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知识/探索钱币研究 |
关于宋代铸钱工艺的讨论
1.箱体的形状从理论和实际的角度可以有多种的选择,矩形、圆形或其它的形状都是可以的,定位的问题也不是大问题。但从箱体的制作上,矩形应该是最简单的。
2.宋钱的两箱分开造型是没有问题的。但面、背铸模可随意配置的说法应该是不对的。玩版别的朋友都知道,宋钱的面、背搭配基本是固定的。
3.错背的排列有些版别较常见,有些版别很少见。这应该与这批钱的箱体制作精度关系最大。错背的排列是没有规律的,背错的大小可以认为与箱体的大小及合箱的误差有关系。背错的产生只有平动、转动及其叠加,这不叫规律,是平面运动学上最基本常识。背移的形式和程度用运动学的方法完全可以解释清楚的。
感谢东胡、FWG提供的资料。希望同好能上点发掘资料,可能意义更大。
背可随意配型的问题,我认为是存在的,这从同一种钱背有宽窄郭的现象看出,当然了这种配型是建立在模具的统一标准上。错背的问题,体现的规律性应该是排列上而不是砂箱的错动上。
背可随意配型的问题,我认为是存在的,这从同一种钱背有宽窄郭的现象看出,当然了这种配型是建立在模具的统一标准上。错背的问题,体现的规律性应该是排列上而不是砂箱的错动上。
把上面的观点串起来,可得出以下的思路。宋钱的铸造是两箱造型,面、背箱是分别由钱面铸模和钱背铸模来单独完成造型的,面、背铸模可随意配置。......
1.楼主先是认为“面、背铸模可随意配置”,而後又认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我认为,根本就没有实物来支持这样的论点。我已经讲过了,宋钱的版别面背的搭配是固定的,即便不是在个体母钱意义上的一一对应,也是同批、同版母钱面背的对应。背缘和背郭的宽窄、背部的阴起与凹陷乃至背文及星月都是与固定的面文相对应,我没有找到过例外的情况。
2.如果错背所体现的规律性应该是排列上而不是砂箱的错动上,那么问题就应该是源于设计和定位的方法上了。在钱币的制造上,即便是在古代,这也应该是不被允许的。而且,如果真是这样的,某一板别的钱币就应该都是这样的,至少在一些数量巨大的普通版别上,会存在大量基本相同的错位现象(包括错位的方式及程度)。而实际上同版钱的背错程度是不尽相同的。只有合箱时的操作误差才会带来复杂的背错分布程度。就箱体和钱币作相对的比较,箱体是很大的,钱币是很小的。箱体很小的错动误差都可以引起钱币面背间较大的错动。
最后顺便问一下:楼主是否承认铜母的存在性?
中国泉界三大怪:
钱币要分纲和目!版别要分大和小!脱离版别论品相!
WU你好,宋钱的铸造工艺目前还没有支持的实物出土,因此给研究带来了难度,我们的探讨寻求的是一种可行性和合理性,要想完全的复原是不可能的。
铸模的随意配置问题我目前确实没有找到否定的理由。
错背的问题我想不应该单纯理解为错箱的原因,应该还有其他的因素,比如配错背型,只要有存在的可能就不能否定,毕竟我们是在探讨研究。砂箱出现错动是很正常的事。
宋钱是否有母钱的问题,我无法断定是有或无,我讲到模具的制作有三种可能,我倾向的是整体雕版,但并不是要否定其他两种,若是镶嵌的母钱就会存在,当然母钱的标准和清钱的是不同的。模具上镶嵌钱型是可行的,我模拟试验的开元就是镶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