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辽契丹文“大安银宝”银币考释图说

(2010-09-11 22:54:00)
标签:

八卦

感悟生活

价值

历史

密码

契丹

契丹文

人生

人文/

文化

文物精品

杂谈

分类: 契丹(辽)钱币研究

辽契丹文“大安银宝”银币考释图说

辽契丹文“大安银宝”银币考释图说

辽契丹文“大安银宝”银币考释图说

辽契丹文“大安银宝”银币考释图说

辽契丹文“大安银宝”银币考释图说

辽契丹文“大安银宝”银币考释图说

辽契丹文“大安银宝”银币考释图说

写在文前的话】这枚辽代契丹文“大安银宝”银币,(见图000、)是一位在吉林省某博物馆工作的朋友于825发来求译的藏品。因此银币事关改写中国钱币史的大事,我曾回信请他将上、下、左、右、背的照片和上、下、腰、厚、背、数据寄来,以便真伪鉴定后配写一篇考释文章。然而令我十分不解的是,这位在博物馆工作的朋友时至今日也没有给我回复,既没寄来照片和数据,也没发封邮件解释一下拒绝提供数据的原因。对这样不尊重鉴定考释人的行为和态度,按鉴定考释界的行规,笔者完全可以对其要求置之不理。但考虑到这位博物馆工作的朋友可能是对社会少有了解,或对提供数据有什么顾虑,更可能这枚银币不是他朋友的而是馆藏品,那发生不便提供资料的事就可以理解了。基于这个原因,我们当晚就将银币译文译妥,并将有关资料备好,只待银币藏主数据一到即撰成文。半个月过去,数据杳无音讯,笔者认为再等也不会有奇迹发生,只好依据现有资料先勉强成文,聊做对这枚珍贵银币现身于世的报答。并恳请这位银币的藏主能将我们要求的资料给予提供,以便对此币进行鉴定,最终给予确认。

裴元博  陶金2010-9-10

这枚银锭从照片看,与宋、金两端弧形中束腰形板状银铤无显著区别,也是用浇铸法用砂模铸出。铤面亦呈现四周高中心凹的形象,面上特别两头清楚显现涟漪般从四周向中心聚拢的波纹似的泠却痕迹。铤上头稍窄,底部较宽,铤面不甚平坦,岁月磨损痕迹明显。从以上情况看,其为辽时真银应无大错。只因其它部位照片和数据不在,无法做进一步鉴定,所以结论只能待资料到位后,始能甫定。

铤面有三行阴刻文字,可以辨定为契丹小字,应是以刀为笔直接在银铤铸造后,尚未完全冷凝的铤面刻写,刀法娴熟,笔力凝重,字体端庄,笔势峭抜,流畅自然。右下一行六字,汉译意为:“纹银叁拾两整”;中间靠上一行四字,汉译意为:“大安银宝”;左下一行七字,汉译意为:“中京都监耶律固”。

从银铤铭文可知这是一枚非同寻常的银铤,因为它的内容不同于唐五代及北宋时期各国各地所有银铤铭文,它已具备了现代国家发行国家银币上的所有主要内容。唐宋五代银铤面上多錾地名、工匠姓名、铺号以及时间、用途、来源、重量、经手官吏等铭文,均非是宣示流通使用之文字,只是上供进奉的记录。如本文附图的唐代陕西“西充”银饼(见附图1)和南宋的“军资库”、“出门税”银铤(见附图23)的铭文。

说这枚辽代银铤具备了现代国家发行国家银币上的所有主要内容,并非夸大。首先它錾刻了该币国家性质的年号“大安”(1085-1094年)它是当时辽国天祐皇帝(道宗)的代称,亦即辽朝的代称,在这里“大安”起的是国号、铸造主体、铸造时间等综合宣示作用而不仅仅是简单年号作用。

其次,它为这种银铤币起了经国家批准的正式名称“银宝”。给银铤起名非同小可,这是中国货币史上破天荒的大事。这是正式宣布在辽国贵金属银已纳入国家“宝货”(货币)系统,银子不再仅是可以部分替代贷币的贵金属,而是完全意义的一种辽国货币。有了这个名字,它就成了它区别于除金代“承安宝货”银铤币之外,所有中国古代银铸币的标志性货币名称。

其三、银铤上錾有银币的统一质量标志名称:“纹银”。“纹银”,是古代法定银两标准成色,纹银成色是.935374。即含纯银93.5%以上。“纹银”之称,大多数人都以为始于明清,今从此铤铭文就可知晓,“纹银”一词原来是契丹人所创造,是他们铸造国家银币的质量标准。能把金属货币质量标准錾于法定货币之上,这说明契丹文明程度当时是领先于其它民族的。因为只有高度文明、科技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古代国家,才能使自己的国家货币达到统一的质量(成色)标准。它说明辽当时银币铸造已具备了统一材料配比,统一检测、统一铸造工艺、统一管理等一系列货币铸造管理系统。

