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者刘晓星

标签:
杂谈 |
分类: 财智人物 |
思考者刘晓星
“有的时候,思维比做事能力重要得多,思维的质量决定你未来的质量。为什么我们有的时候能做得很好,其实是因为我们的思维。我不是一个优秀的总裁,但我一定是一个特别的总裁,因为思维跟别人不一样。无论你怎么总结过去,未来一定是设计出来的。”
采写|《小康·财智》记者
摄影|王甜
http://s12/middle/4b99a0dbt778403e8e9eb&690
2011年6月9日,全球最大的独立发动机供应商康明斯全球副总裁,这个极具战略意味的职务迎来了第一个中国人。
他是刘晓星,自2009年正式担任康明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战略规划与合资合作执行总监,之前在东风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做了9年的总经理。
刘晓星,这个曾经做过西南政法大学的教授,有着丰富经验的律师,从合资总司总经理一直转战到康明斯全球副总裁的人物,究竟是何人?
坐在笔记本电脑后面,刘晓星几次用手扶住每隔一两分钟震动一次的手机,同行的记者提醒他先接电话,他笑着说,“没关系,是邮件。”
这样的邮件,刘晓星每天要收到两百多封。“不要说回复,就是看完,要多长时间?”让他最怀念的是升任前的那两年,“这两年里,思考多,做得少一些。”和做事比起来,刘晓星说自己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
从兴趣到责任
“我是从不同行业转过来的,做这件事的时候,我会不断有新的挑战,这是一种乐趣;但当你真正在做事的时候,当事深入下去的时候,真的是一种责任。因为你希望你的员工过得更好,希望他们收入更高;希望你的股东得到更多回报;希望你的客户能够更广泛地接受你,真的喜欢你的产品;希望你的供应商真正地成为你的合作伙伴,而不只是一个买房、卖方的利益关系,你希望所有跟你利益相关的人都愿意跟你打交道,这就是一份责任,这种责任就促使你去动脑筋,怎么把这个事做好。”
发动机几百个零部件,刘晓星是为数不多的能够把所有零部件叫出名字的人。在东风康明斯的时候,他经常溜工厂、走车间,看到一个不认识的零部件,他就问工人。一个大的发动机零部件很多,每次路过,他都会记住几个。他参加各种商品评审会,和客户讨论会不会有其他更好的方案,对技术的理解越来越深。刘晓星说,“学习就是一个心态,也是一种兴趣,就看你是否愿意学它,如果有兴趣,这些几乎是不耗费你什么精力的。”
1996年,刘晓星进入康明斯做律师。这个做得“跟别人不一样的律师”,在两年之后正式进入了康明斯的管理层。
很多律师评估文件,谈合同,刘晓星做律师不只是这一块儿。他能分析出一个合同里的构架,看到一个合同背后的逻辑。“合同里面有一个词叫‘对价’,没有任何一个不平衡的合同,也就是‘对价不均’的合同,能够带来一个双赢。合同本身是一个天平,合同本身的逻辑,就是商业的构架。当你进入合同文字背后的时候,你的理解已经比其他人深了。”
刘晓星发现,虽然谈合同的时候是一块儿一块儿的谈,但每一块儿都遵循合同整体的宗旨,而在理解整体合同的时候,也同时理解了每一个商业板块里面的含义。这让刘晓星很容易转入管理层,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比别人在管理上思维更系统,看得更深,也更长远。
合资总司的成功,不是某一个人的成功
“把天平方得平、不计较小事,合资公司的成功,不是某一个人的成功,而是自己做事,相关人给你提供了一个环境。我们现在回头来说东风康明斯的成功,是取决于这么多年,行业一直在不断地进步,严格地讲我们还能做得更好,但是在这个环境下面,做到这个层面是不太容易的,因为它是一个合资公司,而其他公司是一个独资公司。”
东风康明斯的成功,是否有特定的成功经验?刘晓星给出的答案是,“一个正常做事的心态。”
