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贴钱臆考
巡贴钱是北方出土和铸制的一套特殊的古钱币。对它的归属,多数钱币学家已认定它为辽钱。但对它的钱名,币值单位与名称,用途和铸制时间等问题尚多分歧,没有定论。笔者经多年潜心研究,遍查史籍,摸索到一些全面解开巡贴钱之谜的资料和心得。今不揣浅薄将其名为“臆考”公示于众,就教于专家和同好。
一、面世巡贴钱的真伪
巡贴钱自十九世纪八十年代首次面世,已近一百二十余年。百年来,已陆续面世巡贴钱十种,十二个版别。材质有铅、铜、银、金四种类别。钱文有汉文有契丹文。它们是汉文钱丹贴巡宝(铅铜二种)、巡掷拾贴、百贴之宝、百贴大吉、百贴巡宝、千贴巡宝、巡宝千贴、巡贴直万,契丹文钱万贴泉货、以及汉文钱百贴通宝。(见拓图和照片)这些面世的巡贴钱,是解开百年巡贴钱之谜的基础。而解开巡贴钱之谜,必须先鉴别这些面世的所谓巡贴钱的真伪,把赝品剔出还此前被误认为赝品的真品以本来面目。否则鱼目与珠一同研究就会误入歧途,越研越乱。
因无缘和所有巡贴钱谋面,当面判其真伪,现只能以拓图、照片从形制、钱文、神韵,按考古类型学原则着手区分。经笔者和辽宁藏友反复鉴别初步认定“百贴通宝”应是赝品。认定其为赝品的原因有三:其一、“百贴通宝”的铸主、不懂得这套巡贴钱铸主铸钱的本意,误认为它是普通宝钱制的宝钱,所以它自作聪明铭钱作“通宝”,露出了作假的马脚。巡贴钱真正的名字应为“巡宝”钱,即“巡幸之宝货”。其二,它的钱文风格与巡贴钱大相径廷。巡贴钱钱文书法以隶写楷间具魏碑笔势,锋芒毕露。雄浑质朴,尤以百贴之宝,巡掷拾贴,巡宝千贴为典型。而“百贴通宝”一副清末民初楷书的庸俗面孔,结体松散,毫无章法。百字横无劲道,下白成圆,直如枯柴。通字通头作“
”、终辽一代通字甬头也没这种写法。辽钱通宝甬头,早期写作“一”、“丷
”、“ ”,中晚期写作“
乛”、“ ”、“
”。贴字贝部左倾,无角无锋疲疲软软。宝字头重脚轻,歪歪斜斜。“百贴通宝”在整套巡贴钱中俨然一个人群中的小瘪三。其三,从形制上看,它标明百贴、与百贴之宝、百贴大吉、百贴巡宝不但重复,而且大小悬殊不论不类。综上所述,笔者认定这枚“百贴通宝”,是清末民初古钱商所做之伪钱。
“巡掷拾贴”是被一些钱币学家,目为后铸“赝品”的巡贴钱。其被视作“赝品”的理由,主要为“‘拾’字类同南宋大宋通宝折十钱背的拾字。拾字位置偏左与巡贴掷三字书体不谐,拾字当是从大宋折十钱移置过来,掷字为补写,只有巡贴二字为此类钱原文风格。考辽亡于北宋宣和间,移置南宋钱非辽制可知,……因疑为金、元时期北方遗制。”①其实,指认“巡掷拾贴”为赝品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因为“类同”不等于“相同”。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巡贴钱拾字和南宋钱拾字就会发现它们根本不同。巡贴钱拾字笔画较细,提手作“木”,一提不提反似木字向下写出并长到轮郭。提手一竖下不弯勾,只向左下撇出。而南宋钱拾字,整体粗壮,提手之一提挨着竖勾自左下向右上写出。而“合”字旁,巡贴钱一撇写至提手一竖并相连,撇捺顶端合成一体。大人字内下横离顶端较远,并与撇捺不相挨。下口字作左低右高元宝形,右边与一横相连。而南宋钱撇捺分明,一横自人撇中间写起至右捺中间止,连撇不连捺。其口字左移写得中规中矩。这样两个无一处相同的拾字,怎么能认作“类同”,并诬其从南宋钱移置过来?
