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无知是有知的表现

标签:
图书理性主义无知管理学春节快速阅读休闲 |
分类: 汪中求读书 |
承认无知是有知的表现
作为理性主义者的我,硬性要求自己每年读45本书;如果年底没有完成目标,就放下工作,集中补课。因个人爱好在历史、哲学和社会学方面,今年春节假期给自己选了《民族主义:走向现代的五条道路》(格林菲尔德著)、《死火重温》(汪晖著)等书,以及因职业所需的《没有中国模式这回事》(陈志武著)和《简单的力量》(杰克·特劳特 史蒂夫·里夫金著)等管理学和经济学类图书。年假半个月,不走访亲友,不参与游乐,甚至年夜饭也将就,16本书顺利读完了,好在一部分是对照性地重读,好在笔记有秘书协助,好在过去练习过快速阅读法。
尽管阅读有了速度,但看书总比购书慢。就企管类图书,家中也应该超千册吧,通读全书的三分之一弱,翻过几页的二分之一强。就这样的数量和速度,就这企管的一个小类,我也经历了从“无知”到“有知”再到“无知”的三个阶段。
我下海比较早,1992年,受南巡讲话的启发。此前,虽然有过8年的工作履历,但对管理学一无所知,即便下海前做到副厅级领导的秘书,仍然只知道“领导”而不知道“管理”。下海第一站在香港企业打工,在接受资本家的剥削的同时,开始接触企业管理类的启蒙读物。那时的岗位是营销,所以就从科特勒的《营销管理》开始,可以说,我是从营销的“4P”理论开始入门的,然后拓宽到其他管理学,再延伸到一些经济学。
系统接触管理学是在清华大学进修的时期,《管理学》、《运营管理》、《战略管理》、《项目管理》、《经济学原理》等一批大部头的教材就压上来了,科特勒的《营销管理》也已经由第八版升级到第十版了。这个时候,特别写完毕业论文后,肚子里似乎开始长竹子了。再次下海,做了六年的职业经理,而且颇为顺当,好像是理论与实践结合了,就更觉得满腹经纶。
这些年,从事企业管理的启蒙教育,做起讲师,做起咨询师,这就需要有些研究。读更多的书之后,反而觉得茫然。如果说,从无知无畏到略知一二,自然会增加几分喜悦;那么,从似懂非懂到知道自己其实不知道,就会陡然惊醒起来。
尤其《管理的本质》的作者明茨伯格说过,“管理似乎是这个世上最司空见惯的事情之一,但我们其实对其知之甚少,而我们的那一知半解常常也是片面的。”而且“管理学院培养的多半是处理结构化问题的技术专家,而不是处理非结构化问题的管理者。”何况现实中企业管理活动未必都是结构化的啊。
前几天在微博上借读书心得有感而发:“千百年的以讹传讹。1、人浮于事原为人浮于食,语出《礼记》: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意思是出力应胜过俸禄。2、勾心斗角,本意是建筑房梁的结构互相接合而且都连着核心。3、无奸不商原为无尖不商,卖米把量米斗显出堆尖来。4、无毒不丈夫原为无度不丈夫,不能掌握度还能算大丈夫吗。”当然,从语言学的角度,约定俗成倒也相安无事,但就管理学而言,又有多少概念似是而非,甚至没人去追究它本身的是与非呢?
现在中国企业管理的理论界和培训界,很多人其实读书不多,却信心满满地告诉企业家们,企业管理“就是”如何如何,把企业管理看得简单得不得了,实在不是狂妄就是无知。自然,狂妄源自无知,无知才会狂妄。我比较有自知之明的地方,就是知道自己的无知,或者说我可怜的有知就是发现了自己的无知。正出于这样的认识,才会在春节集中读书,才会在读书中上网和同样愿意读书的网友谈论:“行万里路如不读万卷书,只能算是锻炼身体;人需要两个方面的旅行同步,心灵的旅行主要是读书;善于读书的人,旅行是读书的求证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