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面粗陋的金代契丹文职官银腰牌考释

(2010-08-23 20:27:41)
标签:

金代

腰牌

尚书右丞

皇统

萧仲恭

感悟生活

历史

人生

人文/

文化

文物

分类: 金史及金代钱币研究

两面粗陋的金代契丹文职官银腰牌考释

两面粗陋的金代契丹文职官银腰牌考释

两面粗陋的金代契丹文职官银腰牌考释

两面粗陋的金代契丹文职官银腰牌考释

笔者博客曾考释过金代名臣萧仲恭、萧拱父子三面腰牌,其中萧仲恭一面银鎏金契丹文汉文对译腰牌;萧拱两面,一面金牌,一面铜鎏金牌。可能老天对萧拱被冤而死于心有愧,也可能是老天对海陵王暴行心存愤懑,所以对萧仲恭父子充满眷顾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将有关他爷儿俩的文物从地层深处提升到人世,供世人瞻仰、凭吊,收获人们对他父子的同情、哀叹。今天笔者要考释的这两面金代契丹文职官银腰牌,竟也还是萧仲恭的早期腰牌,这不能不说是考古史上的一个奇迹。运耶?命耶?只有天知道。

这两面银牌均呈圆形上郭加三角形出郭穿挂,通高约110毫米,圆径75毫米,三角形穿挂高约29毫米,底角宽约48毫米,厚约1.4毫米,重约70克左右。前后两面三角形出郭穿挂内边郭线及勾连纹中间铸一人不人鬼不鬼的头像和一只象动物爪子似的手状物。面圆郭内横着阴刻三行(上二中三下二)大小不一的契丹文。两牌上行二字均按先左后右读为“契丹”;中下两行应合为一体按先上后下先右后左顺序序读。一号牌汉译读为“尚书右丞相”;二号牌汉译读为“骠骑大将军”。牌背面圆郭内均阴刻一条前半身直立,身尾在头上端作圆弧状的横卧e形龙。两牌整体制作粗陋,雕刻技法低劣,按金代符牌制度规定,三角形出郭穿挂内应雕刻虎头或虎斗图饰,不知是时间紧迫还是工匠技艺太差?虎头竟被刻成了鬼头。用双钩文阴刻的契丹文字大小不一,结构失常,笔画拙稚,完全是个文盲摹写出的所谓文字。

“尚书右丞相”是金代高官,是国家行政中枢尚书省长官尚书令的副手(相当于现代国务院副总理)级别为从(副)一品。职责为协助尚书令“掌丞天子,平章万机”。(《金史·百官志一》语)是为当朝宰相之一。

骠骑大将军”,是金代武散官职之一。是作战时对领兵将领加给的称号,战后即撤消。“骠骑大将军”,是正三品武散官中最下等的官职。

这两面银牌有个共同的区别于以往发现的金代所有职官腰牌的地方,就是牌面均标有持牌人民族名“契丹”。这种做法的真实意图是什么?是褒奖,是歧视?没有任何史料可资佐证或探索,应是金代历史的一个未解之谜。

从牌子制作的粗糙恶劣情况看,这两面牌子应是临时应急用代用牌,不是正式颁发之牌。它可能是在朝廷任命当天即行颁发,行用于正式牌子下发前这个暂短时期的临时牌,即所谓的“空名宣头”。《金史•百官志四》符制载:“收国二年九月,始制金牌,后又有银牌、木牌之制。盖金牌以授万户,银牌以授猛安,木牌则谋克、蒲辇所佩者也。故国初与空名宣头付军帅,以为功赏。”

为什么指认此二牌是金代萧仲恭的职官牌呢?一是此二牌形制只有金代用过,辽元西夏没见此形制的;二是契丹人在金代作到尚书右丞相的仅萧仲恭一人;三是两个官阶悬殊的职官牌同时一起出土一址,说明它们的主人应是同一个人,官阶悬殊仅说得获历史时间不同;四是临时牌(“空名宣头”)的制作粗劣和不符规制应是有意为之,以强调它的临时性,进一步衬托正用牌的精致美观。