说“拾字位置偏左与巡贴掷三字书体不谐”,这也是无端的指责。反之,笔者认为拾字偏左,恰是钱文书者的独具匠心。读者请细看巡掷贴三字,巡字较大位居正中,而贴字较小向左偏移,掷字特大特长(被视为金元后补)已长过下穿一倍左右,结果造成穿下空间右小左大。如果拾字写在正中,不但右侧会与掷字挤在一处,形成左空白大右无空白的偏重现象,而且会因为自身宽大和巡字不对称。钱文书写讲究对称美,书写文字难免有大有小,比如钱文中掷字就奇大贴字相对较小,但如错落有致,对称得法,布白美观就会更显出书者书法的精妙。巡掷拾贴就是这样一枚通过精心设计,适当选字,比如为字体对称,十贴的十改为繁写拾字,并利用字体移位,平衡布白等手段,使钱文整体错落有致、平衡对称的钱币。其书法之精、风格之雄浑、运笔之神妙、笔势之劲力,应是辽钱中上上品,和金、元风格毫无“类同”之处。以上分析告诉我们“巡掷拾贴”确系辽代巡贴钱真品,不容置疑。
至于说巡贴钱“与辽钱风格不同,颇近金、元两代钱风,尤以钱背内外郭更为相近,其中反郭品也与某些元钱类似。”② 更是本末到置,辽钱特别选大型辽钱是金元钱的源,金元钱制作是吸收了辽代雄浑质朴的风格。金元钱中有一些类似辽钱是自然的,因为都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铸制的。而辽钱的源是唐、五代,所以巡贴钱具有唐五代大型钱的一些特点,面内部细窄,背内部宽大,内外部均深峻,宽缘较多等等。这仅是辽早期尚未形成自己风格时大型钱的特点。正说明巡贴钱的铸期不会在辽钱形成自己独特风格之后。
剔除伪品后的巡贴钱计有九种11个版别。即:丹贴巡宝(铅、铜二种)、巡掷拾贴、百贴之宝、百贴大吉(顺读)、百贴巡宝(顺读)、千贴巡宝(顺读)、巡宝千贴(左旋读大小字)、巡贴直万(金质)、万贴泉货(契丹文)。其中造型奇特的万贴泉货是唯一一枚契丹文巡贴钱,它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巡贴钱确系早期辽钱的毋庸置疑性。
二、钱名考定
“巡贴”钱似乎已是多数钱币专家对辽巡幸赏赐钱共认的钱名。同时也存在着“巡宝”钱③,“贴宝”钱,“千宝”钱④等异名。到底这套辽代的巡幸钱真正名字是什么?怎样考定?这得从辽代钱币的源头谈起。大家都知道辽太祖自命天帝之子,是继承唐朝大业的正统。他处处以唐制为尊,无论政治制度还是货币制度,都以唐为楷模。唐朝是第一个实行宝钱制的王朝,事实也证明宝钱制比铢两制优越。所以有辽一代仍继续推行宝钱。不仅正常年号钱实行宝钱制,巡幸专用钱也照用宝钱制。但因这套巡幸钱是为平衡各地区贫富不均经济的特殊颁赐钱,钱上应反映平衡经济的措施,补贴穷困地区钱粮的单位及数值,所以给钱文铭制提出了很大难题。为使钱文维持四字常规,只好各个钱上都采取了省略简化的办法,就和四字钱文。由于简化省略方法和读序的不同,结果造成许多误读,钱名也出现了歧误和错读。
郑家相在《辽钱考》第一个提出“巡贴乃契丹之称钱”⑤的论断,“巡贴”钱之名自此流传于世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其实这个名称并不准确,它只是巡幸钱文简化省略过程中一种较通顺人们可以认可的叫法,它并不是真正的钱名。“贴宝”是第二个被一些人对巡幸钱冠以的名字。它来源于对巡幸小钱“丹巡贴宝”(郑家相首次判读)和大钱“千巡贴宝”(于颖辉首次判读《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专刊》2001年第二期)的误读。对小钱的误读是把右旋读钱文读作了顺(对)读,而对大钱的误读却是把顺(对)读的钱文读成了右旋读。至于“千宝”钱的钱名,更是把读序弄反了,把应左旋读的钱文读成了右旋读。这种判读方法的错误,在于这些读者不了解辽早期钱文的特点。辽朝早期,由于制度刚立,加之契丹民族粗犷疏放的性格,铸钱时不太注意钱文的读序。那时顺(对)读、右旋读、左旋读,甚至反翻(从下往上右上、左读)在同一种钱上都曾出现,不止汉文钱如此,契丹文钱也是如此。象“天朝万岁”、“千秋万岁”、“皇帝万岁”都有此种现象。所以在读辽早期钱时要先了解钱的性质是纪念币,还是宝钱,然后根据字义判读。