这个道理在刘晓星看来其实很简单,合作的格局一定是双赢或多赢;一个事业,与它利益相关的人,所有人都要从中受益。“我们做一个发动机公司,跟我们利益相关的,有股东、员工、客户,有供应商、经销商、服务站、社区,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方都要受益。”正是基于这种想法,刘晓星发现,这是调动所有人积极性的一个关键因素,“由于你这个想法,你才能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所有资源的积极性,大家才会给你支持,这不是秘诀,这取决于一个心态。”
刘晓星对平衡有着不同的解读,“为什么说利益相关方要平衡,平衡不是说大家要份一样的东西,而是他分他想得到的东西,你分你想得到的东西。这个东西不一定是相同的,而能够把不同的东西分到需要的人的手里,才叫真正的平衡。”
行业内的很公司,在刚一入合资公司的时候,失败的案例居多,“因为合资公司一进去就说‘你我’,但是康明斯做合资公司的时候,没有说‘你我’,在这个合资公司里面,大家就都为这个合资公司著想。”
从合作的角度出发做事,刘晓星认为是一个合资公司关键的出发点,但并不是所有合资公司都可以做得到。
在刘晓星看来,“你我”是在合作伙伴的层面才存在的,而进入合资公司就不应该再有“你我”。合资公司的问题,分为很多方面,“最高的层面叫做合作伙伴的问题,第二个层面,是股东层面,董事会层面,再下面,叫管理问题,再下面,是运行问题。所以在合资公司里面,如果不把这些问题分清,去谈合作伙伴问题,合资公司必然分为两派、三派,所以合作伙伴的矛盾,在股东的层面谈运行的问题,也会有很多矛盾。”
去哪?很关键
“我不能说我是一个优秀的总裁,甚至不能说我一个非常合格的总裁,为什么呢?我是一种偏重于想要把业务做好的人,但作为一个总裁,你要把握好很多平衡,包括生活工作平衡,我更愿意花更多的精力服务于客户,跟客户打交道做业绩,业绩可能还可以,但是如果说是一个优秀的总裁,我说不上。但是我对自己这些年非常满意。满意是因为我的心态,追求不能太高,第二,我想做的事情,都做成了。”
他在行业内从不盲目地随波逐流,“做到什么方向,构化怎么做,才能一步步做起来。”
刚到东方康明斯的时候,刘晓星知道,目前的产量,自己肯定是不满意的,于是他开始设计东风康明未来。
刘晓星的战略目标包括,“产品多元化,发动机的产品系列化、多元化、客户多元化,不仅服务东风,还服务东风之外的客户。应用多元化,市场多元化,不光做车,还做工程机械,还做船舶,发电机组。”通过这几个多元化的战略,东风康明的基础发生了质的转变,先有这样的策划,然后所有人一起为这个目标努力,这就是刘晓星的满意之处。
——————————————————
对话康明斯副总裁刘晓星
《小康·财智》:您觉得康明斯作为一家拥有近百年历史的柴油发动机公司,它区别于其他柴油发动机公司的特点在哪里?
刘晓星:康明斯是以制造传统的柴油发动机为主的企业,做发动机的企业很多,康明斯的特点是,第一,它是独立的发动机公司,很多公司做发动机,主要供应他们自己。而他们自己也做设备,发动机是一个中间产品,做设备是一个最终产品。康明斯是一个中间产品,它没有做最终产品,所以把它叫一个独立的发动机公司。再一个特点是它的产品线,作为一个独立的发动机公司,它的产品线特别长康明斯从3.3升一直做到91升,不是独立的发动机公司很难把所有的产品线做完,而康明斯正是因为它是独立的,他的产品覆盖面非常广。第三,它的产品运用非常广。康明斯有的是用于车的,做车的里面可以是客车可以是卡车,我们也做挖掘机、其他工程设备,大型的发电机组,也用于船上,他的运用非常广泛。在这个行业里面,做发动机,很少有一家公司,具备发动机的技术,而同时具备一些关键零部件的技术。康明斯是一家既有发动机的技术,同时又有同发动机相关的一些零部件的技术。
《小康·财智》:作为一家合资公司,康明斯是怎样与中国的企业合作的呢?
刘晓星:康明斯的另一个其他公司不太具备的特点是,它是一个非常包容的公司,康明斯在市场上做,有很多50对50的公司,这在跨国公司里是非常少见的,康明斯在中国发动机的合作公司就有4家,每一家都是50对50的。这就是为什么康明斯一直得到政府的支持,整个行业对康明斯非常友好。在行业里面,对外国公司友好的不是很多,但是对康明斯比较友好,因为康明斯一直是以合作、支持我们的客户成功,作为它最基本的宗旨。康明斯近年来在中国,不仅仅是卖他的产品,同时帮助客户在行业里成功,同时推进力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
《小康·财智》:康明斯在华有四家合资公司,对核心技术是什么保护的呢?
