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夏钱币和官印研究浅述之三

(2007-08-04 20:07:57)
标签:

人文/历史

西夏钱币研究

分类: 西夏史及西夏钱币研究

西夏官印研究

 

官印,是古玺印的一种,是封建王朝各级机构、各部门长官行使权力的凭证。中国使用玺印,始于商周,盛于秦汉,成熟于唐宋,有着悠久的历史。玺印的形制,随着朝代的更替有所变化。对古玺印的摭拾成谱,始于明代;殆至清末,盛极一时。同时出现了官印专书瞿中溶《集古官印考》十七卷;吴式芬、吴大澂皆以收藏金石、玺印闻名于世。

对西夏官印的收集和研究,是与西夏学的兴起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就有著录,如吴云《二百兰亭斋古铜印存》录有3方,但因不识其字,不知其为何印。最早认识西夏官印并进行摭拾和研究的,是著名学者罗振玉、罗福苌父子。1914年,罗福苌《西夏国书略说》,收录2方。1925年,出现了第一部西夏官印专书——罗振玉《西夏官印集存》,已达33方。此后,王静如《新见西夏官印考释》、刘体智《善斋吉金录》、李培基《古鉴斋印谱》等著作中皆有收录。1982年,罗福颐集国内文博部门者37方,录自旧谱者37方,录自日本太田梦庵《枫园集古印谱》者18方,来源不明者5方,总97方,编成《西夏官印汇考》,为当时集大成的专集。

需要说明,上述著录,多为传世品,罕见出土者。1958年,内蒙古伊金霍洛旗首次出土一方,1978、1979年,东胜、准格尔旗各出土一方。据白滨《西夏官印、钱币、铜牌考》一文统计,各家著录及各地文博等部门收藏总计已达130余方[1]。此后,陕西横山、宁夏固原、同心、盐池,内蒙古准格尔旗,甘肃兰州、民乐,远及青海、四川都有出土和发现,加上民间收藏尚未报导者,估计约有150多方。这些官印,皆为铜质、方形。有六字印、四字印,而90%以上为“首领”二字印。印文为白文(阴文)九叠大篆。印背多左刻年款,右刻姓名,也有未刻者,或年款、姓名易位者;纽上刻西夏文“上”字。造型规整,屈曲平满,是古玺印的优秀制品之一。

对西夏官印的研究,是从背款文字开始的。早年,罗振玉《西夏官印集存》,就根据译释年款,“考之宋史”,“订正其误”;王静如、罗福頤,根据新的发现,也对西夏纪年的错误,进行了订正。印背所刻党项族首领姓氏,如嵬名、磨壁等,是研究西夏姓氏乃至民族的新资料。然而,比之年款、姓氏,更为重要的是对官印印文的认识。西夏官印印文,笔画重叠,盘旋曲折,字形诡谲,加上任意增减笔画,更是难以认识,从清末到70年代,未见有涉猎者。

那么,是谁揭开这一谜底的?笔者1983年撰写《揭开西夏官印之谜》一文时[2],曾闻“首领”二字,是黄振华先生译释,并写入文中。后见白滨文章,对此更有准确、具体的说明:“70年代初,黄振华从西夏文官印背款上的‘首领’‘大首领’等西夏文楷书受到启示,经过长期揣摩,始释出二字官印的西夏文九叠篆书印文为‘首领’二字,从而揭开了西夏官印印文之谜。他并对其所见72方西夏官印试为译释,撰成《西夏官印集释》一文,这是对西夏官印印文篆书最早的探索。”筚路蓝缕,功不可没,是很了不起的贡献。其后,李范文先生结合西夏陵出土残碑篆额的复圆与译释,苦心钻研,反复对比,对四字印、六字印进行了译释,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考证,撰成《西夏官印考释》一文[3]。尽管对其译文,学界尚有岐见,但可成一家之言,也难能可贵。

以实物资料结合文献对西夏官印制度进行研究,是西夏官印研究中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据西夏法典《律令》规定,西夏印章分“司印、官印”两级,司印是皇太子、中书、经略司、正统司等政府部门的印章;官印是三公、诸王、宰相等各级官员的印章。质地有纯金、纯银、铜镀银、铜四种。各依司位、官品等之大小、高低颁发,并规定了各等级印的质地、重量和大小尺寸[4]。孔云白《篆刻入门》说:“隋唐以来,各以印之方长厚薄分寸大小,以别官职之尊卑,品级之高下。非若汉仅以纽授为别也。”从上述记载看,在等级观念上,汉夏官印所体现的是完全一致的。另外,西夏官印大小与唐宋官印略同,所用字体也为唐宋九叠大篆,都反映了唐宋文化对西夏的影响。