巡幸钱完整的名字应是“契丹国皇帝贴(补钱粮)用巡幸颁赐之宝钱”。简称“巡宝钱”部分钱简称“巡贴宝钱”即“巡贴钱”。巡宝钱是辽巡幸钱的真正正确钱名。
这种巡宝钱是以“巡宝”(巡幸颁赐用宝钱)为基础,或前或后加上币值单位和数量,小平钱还加上了国名。它们的简化省略情况有如下几种:一、平钱(契丹国+皇帝贴(补钱粮)用+巡幸颁赐+之宝钱)。钱文书法写者从四段落中,每段取一字,即“丹贴巡宝”其它文字一概省略。十七个字的内容缩成四个字,言简意赅。二、因巡宝钱是一套完整的记值钱,按一、十、百、千、万、十倍进位。所以钱上必须铭上钱名、币值单位和币值。其中币值单位和币值最重要。平钱值一,省值仅记单位,人们不会弄错价值。因此它仅留贴这个币值单位省却数值一,然后前加国名后加钱名,成就四字钱文。可十、百、千、万,却无法象平钱一样铭制钱文了。因为币值单位和币值必须占两字,剩下两字只能标识钱名。如有特殊要求,钱名就得省却。这就造就了要标明颁赐方法不得不去掉钱名的“巡掷拾贴”,特殊用途的“百贴之宝”、“百贴大吉”以及不能变换铭钱方式的“巡贴直万”。这些钱虽省略巡宝二字,但它们本质和名称仍是巡宝钱。三、其它,“百贴巡宝”、“千贴巡宝”、“巡宝千贴”,都是钱名“巡宝”十币值单位“贴”十币值,数百、千,名称有异只是读序不同而已。
三、巡宝钱的用途
前文考证巡宝钱钱名时,已涉及了它的用途,即它是调剂平衡辽早期各地区、各阶层贫富悬殊现象及经济发展失衡情况,而特制的补贴贫困地区军民钱粮的一种特殊赏赐钱。这种巡宝钱首先是为出征、戍边将士而特铸。这是因为辽朝独特的征兵制所决定的。辽早期规定“凡民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隶兵籍。每正军一名,马三匹、打草谷、守营铺家丁各一人。”铁甲、马鞍辔、马甲、弓箭、武器、杂物、粮草均要自备。“人马不给粮草,日遣打草谷骑四出抄掠以供之”。⑥前线的兵可以打草谷抢掠为生。戍边将士则要长住一地往往无草谷可打。为补充戍边将士和贫困地区驻守将士钱粮之需,唐朝和五代一些国家对戍边将士曾实行钱贴和粮贴制度,即在军饷(拨给银月粮草)外,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军士给予粮草和钱银的补贴。⑦ 辽太祖接受了这种补贴制度,并把它扩大到了经济贫困地区的所有军民。利用巡幸的时机颁发和赏赐补贴凭证,让贫困军民以此向当地政府或统帅领取粮草或钱银,平衡地方经济贫富不均的现象,坚定戍边军民的信心,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贴补钱粮用的巡宝钱就是在这种特殊环境和特殊经济状况下诞生的。这里要解释一下的是“贴”字,唐宋辽时代“贴”主要指凭证。不是直接称钱。以贴称钱是辽代以后逐渐演变的。唐宋辽时“贴”只是指凭证或贴补。如典卖田室的契纸称“定贴”。受行文书的人称“承贴人”。在本金之外加交现钱称“贴纳或贴水,“管理茶叶贸易有”贴射法,官方发给运销食盐证券称为“盐贴”,又称“盐引”。购茶证券称为“茶贴”或“茶引”。后来,出现了钱引(宋代纸币);即兑换铜铁钱的凭证,民间俗称钱贴,金代有称纸币为贴子,明清时代东北地区称纸币为贴,即因它是兑换铜钱或银两币的凭证。东北地区对纸币又称银纸,对外国纸币又称羌纸。这是因为过去大部分凭证都为纸张印刷所致。
