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文“面‘敕宜速’背‘奉护天泰’”金银符牌释考

标签:
杂谈文物精品文化人文/人生契丹文契丹密码历史价值感悟生活八卦 |
分类: 契丹辽史研究 |
契丹文“敕宜速”金银铜符牌是存世最多的辽朝官铸符牌,除材质、大小(规制)不同外,在背文上亦有多种情况。有光背者,有阴刻文者,有铸铭阴文者,铸铭阴文又有文字大小两种。从内容上看,阴刻文者多是为临时重要皇家任务而颁发,存世数量较少;铭铸阴文者,应是朝廷为负有特殊使命的机构人员颁发的长年使用的符牌。套用当代敌特片的话,阴刻文者,即是北枢密院临时颁发的“特别通行证”。而铸铭阴文者,是警备司令部工作人员的“警官证”。前此,笔者已对北枢密院临时颁发的“特别通行证”进行过考释,今天本文将就一种铸铭阴文的“警官证”做番考释,为朋友们进一步了解辽的符牌制度提供一些参考。
这是一金一银铭文完全一样的两个牌子,牌高210毫米,宽61毫米,厚1.5毫米,穿孔内径10毫米,穿孔外径20毫米,孔沿厚4毫米,金牌重375克,银牌重286克。面均阴铸“敕宜速”三个双钩文契丹大字。背中间靠下位置均阴铸四个双钩文契丹文小字。此四字即实先生曾译作汉语“天赐护奉”。(见即实著《清宫玉厄契丹文铭补释》)笔者不敢苟同,因即实先生目为“赐”字的契丹小字本是汉语借词“泰”字,辽圣宗第二个年号“开泰”的“泰”,就是这个字。而“赐给”的“赐”,无论契丹本语还是汉语借词,都不是这么写。所以笔者认为把它译为汉语“赐”是不妥当的,而只有把他译为“泰”才符合这句契丹话的语言环境。
笔者以为,这句活汉语直译应为“天泰护奉”,按汉语语序整理后应为“奉护天泰”。“奉”在这里是“任务”意思,是说“接受、执行的任务”。“护”,是保护、护卫的意思。“天”,是皇室,皇帝的代称,这里是特指“御帐”,即皇帝居住的地方。“泰”,是平安、安定。全句的意思是:“奉命护卫御帐安全”。从译文可知这种符牌是一种“职司牌”,是写明持牌人所负使命的“身份证明”。辽代哪些人可以持此金银牌“奉命护卫御帐安全”?
查《辽史·百官志》知“北面御帐官”是负责辽帝后及北面官机构宿卫任务的职官。《辽史》卷45《百官志》1载:“三皇圣人也,当淳朴之世,重门击柝,犹严於待暴客。辽之先世,未有城郭、沟池、宫室之固,毡车为营,硬寨为宫,御帐之官不得不谨。出於贵戚为侍卫,着帐为近侍,北南部族为护卫,武臣为宿卫,亲军为禁卫,百官番宿为宿直。奉宸以司供御,三班以肃会朝,硬寨以严晨夜。法制可谓严密矣。”接着,指出:“侍卫司。掌御帐亲卫之事。”并列出:“侍卫太师,侍卫太保,侍卫司徒,侍卫司空,侍卫”五等侍卫司官员。
从侍卫司官员名号两个来自“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两个来自“三公(司马、司徒、司空)”来看,辽朝廷对侍卫官员应是给予特殊眷顾的,因为“三师”、“三公”无论在何朝皆是授予有功于国的元老勋臣,虽然它们实为一种优渥勋贵的荣誉官衔。侍卫官被命为“师”、“公”之名,虽不一定有“师”、“公”之权力,但绝对会有“师”、“公”之待遇。这是辽代皇帝对保卫皇室成员安全的亲军侍卫的“刁买人心之举”,更是从制度上给予侍卫们的优厚待遇与特殊权位。
“侍卫太师,侍卫太保,侍卫司徒,侍卫司空”,据推测都是享受正三品以上俸禄的高官,因为他们都享有佩戴按规定为“亲王和三品以上官悬金牌”的权力,而他们属下的侍卫也享有六品以上官悬银牌的待遇。今天辽一金一银契丹文“面敕宜速背奉命护卫御帐安全”符牌的现身于世,正是以实物凭证证明辽北面御帐官侍卫司的真实存在,以及侍卫司官员享有的各方面的特殊待遇。
侍卫是什么人充当呢?待遇这么高,任谁都瞅着眼红?可这关系天皇帝生命安全的最重要岗位,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辽史·百官志》讲,这些侍卫第一必须是贵戚,即和皇室有密切关系知根知底的后族成员;第二经过孩儿班和诸卫实践的经历;第三本人确有击剑,射箭,膂力过人等真才实:学。经过皇帝多次考核才能进入侍卫队伍。侍卫中出过许多名将名相,如箫乙辛,回鹘海里,耶律挞不也,耶律阿厮,萧仲恭等等。
契丹文“面‘敕宜速’背‘奉护天泰’”金银符牌的发现,丰富了辽代“敕宜速”符牌的种类,为更好地揭开“敕宜速”符牌的奥秘,又增添了一份不可多得的实物证据。这是契丹史契丹文字研究领域值得庆贺的幸事,让我们感谢千年不遇“地不爱宝”的时代吧!
裴元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