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文理分科风波
似乎每一个夏天,都意味着一次分别,都经历着一次选择。那个刚刚跨入高一的夏天所带给我的喜悦似乎还没有散去,时间却已经把我推到了高一的期末,在这里,我将要进行一次重新的选择——文和理的选择。
也许夏天总是这么的闷热,可是那年的夏天,空气里似乎又多了一些迷茫与不安,每个人的脑子里面都绷紧一根弦——“文”和“理”两字交错出现,直到压得人有些窒息。“选文”、“选理”这两个字被我们所有人默念了不知道多少遍,这也许是我们一生中面临的第一次重大选择,没有一个人不小心翼翼。
不过,班里的躁动也就只集中在一部分学生身上,另一部分同学或者是由于某一科目的学习有困难,或只由于对某一科目特别感兴趣,早就定了自己的方向。不幸的是,当时的我文理科成绩都很好,而且也没有特别感兴趣或者是讨厌的科目,这种文理科不相上下的局面给我的选择带来了莫大的困难。所以,当我的一些同学正在为能够摆脱自己不喜欢的学科而兴奋异常的时候,我却为选择文科还是理科的问题头痛不已。
“选理科吧,物理加化学两门,多么完美的搭配阿。选理科的话,考上大学的概率比文科大多了,而且将来毕业出来,还容易找工作啊。听父母的话,准没错。”家长如是说。
“你的两科成绩都很好,选哪一科其实都是一样的,我相信你都能学得很好。只不过,如果你选择文科的话,冲刺北大清华的机会可能会大很多,毕竟,文科的竞争不如理科激烈嘛,但最重要的是看你自己的意向啊。”班主任如是说。
“学习成绩好就是牛啊,选什么都无所谓,选什么都能学,不像我们只能选文科了,听说年级前二十名都选的理科哎,你是不是也准备选理啦?”同学如是说。
在一片纷纷绕绕的讨论声中,文理科的预选工作在期末前一个月轰轰烈烈展开了,“你选的是什么?”成了校园里面最流行的见面语。第一次填写意向,我在班主任发的小纸条上,顺着父母的意思,填上了“物化”两个字。
不过,从那以后,每当我看到历史书、政治书的时候,总会莫名其妙地有一种告别的伤感,有一种不能言语的失落。每逢上历史课、政治课,总会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情绪。于是,在第二次填写意向的时候,我自作主张地把“物化”改成了“史地”,然后就是纷至沓来的各种声音:
“不会吧,你居然选文科,你成绩那么好,只有那些成绩不好的人,他们学不下去了才会去选文科呢,你想糊涂了吧?”同学对我的选择很不理解。
“你选文科其实也挺好,可是,作为文科班出生的人,我想跟你说,文科班的学习气氛真的不是很好,这样估计不利于你将来的发展!而且我们学校的传统一向是理科比文科好,去年考上清华北大的里面只有一个文科生,你还是好好想想吧!”英语老师说的也很有道理。
“我们也是只能给你提供意见,最关键的还是看你啊,你愿意学什么就学什么吧!”父母语重心长的话中多少有一点无奈。
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不倒翁,在“文”和“理”之间左右地摇晃,可是却怎么也停不下来,怎么也找不到最后的依靠。这个时候,我甚至想到了哈姆雷特的那句“To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尽管没那么夸张,可站在人生的第一个分叉路口的时候,面对满眼急速而驰的车流,我真的有点不知道何去何从。
在我毫无头绪的时候,第二次预选的结果出来了,全年级共660人,选文科的不到100人。而且高一原来四个重点班的200多人,选文科的居然不到20人。面对如此大的差距,也许是由于年轻气盛,也许只是看不惯别人瞧不起文科,我一时激动,跑到班主任办公室,毅然对他说:“我就选文科,决定了,不改了!”在场的老师,包括班主任在内,都被我的突如其来吓住了,办公室里面静悄悄的,我也不管那些老师,只是转身,然后大步流星地走出办公室,我至今还记得当时自己“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与豪情以及老师们那些可爱、惊愕的表情。
回首过去,文理分科时的心路历程如电影画面般,一幕幕从记忆中涌出,展现在我的眼前。记忆是一杆画笔,勾勒出我最真实的昨天,记忆也是一面镜子,照出我原本的过去。
我不敢说,因为热爱,我选择了文科,即使选文科可能是出于一点点喜欢,但绝对谈不上什么热爱;我也不敢说,选择了文科,我无怨无悔,即使我是因为学了文科,最后才能考上了北京大学这所人人向往的圣地。
我敢说的只是:“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年轻的选择,有着一点点的叛逆,带着一点点的傲气,还有一丝丝的张狂。年少的我,做出了令家长、同学、老师等等一切人目瞪口呆的选择,选择就意味着出发,选择就意味着启程,未来的路会怎样,只有走了才知道。
文章引用自:中国工人出版社 《状元是这样炼成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