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这位老师,所以我喜欢他(她)教的这门课。”这是学生最普遍的心理。然而,根据最近一项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调查显示,有七成以上的学生害怕与老师主动交往,而这可能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原因。
由《知心姐姐》负责的这次调查涉及北京、上海等8个省市。在问到中小学生“你是否主动找老师说过话?”时,结果三分之二的被访中小学生害怕与老师交流;49.8%的学生很少主动找老师说话,24%的学生经常主动找老师说话,18%的学生想找但不敢找,7.9%的学生选择了“从来没有”。这表明现在很多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不畅,甚至存在误区,这直接影响了孩子们对学习、对学校的兴趣。
国内外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有三类:交往动机、成就动机和求知欲。其中交往动机是指学生获得家长、老师和同学等人的赞许、认可和亲近而努力学习。老师热爱学生、公平对待学生是交往动机赖以形成的重要感情基础,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而言,他们之所以愿意学习,常常是因为他们喜欢自己的老师。“我喜欢这位老师,所以我喜欢他教的这门课。”这是学生最普遍的心理。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日常的学习生活,除了听老师讲课外,难道就没有什么内容与老师交流吗?显然不是。172名学生在回答“为什么不敢或不愿意主动与老师交流时”,只有32%的孩子觉得“和老师没有什么好说的”,而其余68%的学生是其他原因没与老师主动交流。之所以“不敢”或“不愿意”与老师交流 ,30%的人认为老师太严肃,24%的人觉得老师不喜欢自己,还有14%的人怕同学说自己拍马屁。可见,各种原因产生的害怕心理,是阻碍学生主动与老师交流的关键因素。有个被访学生说:“虽然我未做任何亏心事,但在老师的注视下,还是心里发毛,不停地反思自己做错了什么。”
那么,哪些话题让学生们对老师避而远之?以下几个话题排在前5位:学生最怕老师和自己说“学习不好,考试成绩下降了”,这一比例达46%;其次是怕“老师批评自己的错误”,占14%;怕老师“说自己的作业不认真”占13%;怕“了解自己的家庭情况”和“请自己的家长来学校”分别占11%和10%。
调查显示,学生害怕老师是有原因的,他们喜欢从老师平常的言谈举止中判断老师的性格、喜好、甚至优缺点,特别是老师曾经让自己害怕的言行更让他们刻骨铭心。这些判断最后就形成了一种交流障碍的起因。或许学生们有判断不准确的时候,他们尽量用回避与老师交流,来避免给自己带来伤害。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当前广大中小学生和成人之间的沟通存在5个方面的矛盾,包括成人过高的期望和孩子的无望之间的矛盾,成人过度保护和孩子的无能之间的矛盾,成人过多关心和孩子的无情之间的矛盾,成人频繁的干涉和孩子的无奈之间的矛盾以及成人过多的指责和孩子无措之间的矛盾。但是现在很多家长和老师不能和学生换位思考,一味强调希望、成绩,吝于表扬和肯定,却没有愉悦的沟通,不能刺激孩子和成人交流的欲望,也当然不可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和理解。
此外, 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我们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也有较大的关系。一般来说,中国的师长对孩子的关注度高,但鼓励性的关注少,往往更多地看到孩子身上所存在的问题、缺点,这样孩子从老师那里得到的多是负面评价。不愉快的体验逐渐累积也就渐渐使孩子从心理上离开了本应该是亲密朋友的老师,从心理学角度看,就是负强化太多,良好的行为就相对减少。另外,师生关系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只有不断地良性互动才能促进发展,而良性互动的关键在于平等、尊重而且给予更多的理解。
学生们不愿和老师交流,事实上能主动和孩子交流的老师也不多。本次调查结果显示,63%的学生说老师“很少主动找我说话”,9.7%的学生说老师“从来没有主动找我说话”。只有27.3%的学生说“经常主动找我说话”。所以一方面广大老师和中小学生家长应该注意培养孩子沟通的欲望和兴趣,帮助孩子好好学习、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学生也应该找出问题的所在,加强与老师的沟通。
对于“因为胆小而不敢和老师交流”的孩子,家长要把师生交流的重要性告诉孩子,不管是学习上有疑问,还是老师误解自己,或者是想请老师帮忙,以及想和老师拉近关系、增进互相了解和师生情谊,都需要孩子主动去和老师沟通。孩子如果不主动,那么孩子在学习与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就会成为自己的困扰。同时,应该鼓励孩子养成一种平和的心态,用平等的身份去和老师交流。对老师需要尊敬,但不必对老师恐惧和害怕。
对于“害怕自己说的话让老师不高兴”的孩子,家长应该教给孩子一些技巧,比如给老师提建议或消除老师对自己的误解时,要注意场合和方式,要在和老师单独相处的时候和老师交流,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把自己的意见表达清楚。
对于“认为老师偏心或不喜欢自己”的孩子,家长首先要鼓励孩子先去主动接近老师,表达自己想和老师交流的愿望和交流的内容。这样的交流多了,才能从老师的言谈举止中判断老师对自己到底是不是有偏见。情况很可能是学生越主动,越能引起老师的注意,越增加老师对自己的了解。
对于“害怕别人说自己‘拍马屁’”的孩子,家长需要给孩子说清楚:与老师接近、交往、请教,就像与父母、同学或其他人交往一样,是正常的人际交往,没有什么不对。当然也要告诉孩子,不能去“打小报告”,去“邀宠”。
对于“害怕老师谈论的一些话题”的孩子,家长需要让孩子认识到:只有老师指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且在和老师的交流中找到解决的办法,才是取得进步的最好途径。害怕、躲避老师,只能使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越积越多。可能有些老师不太注意指出孩子缺点和不足时的方式与场合,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但这一切都可以通过私下与老师多交流来解决好。
师生交流意味着老师和学生相互获得更多的信息,增进相互的了解,并由此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感、亲近感,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很有好处的。所以,学生和家长有必要加以重视,处理好与老师的沟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