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钱之八十九:元末陈理 德寿重宝折十大钱

标签:
古钱币珍泉赏析乱弹人文/历史诗词文化文学文学/原创笑对人生杂谈 |
分类: 泉痴山人原创文章 |
每日一钱之八十九:
形制应为元未制,钱文楷书明初息。
问疑陈理曾铸钱?德寿年号实颁立。
当十重宝太孤单,应有小钱配套齐。
德寿重宝出现很早,早在明代泉谱就有辑录。清代、民国、新中国泉谱多将其列为厌胜钱(民俗钱)。列为厌胜钱的理由很简单,即因宋高宗做太上皇时所居宫殿名为德寿宫,德寿重宝钱即应是为淳熙十二年(1185)八月癸亥庆高宗八十寿辰时所铸庆寿钱。表面看,定德寿重宝为庆贺太上皇赵构八十大寿,以其所居宫名“德寿”为钱名铸庆寿钱,顺理成章、冠冕堂皇。可仔细客观地分析一下史实和规制,就会发现以“德寿宫”名铸“德寿重宝”钱实为宋代钱制所不允许之事。
自唐实行宝货制后,其后各朝各代均规定:国之宝货统为“国号或年号+☆宝(通宝、元宝、重宝,或☆宝)”。除少数民族政权有以吉语做国家通货外,如高昌国铸“高昌吉利”,契丹汗国铸“通行泉货”、“千秋万岁”、“天朝万岁”、“皇帝万岁”。蒙古汗国铸“大朝金合”。汉族帝制国家或已实行帝制的少数民族国家,无一不严格遵循宝货制对国家通货的严格规定,未见一朝有违制现象发生。自宋开始,庆典钱、祝寿钱凡以国家通货为基体的,均只在钱背加铸吉祥图案或吉语,和在钱体加刻吉祥图案。未见一例以吉语代国号、年号进入宝钱制的现象。所以,在素以宝钱制正统承继人自居的南宋时代,绝不可能铸出以“宫名+重宝”的明显违背宝钱制的怪钱。
其次,只要是对历代钱币风格形制稍有了解的明眼人,就会看出“德寿重宝” 风格形制,根本和宋钱风马牛不相及。宋钱多面背郭不一致,面郭狭、背郭阔;宋大钱中缘、宽缘多、细缘少;多面深背浅。而“德寿重宝”面背郭缘宽窄一致,面背深浅相近。“德寿重宝”这种形制在北宋末南宋初当十钱中没见到第二例,而在元末明初钱中却屡见不鲜。如元至正、吴大中、明洪武,以及元末各梟雄钱,基本都是“德寿重宝”这种形制。
再从钱文书法看,北宋末南宋初钱文书法均遵瘦金书笔意,突出瘦硬的特点,强调清瘦俊逸,如高宗御笔绍兴折五当十等钱文。而“德寿重宝”钱文书法圆熟甜媚,颇具赵孟頫早年书法的特点,这应和元代推崇赵体书法有关。最显的例证,瘦金“宝”字宝盖均小于“珎”的宽度,而元楷强调“天覆者,凡画皆冒于其下”(清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就是说“宝盖要写大,把下面的笔画都覆盖住”。“德寿重宝”的“宝”字元楷之态极为明确。综上所述“德寿重宝”不具宋钱形制书法特征而与元末钱时代特征相符,故应断为元末明初正式通货钱,而不能断为宋通用钱和庆典钱。
元末谁人曾建元“德寿”并铸过行用钱呢?查《元史》知陈友谅之子陈理曾建元“德寿”(1363年9月-1364年2月)《新元史·陈友谅传》说:“至正二十三年八月,友谅为流矢所中,贯睛及颅而死。……其太尉张定边等乘夜以小舟载友谅及少子理走武昌。九月,理僭称皇帝,改元‘德寿’。二十四年二月,朱元璋兵临武昌城下,陈理出降,汉亡。”陈理当了六个月皇帝,按当时各政权建元即铸钱的惯例,陈理铸德寿钱是最正常不过的事,不铸钱倒是反常行为。问题是,陈理不会只铸折十型“德寿重宝”,而应铸有小平及其它折当的德寿钱。如果能发现其它折当钱那怕一种或一枚,这个考证就真正圆满无讹,盖棺论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