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个招聘单位学历查三代、非名校不要的帖子引起人们的关注。对此,有人说用人单位太挑剔,名校情结太严重;也有人说上学还是名校的好,名校好就业。可是,我从中解读到的信息却不是这样。我认为,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连年的扩招,把成千上万的毕业生推到了“高层次人才”的位置上来,造成这个层面上的就业紧张。而实际上基本的劳动力、技术工人却相当紧缺,很多工厂、建筑工地、饭店招不来工人。这不是用人单位的错,不是学生的错,是政府违背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律操作的错。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以为大学生数量上去了,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就普及了,所以周部长就向世界宣称,我们的高教已经步入世界先进水平了。
源源不断的大学毕业生的涌入,是大学生在这个层面上的就业十分紧张,形成了以用人单位为主的买方市场,用人单位的挑剔逐步升级,从开始的本科以上,到硕士,博士,直至发展到现在的非名校不要,学历倒查三代的登峰造极地步。这也怨不得用人单位,这么多的“高层次”人才送上门,我想用谁就用谁,想怎么挑就怎么,谁管得着呢。
其二,上面第一条里说的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深层次的原因是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扩招以后大学生质量的怀疑,对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怀疑,对硕士生、博士生水平的怀疑。他们现在唯一还相信的就是高考的分数,所以就出现了用人单位所谓的“名校情结”和“倒查三代”。在他们看来,名校录取的学生分数高,质量可能就高。对高考分数的信赖也是他们不得已的无奈之举。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社会对大学的排名还是以录取分数的高低为主要判断标准,其他的N个依据都是无法让人信服的。
其三,用人单位的“名校情结”不会长久。他们很快就会发现,名校的学生也未必可以完全相信。一是高分低能的情况比比皆是,二是高分的取得时间也值得怀疑。他们会继续审查名校学生的高考分数是第一次考的,还是复读了第二次、第三次。。。。。现在的高考取消了年龄限制,对复习生的限制缺乏政策依据。据统计,越是名校,复读生的比例越高。如此这般,用人单位会发现所谓的名校也不可信任了,他们的“名校情结”就会丧失殆尽;如此这般,一个不唯学历看能力的时代很快就会来到。
实际上,只看名校学历不重能力的用人单位也不是很多。企业的本性是追逐利润,企业的目标是价值最大化。只有能为企业带来增加值的人他们才会重用。
所以,对参加高考的学子来说,在选志愿时,大可不必为名校情结所累,不可陷入名校的误区而难以自拔,也不必非名校不上,宁可多次复读;也不能只要是名校,什么专业都上,不考虑就业前景。关键要学有所值,学有所用,“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