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财富人生艺术赏析文化感悟随笔休闲谈天说地八卦传闻人文/历史知识/探索古钱币珍泉赏析 |
分类: 契丹(辽)钱币研究 |








大康通宝隶书大钱,见有折五、折十、折十大型三种。文字应为一人所书,区别在于折五钱楷味浓郁,隶味稍逊。宝字为典型楷书,康字隶楷相间,通字典型隶书,大字楷中间隶。而折十、折十大型钱文均为典型隶书。大钱形制,精工规整,面背均深峻有致,宽缘细郭,其精美程度应超越同时宋钱。钱文书法融会南北书风,体态开阔而精审,笔势疏宕而含蓄,结构停匀而严谨,虚雅温和,沉粹安祥,柔中见刚,遒劲刚健,具有虎踞龙盘的帝王景象。其书、其制、其钱均为一代辽钱之顶峰,可谓空前绝后之作也。联想到道宗沉迷于书画的史实,猜想此钱文书者应非道宗莫属,舍此无人胸中能有此谷壑,笔下也无人能有这样的气度和胆魄。折五钱径34~35毫米,重9.8~10.8克。折十钱径40毫米,重23.9克。折十大型径42.88毫米,重26.4克。此种隶书大钱存世罕少,是辽珍钱中之大珍。
大钱中尚见一种白铜楷书当五钱。此钱书法略见行楷味道。结体险峻,用笔峭拔,潇洒遒劲,奇逸跌宕。形制工整,宽缘细部,面背均深峻有致,文字笔画无任何粘连。材质为含银铁之白铜,而非含锡较多之锡白铜。钱径36.8毫米,重12.7克。此钱传世仅见。
大钱中行楷书折五型金、银、铜钱,是大家所熟悉的一种钱币。因为其中的银钱民国初期和伪满州国时期曾两次被盗发于辽庆陵之永福陵(道宗寝陵)中。近百年来,此种行楷钱一直被人们冠以“冥钱”之名。1988年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索勃力嗄苏木(辽上京道庆州城遗址)发现行楷书大康通宝折五型银钱一枚,此钱最终被辽宁省钱币学会吴振强收藏,并经他化名嵩山撰《辽钱大康考》给予考证。吴文第一次明确指出:行楷书大康通宝折五型银钱是流通货币,而不是“冥钱”或“压胜钱”,肯定它是辽代“官属钱”。吴文发表后,引起泉界对大康银钱的热烈讨论。有人翻出伪满州国时期日军盗挖庆陵的实录,再次强调大康银钱出土陵墓,数量较多,还应是特铸“冥钱”。内蒙古辽上京博物馆研究员韩仁信进一步据史料分析,大康通宝银钱是支垫道宗夫妻哀册的专用钱,其应不是流通币。当时不算吴钱,已有三枚银钱存世并披露。一枚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一枚藏于山西省博物馆,一枚藏于德国波恩私人手中。弹指间卄年过去,行楷书大康通宝折五型银钱,据华光普在《中国古钱大集》中的披露,已发现七八枚之多。在黑龙江五常市、双城市、白城市等地辽金窖藏中又陆续发现了与银钱同模铸造的金钱和铜钱。事实最终证明行楷书折五型大康通宝钱确实不是冥钱,而是赏赐与流通兼行的官属钱。行楷书钱文书法别具一格,丑中见美,拙中见巧。大张大阖,行云流水,气势如虹,研丽婉约,具有“金花满地,细碎玲珑”之姿。其书越端详揣摩,越觉魅力无穷。其宝字为穴头,通字走之头分四笔书写,都有其本源并非信手涂鸦,天赞通宝就有一种宝盖为穴头者,四笔走之通在辽早期钱中也有娈生兄弟,追其源头两字写法在唐人写经中都可找到。大康年间唯有大智慧大学问的辽国人能有此艺术胆魄的表现。其章法打破了字像空间的禁忌,使笔画之间流动着狂放豪迈的大气象。行楷钱形制精美,宽缘细郭,肉好深峻,美观大方。金钱径37.96毫米,重17.9克。银钱径在35.5~36.5毫米,重28~32克间。铜钱径在37~38毫米,重15~18克间。行楷书折五型金钱为国宝级文物。银钱为大珍级名誉品,传世数量虽近十枚,其市场价格仍十分高昂。铜钱面世虽晚,总存世量亦应不超过十枚,其仍属于辽钱大珍之品。
大康时期是道宗朝最黑暗时期,然而又是辽钱最发达之时。无论从钱币品种、数量,还是艺术水平看,都达到了辽代货币史的最高峰。这一奇异的经济现象,正是辽代钱币吸引人们深入探索和研究的魅力所在。
泉痴山人200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