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钱币收藏 |

笔者近日从一位内蒙来京的朋友手中求让到一枚回鹘文大铜钱。朋友说此钱得自于巴林左旗杨家营子镇一位居民手中,据说,近十几年前在辽上京遗址城外发现。该钱全身黑漆古包浆,色泽沉稳、凝重。钱体厚重、粗犷,形制朴实大方。内郭圜好,规整庄严。面文铭铸四个回鹘文字“
据资料载回鹘文钱只在新疆吐鲁番等地出土过,而且只有两种小平钱。其中一种单面文钱与笔者所获大钱面文相同。这种面文的小平钱国内外已知仅有四枚:一枚在上海博物馆收藏,一枚由天津已故钱币学家唐石父收藏,一枚由上海收藏家陈源收藏;国外、日本奥本昌洪《东亚钱志》中录有一品为日本收藏家所藏。平钱的直径为20-21mm,穿径5-5.5mm,厚1-1.2mm,重2.3-3.1g,面文释读为“iduq yarliq yuri-sun”,据蒋其祥先生考其意为:“圣命准予通行”或“亦都护命准予通行”。①
回鹘人(汉又称之为回纥、畏吾儿或维吾尔人)原为突厥人的附属民族,居住在现今蒙古地域内一块广阔的地区。突厥在七世纪衰落后,回鹘人逐渐发展成中国北方最强大的民族,并建立了回鹘汗国。从750年起,回鹘人经常介入中原地区,以支持唐王朝。公元756年,回鹘可汗皈依了摩尼教,使回鹘人有了自己的民族文字回鹘文。此时,他们仿唐开元通宝形制,铸造了镌有回鹘文字的钱币。(可惜的是此时回鹘文钱至今未见实物)。公元822年回鹘人中爆发了一场王位危机,原居住在叶尼塞河上游的黠戛斯人发兵使回鹘汗国覆灭,并于842年迫使回鹘人向西南方向迁逃。九世纪中叶回鹘人西迁到原高昌国地域,公元847年回鹘人重建了回鹘汗国,在高昌城(原高昌国都)建立了都城。史称高昌回鹘或西州(唐灭高昌国后在高昌所设)回鹘。重建汗国后,回鹘人续铸了回鹘文钱,并使用至十四世纪左右。已发现的高昌回鹘文钱,有单面和双面铭文两种形制。单面仿突骑施钱,边郭宽阔,青铜质地,背面无文字;双面钱与单面钱大小相同,只是正背面都有回鹘文钱文。回鹘汗国的国王被称为“亦都护”,这是突厥文“Idiqut”的汉文对音,意为“神圣的殿下”。回鹘汗国的都城高昌,也被称为“亦都护城”。而高昌回鹘文钱亦被称为“亦都护钱”。高昌回鹘汗国与辽、金、西夏、宋、元等历代中原王朝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外交关系,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其中和辽王朝的关系最为亲善与密切,这大概与契丹曾长期(约的二百年)依附过回鹘有关。契丹小字的创制参照回鹘文音训即是明证。笔者认为辽与回鹘具有的亲善和贸易历史是在辽故地发现回鹘文“亦都护”大钱的主要原因。
回鹘汗国和辽王朝的贸易非常频繁,每年的交易量也非常大。贸易中回鹘人使用白银、铜钱、棉花、棉布等货币。作为钱币使用的棉布在上面盖有可汗的印玺,以证明其真实性,每隔七年,都要重新洗刷一遍,以便重加印鉴。③这种交易媒介适合辽王朝境内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双方贸易媒介可以互补,贸易物品可各得所需。所以这种双赢的贸易维持了近二百余年。回鹘商贾在辽国京城享有特权和特殊地位,并且还在辽京师受到尊重。在辽上京南门之东的市场上,有回鹘人的牙帐,回鹘商人在辽上京建立了住宅和生活区。辽王朝在太祖、太宗、世宗、穆宗时期,允许“听私人交易,官中不得禁诘”④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这枚回鹘文“圣命准予通行”的大铜钱应是辽兴宗重熙末年或辽道宗清宁年间,回鹘汗国使臣或贸易代表奉其“亦都护”之命向辽朝天皇帝敬献的一枚特铸的礼(聘享)钱。
注:①蒋其祥《一枚回鹘钱币》见《新疆文物》1990年第2期第66页
前一篇:辽代第一珍泉--神册通宝赏析
后一篇:万贴泉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