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天津学员的提问(之一)
标签:
天津小企业规则采购文化财经 |
分类: 管理常识重弹 |
答天津学员的提问(之一)
5月26日在天津开课,学员大多是当地的中小企业负责人和中层管理干部。下午的提问答疑环节因为学员人数众多,我不能满足500多人的现场提问,于是请他们写条子递上来,回去后书面作答。
以下是我兑现天津学员的承诺,对交上来的提问条一一回复。
需要说明的是:一、我说过“人人皆无知,惟无知有别”,有些问题我也不太懂,答不好,即使我懂的,也不能保证正确;二、很多提问是有背景的,但没有调查,属于率尔而对,不免肤浅;三、有一些提问不太容易理解,也可能是提问者表达的问题,又没留下联系方式,无法追问清楚,可能回答得牛头不对马嘴。
1.
答:对大多数的管理问题,我不愿意归结为下属的责任心问题。我坚信,绝大多数人入职了就愿意对工作负责,愿意做好。而且以善良的眼光看待员工,员工必然更加向上。
我愿意用“反求诸己”的态度来分析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检讨:一、我们给部门经理的职责规定得是否清晰?二、经理们任职前的训练是否到位,对事情理出头绪也是需要作思维模式的训练的;三、我们的日常管理活动流程是否具体、标准是否准确,我们的规则体系能否保证下属85%的工作内容不存在界定模糊,使之一般不可能出错?四、我们的工作是否有良好的计划性,让管理干部有提前思考和准备的时间?
部门经理的管理能力当然有待提高,但我们做老板做总经理的要给他机会和时间,有时甚至要认可付出学费。
2.
答:规则制定前的指导思想要首先设法达成一致,不要一堆人根本没有很好的共同理念就纠合在一起做文件、讨论文件,尤其当家人更要真正理解做这些文件到底是想实现什么目的。比如说,会议流程文件,老总觉得开会只是要把自己的所谓思想灌输给别人,就不强调会前的准备,也不强调会间的讨论,会议的纪要和会后的落实也只会强调“领导怎么说”、“老板怎么要求”。接受过科学管理训练的干部就不适应这些做法,这个会议流程文件就不可能达成统一的认识。
当然,有些涉及一些具体内容的分歧是很正常的。比如说,运营总监召集相关人员讨论产品抽检的程序文件,抽检数量、标准的松紧、抽检人员的配备、不符合质量的处罚和质检人员严格把关的激励等,肯定不容易观点一致。我过去做总经理的时候,对这种意见不统一处理的原则立场:先分散后集中,先专家后领导,先基层后上层,先市场后成本。
3.
答:采购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我们过去往往有两个极端:一是用信任的、亲近的人做采购;一是通过层层把关、设卡、严控的方式试图阻止可能出现的勾当。
采购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三个问题:诚实的文化、明晰的标准和公开的信息。
企业没有培养出诚实的文化监督再到位都会漏洞百出,老鼠天生会打洞。即使用自己的亲信也未必靠得住,即使若干人盯着也未必盯得住。我们曾经对42家超市的采购做调查,平均吃回扣4.2%,其中有些采购是老板的舅子或小姨子,也一样吃里扒外。不过,那是2005年的数据,不知现在有多大改进。需要说明的是,企业如何培养全员诚实的人格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建议参看我的另外的关于“德胜洋楼”的博文,也可以参看温德成先生的《德胜管理》,一篇文章讲不完。
采购的标准的中心是“性价比”,没有绝对的便宜,也没有绝对的贵,任何采购都是最终的综合质量标准与价格之间的合理比例。因此,这些具体的标准需要很清楚,需要细化。
采购工作的相关信息要公开,至少在某个层面必须完整公开,避免“瓜田李下”,避免误解。
至于手续,我想应该分三个环节设计:预算和采购计划、请购流程、验收和销账。很显然,在预算范围内和计划规定的采购请购就简单,请购手续齐全而变动概率低的常规采购销账就简单。
监督是需要的,监督是一种了解过程,只有了解才可能产生信任,因此采购永远是监督与信任并行。但是,监督也需要讲科学,每一个监督环节也只能做自己有能力监督得了的部分,盲目地跟着签一大堆字不是监督。监督还要与制度结合起来,监督出问题了被监督者负什么责任,没有监督到位被后面的程序查验出了问题,这个监督者负什么责任?
4.
答:初创的小微企业没有必要做太多的市场调研,市场再大跟你没多大的关系,你不过钻进来吃点剩汤剩饭而已。但如果你有杀手锏,有某种核心竞争力,则需要好好评估一下客户的认识,人家对你的这方面的优势是否认可,这个新价值能否换来利益,你的盈利模式能否支撑一个小团队的生存。我不能确定,你问的是不是这个问题。
(未完,待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