学者们在看到西夏官印深受唐宋文化的影响的同时,还看到了西夏官印显而易见的特点。唐宋官印皆用赤文(阳文),西夏官印独用白文(阴文);宋代官印背刻年款,西夏官印除年款外还刻姓名;宋代官印纽上已无穿孔,西夏官印仍保留古代印纽穿孔的形制[5]。这些特点,固然有西夏统治者有意强调其与宋制之不同,然而亦有实用的成分。西夏的军队,多由部落首领统率。官印纽上穿孔,仍是为了佩带,以适应其游动的生活。

西夏官印为模铸而成,但“首领”姓氏和年款为授印时所刻。值得注意的是,印背不镌刻任何官职名称,而刻显示族帐世袭身份“首领”的名称,说明部落和族帐“首领”、“大首领”的重要地位,更是显示其权威的一种表现。这是保留固有民族传统在官印上的反映。

从现有资料看,西夏官印最早的是崇宗天祐民安六年(1095),最晚的是桓宗纯祐天庆八年(1202)。笔者著文时曾提出:为什么没有崇宗以前的,桓宗以后的西夏官印?难道崇宗以前没有用印之制,桓宗以后用印之制又有改变?据白滨研究,从宋元丰四年到八年的4年期间(即西夏惠宗秉常大安7年至11年,1081—1085),宋夏六次战争中,缴获的西夏“铜印”约30方,说明“西夏惠宗秉常时已铸官印,而且数量不少。”然而,这一问题并未根本解决,为何没有惠宗以前毅宗等朝、桓宗以后襄宗等朝官印的发现呢?另外,西夏官印为模铸而成,按说,其形制应大体一致,但现在所见,其尺寸大小,边框斜直,皆有差异,特别 “首领”二字,字字篆法不同;这是何因,尚难作出科学解释。我们相信,随着新的发现和研究的深入,西夏官印的研究,必然会有新的进展。

刻有西夏文字的西夏铜牌、铜镜等也很重要,这里附带一谈。

西夏铜牌多为传世品,可分为三类:1、敕然马牌,圆形,套合式,合盖上鐫西夏文“敕然马牌”四字;可能与辽国“敕马走牌”一样,是皇帝亲授处理军国重事的凭证[6]。2、宿卫牌,多为长方铲形,上有悬佩銎孔,正面文字多为“内宿待命”四字;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为“宫门后寝待命”六字;是宫内宿卫人员身份的证明。3、守御牌,圆形,上有悬佩銎孔;正面阴刻西夏文“防御待命”四字,背面为佩带者西夏文人名;是执勤军人的名牌。

此外还有:1、镀银铜牌,圆形,上覆带有銎孔的荷叶,牌上阴刻西夏文咒语“唵嘛呢”三字。2、铜镜,圆形,环周阴刻西夏文“唵嘛呢叭迷吽” 六字真言。这些器物,似与西夏崇奉佛教有关。

还有:小刀,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刀上有西夏文“夏智年”三字,刀柄有三角形小孔,可系带佩于腰间。西夏服饰有“垂蹀躞,佩解结锥、短刀、弓矢韣”[7]。此小刀,或即西夏人蹀躞带上所垂之短刀。

 [21] 史金波、聂鸿音、白滨:《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本节所引材料,分别见卷九第319页,卷五第244页,券十七第548—549页、616页、529页,卷七第287页,卷十三第453页等。

[22] 见史金波、白滨、吴峰云:《西夏文物》,文物出版社,1988年。

[23] 见《宁夏社会科学》19832

    [24] 见《宁夏社会科学》1982年创刊号。

[25] 史金波、聂鸿音、白滨:《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卷十“官军敕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358359页。

    [26] 古代玺印纽上穿孔,为系授佩带,并以纽授的不同,“以别官职之尊卑,品级之高下”。后来官员坐堂办公,官印形制渐大,实际上已无佩带需要,穿孔遂失,印纽也变成印柄。

[27] 缩印本二十五史《辽史·仪卫志》卷五七,页6801,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

[28] 《宋史·夏国传》卷四八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