巡宝钱的用途我们已经知道,但它的颁发方式又如何呢?前边已谈到巡宝钱是辽代皇帝巡幸到各地视察时特制的、贴补钱粮用的颁赏钱。颁赏方式大约分两种:一种颁奖方式,一种抛掷方式。方式不同是因为给予的对象不同。巡宝钱针对不同的颁赏对象,分为两套赏赐钱。专用于赏赐普通军民和下级官吏的为一套五枚的小面值巡宝钱,即,赏普通士兵和平常百姓的一贴钱丹贴巡宝;赏下级官吏的拾贴钱巡掷拾贴;赏地方主要官员的百贴钱百贴巡宝和千贴钱千贴巡宝;赏有功臣民的特殊百贴钱百贴大吉。专门赏赐部族和方国首领及王公大臣的也是一套四枚,即赏部族或方国首领的百贴钱百贴之宝,赏王公大臣或领兵大将的千贴钱巡宝千贴,赏王室成员、领兵元帅,封疆大吏和部族特殊贡献者及有功之王公大臣的万贴钱“巡贴直万”和契丹文的“万贴泉货”。拾贴以下在赏下级官吏和普通军民时用在高处抛撒方式任由军民拾拣,赏功臣高官通过恩赐仪式颁发。
四、铸制时间
巡宝钱铸期铸主争论颇多,至今莫衷一是。郑家相、陈进宜认定“巡宝钱铸于辽未立年号前,即耶律阿宝机燔柴告天之后至建元神册之前,铸主为辽太祖”。⑧ 唐石文,王贵忱认为“巡贴钱非一时期,非一家眷属,断为辽铸不足为证”。⑨ 他们同意日人奥本昌洪“巡贴钱为宋以后所铸赌具”⑩ 的观点,断定其铸“当在南宋或以后,铸主为金、元人”。⑾ 杨鲁安认为“巡贴钱成一套币制,”钱文书体亦具辽代独特风格,与宋钱不同,是为辽钱明证。认为“丹贴巡宝”,铸期在神册元年,为辽太祖登基称帝庆典时所铸。同时认定其他巡贴钱分别是面值十、百、千、万的记值钱,为辽中后期圣宗至道宗年间所铸。⑿
笔者认为巡宝钱始铸于辽神册年前后,是辽太祖设计统一八部后,制定巡幸(也称“按钵”)制度,以加强对部族与属国的统治,拢络部族首领,安定出征,戍边将士,调剂地区经济严重不平衡状态、赈济贫困地区军民,而特意铸造的,一种专门用来补贴贫困地区军民生活的巡幸颁赏钱。
把巡宝钱断为辽早期钱的依据,一为形制具唐末,五代浑厚疏放的特点,与宋金元钱大相径庭。二为钱文读法的多样性是辽早期的特征,巡宝钱全面表现了这一特点,说明它铸期只能在辽初。三为钱文书体具辽代以隶写楷,楷中兼隶,间杂魏碑的独特风格,其雄浑,粗犷、质朴、疏放的神韵,与宋金元钱裁然不同。四为该钱的币值单位“贴”字在钱币上的运用,把宋北方此地区对凭证的称呼和贴补意思有机结合,形成一种对钱币单位的独特用语。五为万贴泉货的发现,提供了巡宝钱必然铸在辽早期的铁证。笔者认为其钱为辽早期以汉字隶书增损而成的契丹文钱,而且以是神册五年前契丹大字没有整理公布以前的萌芽状态的契丹文书写。最富代表性的是货泉的泉字写作“
”,和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发现的契丹文钱大泉五铢极其相似,说明两钱是同时代的产物。其钱发现者称其名曰“货泉”,我疑应倒过来为“泉货”。即整个钱应为右旋读,即“万贴泉货”,如笔者没读错的话,证明该钱与辽早期钱“通行泉货”是同时期的辽钱。
综上所述,巡宝钱无论从钱的风格神韵和形制文字都具有早期辽钱共有之特征。其铸主非辽太祖莫属。因为巡幸制是为安抚原契丹八部而设,辽史上只有太祖朝因诱杀八部大人,八部才长期骚动不止。⒀ 经过太祖、太宗、世宗的不断安抚和分化互解,到辽中期已不存在真正意义的八部了。巡幸制也逐渐变质直至名存实亡,成了辽帝游乐狩猎的特定节目。所以到辽道宗时即使他也巡幸,也没必要特铸巡宝钱贴补军民笼络人心了,赏赐流通钱和金银财帛即可。
巡宝钱始铸期当在公元915年917年之间,即诱杀八部大人设立巡幸制之时。之后,早期各朝均当有续铸。铸钱工匠、设计人员、书写钱文者都应为进入契丹的汉族专业铸钱人士。
五、巡宝钱对辽钱史的贡献
巡宝钱是中国钱币史上空前绝后的一套以钱币贴补(兑换)实物的奇特钱币。它不同于一般宫钱、赏赐钱,它即是政治信物,又是经济凭证;即是贴补钱粮的依据,也是官方颁发的行用货币;它不是用于交易购买物资,而是用来兑换领取实物;它具有定期颁发的时间,也规定有颁发的形式。它是钱币,又不同于钱币,它是具有钱币形态的官方凭证,更是把官方信誉铸入钱币之中的钱形粮票、草票、购物券。它的发明发现不仅为辽钱添写了光辉的一页,更是为中国钱币史献上一束艳丽的奇葩。它的发现说明契丹民族是聪明智慧的民族、是文化先进、经济领先的民族、 是伟大强盛的民族。辽太祖时期契丹族已成为当时最发达的民族,并不像有些史学家描写的愚昧落后。辽初的契丹货币经济发达,不但铸造了用于流通的年号钱,而且铸制了多种用途的钱币,如:纪念钱,流通纪念币,赏赐钱,巡宝钱,聘享钱等等。政治上实行了“因俗而治”的开明政策,货币流通上更实行了“各朝各国钱兼收并蓄,一体流通”宽容大度的货币制度,由此为辽朝二百年基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巡宝钱的铸造反映了辽代初期统治者,体谅民情努力平衡经济发展的一个侧面,为补正《辽史》提供了有力的史证。
