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peiyuanbo448
peiyuanbo448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51,353
  • 关注人气:1,34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牡国元宝的“壯”字原本即“壮”字辨

(2008-12-14 22:15:13)
标签:

契丹钱币研究

乱弹

人文/历史

文化

文学

文学/原创

笑对人生

杂谈

古钱币

分类: 契丹(辽)钱币研究

牡国元宝的“壯”字原本即“壮”字辨牡国元宝的“壯”字原本即“壮”字辨牡国元宝的“壯”字原本即“壮”字辨牡国元宝的“壯”字原本即“壮”字辨牡国元宝的“壯”字原本即“壮”字辨牡国元宝的“壯”字原本即“壮”字辨百多年来,钱币学家们在释读“牡国元宝”的“壯”字时,无一例外的都把“壮”字当作“牡”字来释读。这中间虽有高善谦、张絅伯两位先贤把“牡”释为“壯”。但他们也是在认定“壯”即“牡”的基础上,从壯、 通假的角度释“ 牡”为“壯”的。这些钱币学家们都忽略了钱文“ ”字与“ ”字在偏旁上的显著差别。把铸钱人原本写的“爿(音盘,Pán)”旁的“ (音壮,zhuàng)”字,(《说文解字》作“士”部)误认成“牛(音niú)”旁的“牡(音母,mǔ)”字,犯了“爿”、“牛”不分的错误。结果越释越糊涂,离钱文本意越来越远。以至竟释出了“牡者,雄也。和尚就是‘雄’者,可称为‘阳中之阳’和代表‘阳’性。故此钱应为和尚隐指‘阳’国制造之钱。”和“傍牡丹江、有牡丹岭、盛产牡丹花的国。辽灭渤海而建东丹国可解为东牡丹国之意。 国元宝疑为渤海货币。”的笑话。

如果我们的钱币学家们能掌握一些文字源流递变的知识,对钱文的辨析能更认真一些,我相信这百年不息的“ ”“牡”之争,根本就不会出现。不信?!就让我们再仔细看看钱文“ ”字的写法(见附录:放大钱图),认真辨析一下它与“ ”字的异同,特别辨认两字的偏旁是否一样?

请注意钱文“ ”字的第一、二笔(也可称作第一笔,因为这一二笔大多数书者都一笔写就,顶多在拐角处顿一下。)它是写作“爿”的典型上部“爿”,即竖(应称撇横)不过横提,横提右不出头,第四笔一提向右上方斜挑也不出头。(手写行楷书时,有稍稍出头者),一、二、四笔全部在第三笔一竖的左边,成“ ”。而“牡”字呢?它是按“牛”旁,第一、二笔写作“ ”一撇一横。横在撇中间,横过竖一半。一横与第三笔之一竖,形成“ ”十字交叉状态。第四笔一提向右上方斜挑穿过竖画插向土字上横。成为“ ”形。二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这一笔之差,就成为了“壯”、“牡”二字的最终分界线,把两字分别划入“爿”部和“牛”部。

查历代篆、隶、楷碑帖,凡官方和名人书写的“爿”部字,偏旁“爿”或简写偏旁“爿”一、二笔均不见竖撇过横提,横提与三笔竖十字相交者。(手写楷行草有稍出头者)第四(应为三)笔一提向右上方斜挑有过竖和不过竖两种写法。六朝至隋唐隶书碑帖此特点最为突出。无论《隶辨》的《度尚碑》,还是魏《郭显墓志》,后齐《宇文苌碑》,隋《张贵男墓志》、《元袆墓志》、《吕胡墓志》,唐《麓山寺碑》等等都是如此。(详见附录12“壮、牡二字在书法上的异同”)这些碑刻证明六朝至唐时“爿”旁已省略为“ ”,并有进一步简化的趋势。由于简化的“ ”旁和“ ”旁字形相近,特别在手写时撇和横提经常出头,所以往往形成“ ”“ ”不分的状况。而当时有些人,主要是下层百姓就误认为二者相近可随意互代。六朝至五代是中国文字史上这种不同部首的字随意互代,随意通假现象最严重时期。根源在于这时期隶书正向楷书转变,俗体字不断产生,特别是佛教经典世俗化翻译时,大量使用民间手写俗字的结果。这些俗字因抄经者手写,造成偏旁无定,简繁无定,字形无定的现象,以至出现了许多不应互代、不应通假,不是异体的字却没理由地成为互代、互通、互为异体的字,造成鲁鱼豕亥的混乱和错误。“壮牡罔辨牛爿”(《全辽文·卷六》沙门希麟语)即是当时俗字的典型错例。将“牛”旁的“牡、 ”当成“爿”旁的“ (壮)”,把不应通假互代的“ ”、“ ”二字,硬性当作通假字、异体字对待,成为隋唐五代民间手写俗体最具典型意义的错别字例。这是当时文字学家、书法家和学者们,如辽《续一切经音义》作者沙门希麟,《龙龛手镜》作者沙门行均等深恶痛绝并竭力反对的一种媚俗的书法现象。

《龙龛手镜》这部辽代字书,之所以把“牡”字收入“牛”部,并明确地指出它的读音“莫厚反(音母mù)”;释为“雄也,畜父也”。即是针对当时误把“牡(音母)”当作“ (音壮)”读写的错误现象而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澄清和纠正。确认“牛”旁的“牡”只读作mù(母)而不读作zhuàng(壮),字义更不是壮大的壮。壮、牡不分的现象,多数产生于社会下层缺乏知识的百姓中间,而在官方及正式文书和中上层文人之中都有意抵制它的蔓延。

回过头来,再看看百年来我们的钱币学家们,不也正犯了“壮、牡罔辨牛爿”的历史错误吗?因为罔辨“牛、爿”,错把“爿”旁的“ ”当成了“牛”旁的“牡”。所以“渐乖大义”,释出了畜父的雄阳之国和牡丹江、花的牡国。

国元宝”钱文的书者并没有犯“壮牡罔辨牛爿”的错误,他所写的“ ”字原本即是“壯”字。他只是把符合隶变要求的壯字一种常见变体写入钱文而已。虽然这个“ ”字也是当时的俗字,但它是壯字正确写法的一种简化俗字。

国元宝”的“ 国”即壮大强壮国家之意,与“助国元宝”的“助国”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更证明它们是出自一个铸主的“姐妹钱”。(关于此二钱的铸主笔者将在另一篇专论中剖析,这里就不再赞述。)

最后,希望所有收藏类报刊编辑们在刊登关于“ 国元宝”文章时,不要再使用错误的“罔辨牛爿”的“牡”字了。应直接用“壮”字或尊重“ 国元宝”钱文的原貌,写作“爿”旁的“ ”字,以避免这“牛爿”不分的历史错误,再遗祸后人。

   卫月望《牡国·助国钱臆说》、《辽代货币论文选集》309页。

   乔晓金《关于助国元宝和牡国元宝的假想》、《内蒙古金融研究》1990年第二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