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戴葆庭集拓中外钱币珍品》读后感

(2007-07-20 13:53:27)
标签:

泉坛名人录

分类: 泉坛名人录
 

《戴葆庭集拓中外钱币珍品》读后感
      
                               

  《戴葆庭集拓中外钱币珍品》一书,是钱币学界资深望重的已故戴葆庭先生晚年手自选辑,经其哲嗣戴志强、沈鸣镝先生整理,由中华书局采用新工艺印制出版。此书特点是:体例严谨,选拓审慎,内容丰富,纸印精美,堪称为钱币学著作中的善本。请述读后感于下:
  (一)戴先生研究钱币有六十多年的历史,实践经验丰富,所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收集、整理和著录上有着一系列的可贵心得和独到之外。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部分,便是他在这方面的成果之一,为其晚年留给后人的一部学术性强的巨作。本书不收普通常见品,不作陈陈相因的文字说明,类例明确,层次清楚,要以略人之所详,详人之所略,以珍贵稀有品为上选。所收中外名贵钱币拓本二千余枚,多不可经见之品,有很多是出谱钱,足补史籍缺略,学术研究价值大,参证性强。
  在近百年来刊行的中国钱币图谱中,多是按近世习惯著录范围,除了收中国古钱外,就是收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古代铜钱,绝少及近代机制币。近时孙仲汇、胡薇先生所编《古钱币图解》出版后,颇得时论好评。原因之一是选收近代机制金、银币和铜元,切合实际需要。戴先生此书不但古钱与机制币兼收,而且并容世界很多国家的金银币,可谓无美不备,信必会引起中外钱币学者广泛重视。我国正史重视货币,非但详细记录历代币制和鼓铸诸事,也不遗外国钱币。早在两千多年前成书的《史记》和稍后的《汉书》,已经记载安息、大秦国等的金银币。往时一些学者说外国银铸币流入中国是明末清初的事,有的说是在明代万历年间,而以元代输入说为最早。其实,这是对史籍失察所致。记录外国银币的最早文献是司马迁的《史记》,记录外国金币以班固的《汉书》为初见。其后续修国史,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对中外货币多有记载。及至钱币学兴,钱币谱录之作也继承我国史学传统,不仅对中国钱币形制著录详明,也重视收录流传到中土的外国钱币。古佚钱谱,已不得其详。就传世的宋洪遵《泉志》一书,收入钱币348枚,其中外国钱币85枚,占全书总数的四分之一。其后,历代所修钱币谱录,除专谱和断代之作外,多收外国古铜钱,而著录机制外国银元并为刊印钱图者,以清代倪模《古今钱略》一书开其先,继之者有张廷济《张叔未古泉拓本》、盛大士《泉史》等书。只是在清同治、光绪之后所出谱录,则绝少见有收机制外国银元者。可知戴先生此书古近中外并收,原是接续传统著录法。否则,就不能反映客观历史。书中给我们的启示,就是编制通代钱币谱录不能忽略机制币,著录外国古代钱币不宜排除域外金银币。
  (二)戴先生在此书中的另一个贡献,是在编制上的突破。本书不是按通常的钱币图谱编法,而是将自古以来的金属铸币分为古钱、机制币两部分。前者按历史断代分为:春秋战国、秦、西汉、新、东汉、魏晋南北朝、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明、清、民国、压胜钱、钱范和朝鲜、琉球、日本、越南及待考品,各依历史时序排列,隋无珍贵钱币流传下来,故未列隋朝。后者分为中国机制币(收金、银、镍、铝、铜五种币材铸币)和外国机制币(收金、银两种币材铸币)。只有这样编制,才能兼容古近中外各种形制铸币,客观反映出金属货币发展历史和铸造工艺革新过程,以及币材日趋多样化的状况。
   
  一部钱币图录,应该富有图像史料的客观性,选录有价值的钱币,体制宜严谨,尽可能减少议论性的文字。图录之作,是要讲究一些文字经济学的。戴先生此书可为范本,全书除了篇名、类目等少量文字外,别无本人写的序跋或解说之类的遗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经验,渊博的学识和晚年的心力,用在本书的选钱和总体结构设计中。此书体现了先生的学风,值得探讨和学习的地方甚多。说到戴先生的学风问题,笔者曾经在《清末民国时期的钱币学》(收入中国钱币学会编《中国钱币论文集》,1985年出版)一文中,对其为人为学方面略作介绍。此书的出版,比我那篇单薄的小文更能说明问题。也因此在这篇短文中,只试举两点读后感想,其他优胜处,想读者自在明鉴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