2004年5月15日草
2006年9月8日打印
注:①《辽代货币论文选集》190-194页
②《辽代货币论文选集》第190页-194页
③郑家相《辽钱考》
④郑家相《辽钱考》
⑤郑家相《辽钱考》
⑥《辽史兵卫志》卷34
⑦《宋史》卷193、194
⑧《辽代货币论文选集》9-11页
⑨《辽代货币论文选集》9-11页
⑩《辽代货币论文选集》9-11页
⑾《辽代货币论文选集》9-11页
⑿《辽代货币论文选集》9-11页
⒀《契丹国志》卷1、《太祖大圣皇帝》
巡贴钱是北方出土和铸制的一套特殊的古钱币。对它的归属,多数钱币学家已认定它为辽钱。但对它的钱名,币值单位与名称,用途和铸制时间等问题尚多分歧,没有定论。笔者经多年潜心研究,遍查史籍,摸索到一些全面解开巡贴钱之谜的资料和心得。今不揣浅薄将其名为“臆考”公示于众,就教于专家和同好。
一、面世巡贴钱的真伪
巡贴钱自十九世纪八十年代首次面世,已近一百二十余年。百年来,已陆续面世巡贴钱十种,十二个版别。材质有铅、铜、银、金四种类别。钱文有汉文有契丹文。它们是汉文钱丹贴巡宝(铅铜二种)、巡掷拾贴、百贴之宝、百贴大吉、百贴巡宝、千贴巡宝、巡宝千贴、巡贴直万,契丹文钱万贴泉货、以及汉文钱百贴通宝。(见拓图和照片)这些面世的巡贴钱,是解开百年巡贴钱之谜的基础。而解开巡贴钱之谜,必须先鉴别这些面世的所谓巡贴钱的真伪,把赝品剔出还此前被误认为赝品的真品以本来面目。否则鱼目与珠一同研究就会误入歧途,越研越乱。
因无缘和所有巡贴钱谋面,当面判其真伪,现只能以拓图、照片从形制、钱文、神韵,按考古类型学原则着手区分。经笔者和辽宁藏友反复鉴别初步认定“百贴通宝”应是赝品。认定其为赝品的原因有三:其一、“百贴通宝”的铸主、不懂得这套巡贴钱铸主铸钱的本意,误认为它是普通宝钱制的宝钱,所以它自作聪明铭钱作“通宝”,露出了作假的马脚。巡贴钱真正的名字应为“巡宝”钱,即“巡幸之宝货”。其二,它的钱文风格与巡贴钱大相径廷。巡贴钱钱文书法以隶写楷间具魏碑笔势,锋芒毕露。雄浑质朴,尤以百贴之宝,巡掷拾贴,巡宝千贴为典型。而“百贴通宝”一副清末民初楷书的庸俗面孔,结体松散,毫无章法。百字横无劲道,下白成圆,直如枯柴。通字通头作“
“巡掷拾贴”是被一些钱币学家,目为后铸“赝品”的巡贴钱。其被视作“赝品”的理由,主要为“‘拾’字类同南宋大宋通宝折十钱背的拾字。拾字位置偏左与巡贴掷三字书体不谐,拾字当是从大宋折十钱移置过来,掷字为补写,只有巡贴二字为此类钱原文风格。考辽亡于北宋宣和间,移置南宋钱非辽制可知,……因疑为金、元时期北方遗制。”①其实,指认“巡掷拾贴”为赝品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因为“类同”不等于“相同”。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巡贴钱拾字和南宋钱拾字就会发现它们根本不同。巡贴钱拾字笔画较细,提手作“木”,一提不提反似木字向下写出并长到轮郭。提手一竖下不弯勾,只向左下撇出。而南宋钱拾字,整体粗壮,提手之一提挨着竖勾自左下向右上写出。而“合”字旁,巡贴钱一撇写至提手一竖并相连,撇捺顶端合成一体。大人字内下横离顶端较远,并与撇捺不相挨。下口字作左低右高元宝形,右边与一横相连。而南宋钱撇捺分明,一横自人撇中间写起至右捺中间止,连撇不连捺。其口字左移写得中规中矩。这样两个无一处相同的拾字,怎么能认作“类同”,并诬其从南宋钱移置过来?
