足矣。
2010-12-21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