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4月17日

标签:
令史鎏金开府大将军龙纽太康文化 |
分类: 泉痴山人原创文章 |
“晋大将军”鎏金龙纽铜印出土于内蒙古通辽地区。通高60.08毫米,龙纽宽46.07毫米、龙纽高40.54毫米、龙纽厚6.3毫米,纽颈高7.55毫米、纽颈宽9.2毫米、纽颈厚6.24毫米,印体长20.81毫米、印体宽20.24毫米、印体总高11.09毫米,印体上台高3.01毫米、印体上台长14.54毫米、印体上台宽15.49毫米,印体高7.98毫米。
该印青铜铸造,铜色紫红,具有中国北方古代铜材因含微量铁等元素致使铜色深红的地域特点。全印通体鎏金,鎏金厚实牢固,虽整体斑驳陆离锈蚀斑斑,但仍历千年而金光闪闪。铜鎏金印始于战国,盛于秦汉,魏晋南北朝发达极致。凡公用鎏金印据考都是用作黄金印的替代品。
该印印文为阴文凿刻,印文深竣。四字印文大小错落,军字最大,将字最小,晋大二字大小相当。字体为“缪篆”,刀法纯熟,率意自然。
该印龙纽为史称的“盘龙纽”,又称“腾龙纽”。纽龙腾空而起,首尾相交,龙首高昂,后足、腹鳍与尾化为三孔,应为便于穿挂所设。整个龙形给人以流动的、生机勃勃的活力。此龙无角,颈上有上扬的长鬣,嘴张开如喇叭口状。这种龙的形态证明了该印产生的时代只能是在六朝之前,是早期龙的典型形态。六朝以后龙形很难再看到这种早期龙的形象了。这个龙形的断代是鉴定此印真伪的重要佐证。此龙纽造型为目前传世古官印中仅见,是宝贵的艺术佳品。
龙在古代是天子皇权的象征,龙纽印在汉以后只见皇帝印玺用之,而处于汉唐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龙纽却常在非皇室的印上出现。这种现象说明皇权此时已常被权臣分散,凡能逾制使用龙纽(鎏)金官印者,非皇室者必当时权臣或民族地区拥军自重割据一方的重要头领。而“晋大将军”正是此时代炙手可热的可分享皇权的大人物之一。
据《历代官制典》载:“大将军,官名。战国时始置。汉沿置,多由贵戚担任,权重位高,在三公之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权臣亦多兼任。北魏、北齐称大将军与大司马为‘二大’”。《晋书·职官志》说得更详尽:“大将军八公之一,位在三司上。晋受魏禅,因其制,以安平王孚为太宰,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保,义阳王望为太尉,何曾为司徒,荀顗为司空,石苞为大司马,陈骞为大将军,凡八公同时并置,唯无丞相焉。大将军,古官也。汉武帝置,冠以大司马名,为崇重之职。及汉东京,大将军不常置,为之者皆擅朝权。至景帝为大将军,亦受非常之任。后以叔父孚为太尉,奏改大将军在太尉下。及晋受命,犹依其制,位次三司下,后复旧,在三司上。太康元年,琅邪王伷迁大将军,复制在三司下,伷薨后如旧。”
大将军常被授予开府的特权,即组设一套完全归属大将军个人领导而由国家开支的行政领导班子的特殊权力。所谓“开府仪同三司”,即开府后仪礼享受和司空、司马、司徒三公相同。“大将军开府者皆为位从公。是为武官公,皆著武冠,平上黑帻。假金章紫绶,著五时服。开府位从公者,品秩第一,食奉日五斛。太康二年,又给绢,春百匹,秋绢二百匹,绵二百斤。元康元年,给菜田十顷,田驺十人,立夏后不及田者,食奉一年。置长史一人,秩一千石;西东阁祭酒、西东曹掾、户仓贼曹令史属各一人;御属阁下令史、西东曹仓户贼曹令史、门令史、记室省事令史、阁下记室书令史、西东曹学事各一人。给武贲二十人,持班剑。给朝车驾驷、安车黑耳驾三各一乘,祭酒掾属白盖小车七乘,轺车施耳后户、皁轮犊车各一乘。自祭酒已下,令史已上,皆皁零辟朝服。位从公加兵者,增置司马一人,秩千石;从事中郎二人,秩比千石;主簿、记室督各一人;舍人四人;兵铠、士曹,营军、刺奸、帐下都督,外都督,令史各一人。主簿已下,令史已上,皆绛服。司马给吏卒如长史,从事中郎给侍二人,主簿、记室督各给侍一人。其余临时增崇者,则褒加各因其时为节文,不为定制。位从公为持节都督,增参车为六人,长史、司马、从事中郎、主簿、记室督、祭酒、掾属、舍人如常加兵公制。”(《晋书·职官志》)
从上述记载可以晋时的大将军是何等显赫权高位重,难怪常常擅权。文中的“假金章”大约即是本文所考的鎏金铜印,看来此鎏金印的正名应为“假金章”。虽然此印的主人已无从考证,但从其龙纽仍能推断出它的主人必定是晋代历史上一位权位极崇重的人物。虽斯人已逝千年有余,但彰显其显赫地位极顶荣耀的印章仍在人世述说着他的那昔日的辉煌,他值了,他可以说是不朽了!君等侧耳倾听,是不是天堂里传来了他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