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情有独钟大小泉   新莽泉货裕契丹

(2008-03-28 19:33:43)
标签:

我记录

我的事业梦想

文学/原创

艺术赏析

古钱币珍泉赏析

人文/历史

知识/探索

契丹辽钱研究

收藏感悟

文化

分类: 泉痴山人原创文章
S8001834辽大泉五十.JPGS8001834辽大泉五十.JPGS8001834辽大泉五十.JPGS8001834辽大泉五十.JPGS8001834辽大泉五十.JPGS8001834辽大泉五十.JPGS8001834辽大泉五十.JPGS8001834辽大泉五十.JPG 

情有独钟大小泉   新莽泉货裕契丹

——契丹仿唐以前钱赏析

契丹在古八部和大贺氏部落联盟时期,因其民族始终生活在中国货币流通使用地区,所以其族自诞生之日起就了解懂得使用金属货币。在其生活繁衍地区,历年发掘出土的大量上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布、圜钱,下至秦之半两、汉之五铢、新莽泉布、两晋南北朝钱货,都证明契丹故地、甚至整个中国北方,包括室韦、肃慎、靺鞨、高句丽等民族所生活之地,都早已进入货币经济时期。

契丹人在没有正式建立国家之前,为内部交换和与周围民族或政权贸易的需要,在充分利用本民族特产名马、文皮等牲畜实物货币外,还在不同时代私铸仿铸了当时可以在境内外各民族间自由流通的各种金属钱币。这些仿铸钱的铸造是从懂得金属冶铸的个人、家庭、团伙的私铸开始,逐渐发展成为部落、联盟的有规模、有组织的集体行为。当然,这时无论个人、部落、联盟,因原料的匮乏,仿铸钱的数量都不大。仿铸钱币因用途的不同,大致分为主要用于内部交换和主要用于对外贸易的两种钱币。用于和宗主国或外族贸易的钱币,因政治和对方政策的要求,仿铸钱与被仿造钱形制、文字基本一致。用于内部交换的仿铸自用钱则多随意率真,具有浓郁的契丹民族特色,和被仿造钱在特征、神韵上都泾渭分明。本文这里只介绍后一种,即具有契丹民族特色的契丹仿铸自用钱。

从目前笔者掌握的实物与资料看,古八部和大贺氏联盟时期的自用仿铸钱,以仿新莽大泉五十、小泉直一、货泉和晋魏五铢为最多。其最鲜明的特征是把被仿钱的钱径扩大或缩小,有的把钱文简化,如泉字简化成俯扣半圆内一奌;还有的把钱文改造,如把大泉五十改成大泉五铢,货泉加年号改作太元货泉,常平五铢改为常平两铢;还有的在钱背加上契丹萨满教日月神的图腾巨星月。这些变造钱从文字、形制、材质、风格、神韵各方面都与被仿造钱截然不同。它们粗犷率意、自然质朴,无拘无束、落落大方,枚枚都是身价不俗的钱币珍品。

仿铸的大泉五十分大、中、小三种,大与小的比例约为一比十五左右。大钱有直径达50毫米者,小钱最小直径有仅9毫米者。好在契丹铜钱自始至终仅作为辅币找零使用,人们不太注意面值,故契丹人使用时可能仅按钱径大小计算价值。仿铸钱文与新莽钱文有区别大的,也有相似或相近的,但从风格或材质、制作工艺看两者是截然不同的。大钱背多镌巨型日月纹,这是契丹崇拜日月神的明显标志。大泉五十可能是契丹最早仿制的中原钱币,故在文字、工艺上模仿痕迹最重,文字笔画呆滞拘束,制作呆板做作。大钱和用于赏赐用钱珍罕少见,而中小钱在原上京、东京、内蒙等地多见。(见所附契丹铸大泉五十钱图)

契丹人仿铸的小泉直一最具草原民族韵味,无论材质、文字、形制都独具特色。钱径一般在9-15毫米,重在0.8-1.5克间。材质多用褐红色原铜铸造,间见有加铅锌紫红色者。穿磨鑢者少。钱文直泉二字简化较大,直字几乎看不出原形,泉字几成半圆形内加一点。亦有钱文规整但写法特异者。除铜钱外,传世尚见一枚径仅0.9毫米、重1.3克之金质小泉直一。此金钱可能是目前中国历代钱币中最小的金质赏赐钱。(见所附契丹铸小泉直一钱图)