其四、铤上有固定的货币面值(重量),“叁拾两整”。从这个面值看,这种“大安银宝”银币应是有不同等级的一系列面值的套币,从传世的金代“承安宝货”推测,这套“大安银宝”银铸币亦应有壹两至伍拾两“X”个等级的面值,“叁拾两”应只是其中的一个等级的面值。笔者曾收藏一枚面錾刻“大康元年”四字铭文的,辽代“壹两半”小银铤。(见附图4)。可推知这套“大安银宝”银币,亦应象金代“承安宝货”一样,“1-50两分十等”。笔者臆测,其十等级应是:壹两、壹两半、贰两、叁两、伍两、拾两、拾伍两、贰拾两、叁拾两、伍拾两。目前,虽仅发现本文中的一枚“叁拾两整”币,但笔者相信其它等级一定存在,也相信它们一定会再次现身。

其五、铤左一行字,“中京”应为此币的铸造地点。“中京”辽五京之一,建于统和25年,是辽中后期经济文化中心。《辽史·百官志》说:“中京多财赋官。”可见“中京”在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大安银宝”银币铸造于中京,正是中京经济贸易高度发展需要的反应。下面的“都监”比较费解,它是中京大定府的“都监”,还是哪个部门(使司)的“都监”?从币文看,“中京”和“都监”没有分开,这个“都监”应是中京的二把手,即中京留守司的“都监”。可从负责银币铸造的事实看,好象用不上这亇中京军政最高权力机关留守司出面,而应该是管理钱财的度支使司,或户部使司,或三司使司,或钱帛使司。可这几个南面官的使司都未见设“都监”的记录。

“都监”是契丹承唐所设之官,是协助主官监察当地事务的监察官员。在大贺,遥辇氏就已遍设契丹内部。耶律帝国建立后,“都监”一职仍多设在北面官系统和南面军官之中。循着这条线索,笔者又查找了《辽史·百官志》,终于在北面坊官找到了可能具有铸造银币职权的“某(银)坊都监”,五坊是从五治进化而来负责五金冶铸的管理机关,银的冶炼铸造归北面官的银坊管理是肯定的。银币上的“中京都监”,是“中京银坊都监”应是正确的。“中京银坊都监”负责监督银币铸造正是其职责所以,这也是“大安银宝”币文用契丹文而不用汉文书写的重要原因。。

其六、最后的人名“耶律固”,即官任“中京银坊都监”之人是什么人?初译出这个人名时我们确实曾感到欢欣鼓舞好一阵子。因为“耶律固”的大名实在令人震撼。他是道宗、天祚两朝的大才子,许多人包括道宗,宣懿皇后的契丹文哀册和墓志铭都是他的手笔,他活到金国皇统年间,受命和他的弟子萧永祺一起编著《辽史》,未成,故去。如果是他监造的“大安银宝”,那必将提高银宝的文化内涵,大幅度增强它的文物魅力。然而经多方搜寻耶律固的资料,也未发现丝毫与铸造钱币有关的东西。笔者甚至怀疑辽末可能存在两个“耶律固”,一个是“中京银坊都监耶律固”,一个是“总知翰林院事耶律固”,但因无实据,无法将两个耶律固分清,所以只好把他视为一人,待以后发现新材料再分辨。下面把耶律固资料附后供研究者和网友纲们参考。

大康元年(1075)耶律固任左院御院通进、银青崇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知起居注、总知翰林院事、武骑尉[宣懿皇后哀册2]

大康二年(1076)以降(墓主人事迹的叙述截止于大康二年)可汗横帐季父房不鲁宁太师之孙、耶律固任印牌司郎君、记录起居注[韩高十墓志2]

大安八年(1092)可汗横帐季父房、耶律固任印牌司之郎君,执政总知翰林院事[耶律迪烈墓志铭2]

大安十年(1094)耶律固任印牌司之郎君,执政总知翰林院事[耶律智先墓志铭2]

乾统元年(1101) 耶律固任左院御院通进、银青崇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总知翰林院事、武骑尉[道宗哀册2-3]

乾统十年(1110) 耶律固任银青崇禄大夫、检校尚书右仆射、使持节、龙州诸军事、龙州刺史充本州防御使、总知翰林院事兼殿中侍御史、云骑尉、漆水县开国子、邑食五百户[义和仁寿皇太叔祖哀册、宋魏国妃墓志铭2]

天庆五年(1115)耶律固任高州之观察使、金紫崇禄大夫、检校尚书右仆射、漆水郡开国伯[故耶律氏铭石2]

金代,耶律固降金后,被授官广宁尹,并奉命译书,熙宗时命纂《辽史》,未成去世。

辽代“大安银宝”银币的发现意义重大,它把中国政府发行具有时间、地点、机构、负责人、统一质量标准、固定面值的银币的时间又提前了一百多年,这是契丹人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再一次地说明了契丹文明绝对是给中华文明添彩的最辉煌文明之一。我们真诚希望该币藏主能进一步和我们合作,更深地挖掘这套银币背后的文化内涵,为解读契丹文明密码做出更大贡献!

裴元博  陶金2010-9-11于京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