说“拾字位置偏左与巡贴掷三字书体不谐”,这也是无端的指责。反之,笔者认为拾字偏左,恰是钱文书者的独具匠心。读者请细看巡掷贴三字,巡字较大位居正中,而贴字较小向左偏移,掷字特大特长(被视为金元后补)已长过下穿一倍左右,结果造成穿下空间右小左大。如果拾字写在正中,不但右侧会与掷字挤在一处,形成左空白大右无空白的偏重现象,而且会因为自身宽大和巡字不对称。钱文书写讲究对称美,书写文字难免有大有小,比如钱文中掷字就奇大贴字相对较小,但如错落有致,对称得法,布白美观就会更显出书者书法的精妙。巡掷拾贴就是这样一枚通过精心设计,适当选字,比如为字体对称,十贴的十改为繁写拾字,并利用字体移位,平衡布白等手段,使钱文整体错落有致、平衡对称的钱币。其书法之精、风格之雄浑、运笔之神妙、笔势之劲力,应是辽钱中上上品,和金、元风格毫无“类同”之处。以上分析告诉我们“巡掷拾贴”确系辽代巡贴钱真品,不容置疑。
至于说巡贴钱“与辽钱风格不同,颇近金、元两代钱风,尤以钱背内外郭更为相近,其中反郭品也与某些元钱类似。”② 更是本末到置,辽钱特别选大型辽钱是金元钱的源,金元钱制作是吸收了辽代雄浑质朴的风格。金元钱中有一些类似辽钱是自然的,因为都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铸制的。而辽钱的源是唐、五代,所以巡贴钱具有唐五代大型钱的一些特点,面内部细窄,背内部宽大,内外部均深峻,宽缘较多等等。这仅是辽早期尚未形成自己风格时大型钱的特点。正说明巡贴钱的铸期不会在辽钱形成自己独特风格之后。
剔除伪品后的巡贴钱计有九种11个版别。即:丹贴巡宝(铅、铜二种)、巡掷拾贴、百贴之宝、百贴大吉(顺读)、百贴巡宝(顺读)、千贴巡宝(顺读)、巡宝千贴(左旋读大小字)、巡贴直万(金质)、万贴泉货(契丹文)。其中造型奇特的万贴泉货是唯一一枚契丹文巡贴钱,它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巡贴钱确系早期辽钱的毋庸置疑性。
二、钱名考定
“巡贴”钱似乎已是多数钱币专家对辽巡幸赏赐钱共认的钱名。同时也存在着“巡宝”钱③,“贴宝”钱,“千宝”钱④等异名。到底这套辽代的巡幸钱真正名字是什么?怎样考定?这得从辽代钱币的源头谈起。大家都知道辽太祖自命天帝之子,是继承唐朝大业的正统。他处处以唐制为尊,无论政治制度还是货币制度,都以唐为楷模。唐朝是第一个实行宝钱制的王朝,事实也证明宝钱制比铢两制优越。所以有辽一代仍继续推行宝钱。不仅正常年号钱实行宝钱制,巡幸专用钱也照用宝钱制。但因这套巡幸钱是为平衡各地区贫富不均经济的特殊颁赐钱,钱上应反映平衡经济的措施,补贴穷困地区钱粮的单位及数值,所以给钱文铭制提出了很大难题。为使钱文维持四字常规,只好各个钱上都采取了省略简化的办法,就和四字钱文。由于简化省略方法和读序的不同,结果造成许多误读,钱名也出现了歧误和错读。
郑家相在《辽钱考》第一个提出“巡贴乃契丹之称钱”⑤的论断,“巡贴”钱之名自此流传于世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其实这个名称并不准确,它只是巡幸钱文简化省略过程中一种较通顺人们可以认可的叫法,它并不是真正的钱名。“贴宝”是第二个被一些人对巡幸钱冠以的名字。它来源于对巡幸小钱“丹巡贴宝”(郑家相首次判读)和大钱“千巡贴宝”(于颖辉首次判读《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专刊》2001年第二期)的误读。对小钱的误读是把右旋读钱文读作了顺(对)读,而对大钱的误读却是把顺(对)读的钱文读成了右旋读。至于“千宝”钱的钱名,更是把读序弄反了,把应左旋读的钱文读成了右旋读。这种判读方法的错误,在于这些读者不了解辽早期钱文的特点。辽朝早期,由于制度刚立,加之契丹民族粗犷疏放的性格,铸钱时不太注意钱文的读序。那时顺(对)读、右旋读、左旋读,甚至反翻(从下往上右上、左读)在同一种钱上都曾出现,不止汉文钱如此,契丹文钱也是如此。象“天朝万岁”、“千秋万岁”、“皇帝万岁”都有此种现象。所以在读辽早期钱时要先了解钱的性质是纪念币,还是宝钱,然后根据字义判读。