契丹人仿铸的五铢钱有三种类别,一即取新莽大泉和五铢结合,成为一种汉字大泉五铢钱。此种大泉五铢有精粗两种样式,粗者取大泉五十印模后改十为铢,挖改痕迹异常明显;精者为新雕模母铸制,钱文工整秀丽,形制规整精致,有的面有四弦文,有的背镌巨星月,似为大人赏赐钱或节庆纪念钱。其二为在五铢钱上加吉语,仅发现吉大五铢一枚,其吉字写作古字,铢字简作朱,古拙可爱流畅自然,铜色褐红,辽风盎然。和汉魏五铢判若水火,唯契丹钱也。其三为异文大泉五铢。此种钱在民国期间曾被郑家相在《辽钱考》定为契丹文“大泉五铢”。后有张果园者,目其为“阴阳五行”定为厌胜钱。目前泉界多识其为异文“大泉五铢”。笔者认为这个认识是客观正确的。异文者,即契丹早期使用的变异汉字。这些变异汉字采取减增偏旁部首或变异笔画形体,或把抽象的笔画替换成象形图画。异文虽然怪异,但为当时老百姓所认识和认可,并可以顺畅使用。正因为有此功能,所以才被铸到钱币上。异文钱径38毫米,重28克。厚重古拙,传世珍罕。为契丹钱收藏者普遍喜爱。

契丹人仿铸并为出土窖藏所证实的唯一一种唐以前钱是“太元货泉钱”。这种钱多为小平型,有五六种版式。钱文共同的特点是货泉二字篆书,太元二字为隶楷相间的行楷书。最多的是太元二字字形较小的小字版,而其它诸如大字、异书、弦文则非常稀少。钱径多在21-24毫米间,重2-4克间。太元货泉存世量不超过二十枚,小字版约十枚左右,而其它版别均以枚计,是契丹早期仿铸钱中的名誉品。1985年7月内蒙古林西县三道营子村出土了一处辽代窖藏,发掘出古铜钱1551斤20余万枚。这批上自战国下至辽天庆年间的钱币中,有一枚小字版太元货泉。当时的县考古人员以为它是东晋孝武帝司马曜时钱,并没有给予特别关注。直到九十年代,有专家指出唐以前钱不应有隶楷体文字入钱,因为楷书出现在南北朝之后,太元二字为含隶楷书,太元货泉钱不会早于唐。因为此种钱大多出土于契丹活动地域,又曾在辽代窖藏钱币中出现,这才有人把它归于契丹。

契丹还仿铸了一种常平两铢大型钱。有光背者,有镌婴戏图者,应是一种庆典恩赏钱。钱的文字亦属异文类,非篆非隶,古拙怪异。但仔细端详,个个仍是汉字,只不过部首偏旁变异而已,有些象当代美术字,追求字的视觉美而有意将字型或部件变形。为什么不用五铢而作两铢?估计是标记钱币面值的一种方式。当时24铢等于一两,约等于16.5克。常平两铢径约34-38毫米,重14-18克,正在“两”的范围之内。说明它仍是一种纪重钱,价值约等于五枚五铢钱。用这种纪重方式铭钱,说明它的铸造行用时间必定在唐武德四年之前。常平两铢铸量较少,因其厚重古趣,收藏家对它情有独钟,所以价格日见翻腾,目前它已进入珍稀契丹钱的行列。

契丹自铸的仿唐以前钱促进了部落内部的交换和与周边民族或政权的贸易,极大地方便了部落的经济生活。古八部时的“交市于和龙、密云之间”和君长咄罗遣使向唐贡名马、丰貂,都说明契丹到唐代已发展到自主经济时期。一个游牧民族之所以能这么快地进入文明时代,和他们自觉学习货币知识仿铸钱币,努力发展贸易分不开的。说钱币的仿铸,揭开了契丹文明篇章,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应是恰如其份的。

泉痴山人

2008-3-2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附图1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