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当消失的再认识

(2012-02-24 14:03:49)
标签:

行业

消失

定位

变革

文化

分类: 精细化管理

行当消失的再认识

 

日前读到一篇文章题为《消失的老行当》。联想到我过去每每提及的观点“只有死亡的企业,少有消失的行业”,不得不认真“再认识”一把。为了说清楚行当消失的多寡,叙述中涉及到每一行当均保留原文中指定的序号。

原作者可能是兴华人,作者在介绍“打烧饼”时就提到“我们兴华自古就有打烧饼这个老行当”,因此所介绍的“消失的老行当”中,有一些属于地方特色的玩意儿,还不能在国家范围上理解为“行当”,比如:“18、茅山号子(源于兴华茅山,兴于秦汉之前,茅山业余剧团曾把茅山号子唱到了中南海)”、“23、西江月(西江月号子为旧时牵引行船逆水而上的纤夫打的号子,历史渊源可追溯到隋炀帝年代)”和“25、镞花边(用钢锯条磨制的镞刀,用羊脂香灰聚制的垫板,制模、下刀、转腕、剔、削,灵巧而又充满沧桑的手,镞出了福禄寿财等人间祝愿,镞出了栩栩如生的寿星、神仙,镞出了现实人间的生活万象,千模万样的花边”。我想不是兴华人,很难知其所谓何来。

原文所列28种行当中有18种在路边小巷消失了,但因为工业革命并入了规模化的企业,实际不能算消失,只能说改变了经营方式。比如:1、钉秤现在称衡器厂4、铜匠、15、老银匠、21、铁匠和26、锡匠现在并入五金或工艺品公司5、绞脸(俗称扯脸,为妇女绞去脸部的汗毛、汗物等,使其脸部整洁)和11、剃头匠现在都属于理发店的部分业务7、爆米花走街串巷的极少,但部分餐饮店还有,很多电影院还在卖,工艺或许不同,产品也更新了;10、绱鞋匠则大发展了,制鞋业已经是非常庞大的行当,尤其咱们中国,全球极少有人没穿过中国制造的鞋子;14、老扎匠(藤编)、20、篾匠和24、木雕工艺如今应用范围小了,技术和工人队伍还在,一般已归入工艺品企业;17、油炸馓子和19、打烧饼更是依然如故,全国各地的食品公司和小型食杂作坊比比皆是,这两种食品还是很常见的;22、装裱技艺也在,书画装裱几乎每个城市都有27、剪花样过去只为绣花提供样板,现在服装厂的打版工人借助新工具做出了更复杂和更多品种的版样;至于28、刻章肯定得保留,公章和私章还有很大的量,只是从手工改造成机械和电子方式处理。

另有四种行业基本消失,也是因为产品的普及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且都是修修补补的行业,但高端产品还是有修补价值,也就不好说完全消失。比如:6、铲刀、磨剪子和8、修钢笔、12、精修钟表、16、补锅等。

就我的经历和见识所知,原作者列举消失的行业真正算消失的估计只有四种(而且我还不敢肯定):2、捏面人、3、吹糖技艺、9、麦秸编织工艺和13、砖雕工艺。就算这四种真的一去不回了,在28种当中也只占14.3%

写下这些,还是想强调一个企业定位的思路,不用过于担心什么行业不好干,绝大数行业不会消失,更不会那么快消失,即使消失也首先从技术变革开始。尽管行业盈利水平差异客观存在,但中国企业很少有不值得做的行业,往往是做成了不值得的企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