巡幸钱完整的名字应是“契丹国皇帝贴(补钱粮)用巡幸颁赐之宝钱”。简称“巡宝钱”部分钱简称“巡贴宝钱”即“巡贴钱”。巡宝钱是辽巡幸钱的真正正确钱名。
这种巡宝钱是以“巡宝”(巡幸颁赐用宝钱)为基础,或前或后加上币值单位和数量,小平钱还加上了国名。它们的简化省略情况有如下几种:一、平钱(契丹国+皇帝贴(补钱粮)用+巡幸颁赐+之宝钱)。钱文书法写者从四段落中,每段取一字,即“丹贴巡宝”其它文字一概省略。十七个字的内容缩成四个字,言简意赅。二、因巡宝钱是一套完整的记值钱,按一、十、百、千、万、十倍进位。所以钱上必须铭上钱名、币值单位和币值。其中币值单位和币值最重要。平钱值一,省值仅记单位,人们不会弄错价值。因此它仅留贴这个币值单位省却数值一,然后前加国名后加钱名,成就四字钱文。可十、百、千、万,却无法象平钱一样铭制钱文了。因为币值单位和币值必须占两字,剩下两字只能标识钱名。如有特殊要求,钱名就得省却。这就造就了要标明颁赐方法不得不去掉钱名的“巡掷拾贴”,特殊用途的“百贴之宝”、“百贴大吉”以及不能变换铭钱方式的“巡贴直万”。这些钱虽省略巡宝二字,但它们本质和名称仍是巡宝钱。三、其它,“百贴巡宝”、“千贴巡宝”、“巡宝千贴”,都是钱名“巡宝”十币值单位“贴”十币值,数百、千,名称有异只是读序不同而已。
三、巡宝钱的用途
前文考证巡宝钱钱名时,已涉及了它的用途,即它是调剂平衡辽早期各地区、各阶层贫富悬殊现象及经济发展失衡情况,而特制的补贴贫困地区军民钱粮的一种特殊赏赐钱。这种巡宝钱首先是为出征、戍边将士而特铸。这是因为辽朝独特的征兵制所决定的。辽早期规定“凡民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隶兵籍。每正军一名,马三匹、打草谷、守营铺家丁各一人。”铁甲、马鞍辔、马甲、弓箭、武器、杂物、粮草均要自备。“人马不给粮草,日遣打草谷骑四出抄掠以供之”。⑥前线的兵可以打草谷抢掠为生。戍边将士则要长住一地往往无草谷可打。为补充戍边将士和贫困地区驻守将士钱粮之需,唐朝和五代一些国家对戍边将士曾实行钱贴和粮贴制度,即在军饷(拨给银月粮草)外,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军士给予粮草和钱银的补贴。⑦ 辽太祖接受了这种补贴制度,并把它扩大到了经济贫困地区的所有军民。利用巡幸的时机颁发和赏赐补贴凭证,让贫困军民以此向当地政府或统帅领取粮草或钱银,平衡地方经济贫富不均的现象,坚定戍边军民的信心,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贴补钱粮用的巡宝钱就是在这种特殊环境和特殊经济状况下诞生的。这里要解释一下的是“贴”字,唐宋辽时代“贴”主要指凭证。不是直接称钱。以贴称钱是辽代以后逐渐演变的。唐宋辽时“贴”只是指凭证或贴补。如典卖田室的契纸称“定贴”。受行文书的人称“承贴人”。在本金之外加交现钱称“贴纳或贴水,“管理茶叶贸易有”贴射法,官方发给运销食盐证券称为“盐贴”,又称“盐引”。购茶证券称为“茶贴”或“茶引”。后来,出现了钱引(宋代纸币);即兑换铜铁钱的凭证,民间俗称钱贴,金代有称纸币为贴子,明清时代东北地区称纸币为贴,即因它是兑换铜钱或银两币的凭证。东北地区对纸币又称银纸,对外国纸币又称羌纸。这是因为过去大部分凭证都为纸张印刷所致。
巡宝钱的用途我们已经知道,但它的颁发方式又如何呢?前边已谈到巡宝钱是辽代皇帝巡幸到各地视察时特制的、贴补钱粮用的颁赏钱。颁赏方式大约分两种:一种颁奖方式,一种抛掷方式。方式不同是因为给予的对象不同。巡宝钱针对不同的颁赏对象,分为两套赏赐钱。专用于赏赐普通军民和下级官吏的为一套五枚的小面值巡宝钱,即,赏普通士兵和平常百姓的一贴钱丹贴巡宝;赏下级官吏的拾贴钱巡掷拾贴;赏地方主要官员的百贴钱百贴巡宝和千贴钱千贴巡宝;赏有功臣民的特殊百贴钱百贴大吉。专门赏赐部族和方国首领及王公大臣的也是一套四枚,即赏部族或方国首领的百贴钱百贴之宝,赏王公大臣或领兵大将的千贴钱巡宝千贴,赏王室成员、领兵元帅,封疆大吏和部族特殊贡献者及有功之王公大臣的万贴钱“巡贴直万”和契丹文的“万贴泉货”。拾贴以下在赏下级官吏和普通军民时用在高处抛撒方式任由军民拾拣,赏功臣高官通过恩赐仪式颁发。