刘晓星:基础的发展有几个阶段,这是很多国家都走过的路。很多人都觉得是产品,技术包括产品技术、制造技术、管理技术和后续的服务技术。其实很多人服务的是产品之外的事情。我给你钱买设备,你能做出来吗?这就是中国这几年发展很浮躁,认为有了钱,什么都能做得成。实质上,制造本身就是技术,比如你整个的制造工艺,制造工序,你质量控制的截点,制造当中的信息跟踪,这些都是需要技术的。有很多东西拿到中国来做不出来,因为制造本身是有技术的。再一个就是管理技术,用简单的例子,我们现在很多企业,在中国能做,到国外做不出来,为什么在这个地方办厂,做得出来,但是换一个地方办厂,就做不出来?是因为缺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才能保证他,无论在什么地方做,都能做到一致。这个系统才能保证他整个企业运行的差异很小。而这些是我们这些年才慢慢意识到的。康明斯进到中国,就把这个系统带进来了。产品技术的发展,最初一定是从国外设计的产品,搬到国内来发展,一个产品的设计,他需要大量市场数据的收集。我们引进外国产品的时候,并没有外国产品数据的基础,这是第一阶段。我们得到只是成熟的产品和成熟的与产品相关的技术。第二步,在这个产品基础上,根据这个国家的国情、市场产品的运行环境,根据市场的差异,做产品的变更。做裁剪,不光是市场,还有供应链的要求,因为很多产品拿到中国来做不出来。还有就是有的东西拿到中国来不适用。到第三阶段,根据这个国家的国情、市场、运行环境,客户要求、供应链实际情况,设计新的产品,关键是能力是不是要在这里建立。
《小康·财智》:那么现在康明斯到第几步了呢?
刘晓星:现在康明斯现在已经进入第三步了,根据中国的情况,来设计产品。对发动机的行业,技术的进步靠的不是输入,在任何一个国家,发动机、汽车领域,进步靠的是法规,法规和政策驱动着这个行业。也有人曾经问过我,你康明斯就不怕技术丢失吗?技术的进步是相对的,你今天是最先进的技术,3年后不一定是最先进的技术,实际上要保持技术的进步,不是要保持住现在的技术,而是要朝前走,永远赶上这个时间差,基础才能是真正的先进了,只有以这个心态,才能促使你自己的技术不断的进步。
《小康·财智》:康明斯作为一家美国拥有百年历史的公司,现在在中国做合资公司,在文化差异方面的分歧是怎样平衡的呢?
刘晓星:文化差异在任何地方都会有,冲突是表现为一种不协调,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有一种很重要的因素,一方不能调整,一方不能适应。这里面,我们自己要知道,环境是改变不了的,哪怕你的老板是坏透了,也不能抱怨你的老板,因为你不能任免你的老板,这个企业文化是多少年的文化,它有它的价值观,你进去有冲突,你要调整自己。你了解一个公司,介入一个公司,要了解这个公司的愿景是什么。这公司会有自己的价值观,我这个公司长远生存下去,我的价值准则是什么,而不能简单地把它归结为文化,实际上是你自己的问题。规则每个地方都有,中国的宪法可能跟美国的宪法不一样,法国的民法可能跟中国的民法不一样,不能说到了法国说法国的民法不对,如果你有这个观念,就一定会有冲突,或者说有冲突很快就会适应。
《小康·财智》:就现在做公司的时候,都有有一个宗旨,那么您的人生宗旨是什么呢?
刘晓星:现在我在这里做,这么多年,这块儿业务走到今天,跟我们的贡献,是有很大关系的,我不希望它垮下去。做得不好,我希望跟大家把这块儿再多做一做,我特别希望有能来接替我的工作,然后自己退休去休闲。我没有宗旨,对自己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远大目标,就希望跟大家一块儿把这块儿事情,再往前面走走,再往前面推推,同时能发展一些新的员工,能干的本地的员工,能让他们起来,我们就可以退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