关于萧仲恭笔者在博文《金代契丹人乌里衍朮里者金腰牌考释》已有详细介绍,这里不再重复。仅就和此二牌有关情况部分略作考释。据《金史》载,萧仲恭和天祚帝是金太宗天会三年(1125车)二月壬戌被俘于余睹谷。八月被押解至京师,丙午,天祚帝被降封为海滨王。萧仲恭应于此时降金。《越国王乌里衍(萧仲恭)墓志铭》说他,“降金后,太宗时授右院宣徽,任职少府监两年”。《金史》卷八十二《萧仲恭传》亦云:“太宗以仲恭忠于其主,特加礼待。”这个“授右院宣徽,任职少府监”应就是金太宗对萧仲恭的“特加礼待”。

右院宣徽即宣徽院右宣徽使的简称,本是个正三品的官。但萧仲恭这个右院宣徽头上有个“授”字,所以只等于“同知宣徽院事”正四品的官。而他“任职少府监两年”正是以正四品官任职。宣徽院是掌皇宫宴享和殿廷礼仪的机构,少府监是掌邦国百工营造之事的单位,说明萧仲恭此时虽被礼待但并没受重用。天会四年,仲恭使宋。他应是天会四年二月壬子离开金上京赴宋汴京的,《金史》未记他是正使还是副使?只记他七月丙寅使宋还,“以所持宋帝与耶律余睹蜡书自陈。” 天会十一年(1133)授骠骑大将军,实除右院宣徽。此时才真正成为正三品官。这面“骠骑大将军”银牌,应就是获得在此时。

这以后萧仲恭步踏青云,飞黄腾达。天会十四年(1136)为齐国回谢并生日正旦使。天会十五年(1137)授左金(吾)卫上将军。天眷元年(1138)除太子少师迁殿前都点检。是年制定新礼,重定品阶,太子少师任满后授龙虎卫上将军。天眷二年(1139)授银青光禄大夫。天眷三年加特进、为尚书右丞、封韩国公。皇统元年(1141)仪同三司。皇统二年(1142)开府仪同三司。皇统五年(1145)封兰陵郡王。皇统六年(1146)知某院事,膺世袭猛安,居右丞之位。皇统七年(1147)为平章政事,封郕王。皇统八年(1148)为行台尚书省左丞相,封淄王。同年拜尚书右丞相,封济王。同年复任中书令,监修国史。同年复任太傅领三省事,封郑王。天德元年(1149)迁封曹王,仍领所知之事。同年封某王,同月再封鲁王,除燕京留守。天德二年自鲁王迁封越国王。同年五月二日夜薨。”(《金代契丹人越国王乌里衍墓所出金版画考》爱新觉罗乌拉熙春著《爱新觉罗乌拉熙春女真契丹学研究》117页日本松香堂2009年2月出版)

萧仲恭是皇统八年(1148)拜尚书右丞相,这一年他三变王封,五进官职,仕途达到了鼎峰。因为他是金熙宗的心腹大臣,所以累进官职。等到海陵弑杀熙宗后,他的末日就即将到来了。萧仲恭自己虽得到了善终,他的儿子萧拱却难逃被杀的命运。

萧仲恭在一年中屡变官职,所以他屡换职官牌,这也造成了有关他的临时职官牌的屡换屡刻,这恐怕是他的这两面临时职官牌得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这里要说明的是金代职官牌是“明贵贱”的重要凭证,符制中的“金牌以授万户,银牌以授猛安”大约都没有兑现,因为至今只发现一枚金牌而且是加封爵位和散官的,实职三品以上应佩的金牌一枚没见。而这枚“尚书右丞相”临时银牌,是目前已现身于世金代符牌中,实职官员里最高官阶。

查《金史》中任过“尚书右丞相”的有数十人,与萧仲恭前后或同时的也有数位,除萧仲恭外都是女真人,至此可以破解牌上“契丹”二字之谜了。原来它是区别同时担任同一职人员的民族标识,并不存在歧视与差别。两面银牌虽然粗陋,亦不象正用职官牌,但它们的现身于世,同样证明了一段鲜为人知的金代历史,为人们更真切地认识萧仲恭其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粗陋的两块金代职官牌同样值得收藏!

                                      裴元博 陈传江2010-8-23于京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