四、铸制时间
巡宝钱铸期铸主争论颇多,至今莫衷一是。郑家相、陈进宜认定“巡宝钱铸于辽未立年号前,即耶律阿宝机燔柴告天之后至建元神册之前,铸主为辽太祖”。⑧ 唐石文,王贵忱认为“巡贴钱非一时期,非一家眷属,断为辽铸不足为证”。⑨ 他们同意日人奥本昌洪“巡贴钱为宋以后所铸赌具”⑩ 的观点,断定其铸“当在南宋或以后,铸主为金、元人”。⑾ 杨鲁安认为“巡贴钱成一套币制,”钱文书体亦具辽代独特风格,与宋钱不同,是为辽钱明证。认为“丹贴巡宝”,铸期在神册元年,为辽太祖登基称帝庆典时所铸。同时认定其他巡贴钱分别是面值十、百、千、万的记值钱,为辽中后期圣宗至道宗年间所铸。⑿
笔者认为巡宝钱始铸于辽神册年前后,是辽太祖设计统一八部后,制定巡幸(也称“按钵”)制度,以加强对部族与属国的统治,拢络部族首领,安定出征,戍边将士,调剂地区经济严重不平衡状态、赈济贫困地区军民,而特意铸造的,一种专门用来补贴贫困地区军民生活的巡幸颁赏钱。
把巡宝钱断为辽早期钱的依据,一为形制具唐末,五代浑厚疏放的特点,与宋金元钱大相径庭。二为钱文读法的多样性是辽早期的特征,巡宝钱全面表现了这一特点,说明它铸期只能在辽初。三为钱文书体具辽代以隶写楷,楷中兼隶,间杂魏碑的独特风格,其雄浑,粗犷、质朴、疏放的神韵,与宋金元钱裁然不同。四为该钱的币值单位“贴”字在钱币上的运用,把宋北方此地区对凭证的称呼和贴补意思有机结合,形成一种对钱币单位的独特用语。五为万贴泉货的发现,提供了巡宝钱必然铸在辽早期的铁证。笔者认为其钱为辽早期以汉字隶书增损而成的契丹文钱,而且以是神册五年前契丹大字没有整理公布以前的萌芽状态的契丹文书写。最富代表性的是货泉的泉字写作“
综上所述,巡宝钱无论从钱的风格神韵和形制文字都具有早期辽钱共有之特征。其铸主非辽太祖莫属。因为巡幸制是为安抚原契丹八部而设,辽史上只有太祖朝因诱杀八部大人,八部才长期骚动不止。⒀ 经过太祖、太宗、世宗的不断安抚和分化互解,到辽中期已不存在真正意义的八部了。巡幸制也逐渐变质直至名存实亡,成了辽帝游乐狩猎的特定节目。所以到辽道宗时即使他也巡幸,也没必要特铸巡宝钱贴补军民笼络人心了,赏赐流通钱和金银财帛即可。
巡宝钱始铸期当在公元915年917年之间,即诱杀八部大人设立巡幸制之时。之后,早期各朝均当有续铸。铸钱工匠、设计人员、书写钱文者都应为进入契丹的汉族专业铸钱人士。
五、巡宝钱对辽钱史的贡献
巡宝钱是中国钱币史上空前绝后的一套以钱币贴补(兑换)实物的奇特钱币。它不同于一般宫钱、赏赐钱,它即是政治信物,又是经济凭证;即是贴补钱粮的依据,也是官方颁发的行用货币;它不是用于交易购买物资,而是用来兑换领取实物;它具有定期颁发的时间,也规定有颁发的形式。它是钱币,又不同于钱币,它是具有钱币形态的官方凭证,更是把官方信誉铸入钱币之中的钱形粮票、草票、购物券。它的发明发现不仅为辽钱添写了光辉的一页,更是为中国钱币史献上一束艳丽的奇葩。它的发现说明契丹民族是聪明智慧的民族、是文化先进、经济领先的民族、 是伟大强盛的民族。辽太祖时期契丹族已成为当时最发达的民族,并不像有些史学家描写的愚昧落后。辽初的契丹货币经济发达,不但铸造了用于流通的年号钱,而且铸制了多种用途的钱币,如:纪念钱,流通纪念币,赏赐钱,巡宝钱,聘享钱等等。政治上实行了“因俗而治”的开明政策,货币流通上更实行了“各朝各国钱兼收并蓄,一体流通”宽容大度的货币制度,由此为辽朝二百年基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巡宝钱的铸造反映了辽代初期统治者,体谅民情努力平衡经济发展的一个侧面,为补正《辽史》提供了有力的史证。
前一篇:万贴泉货考
后一篇:一枚罕见的辽代再生仪祭祀大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