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文化管理
(2010-05-06 10:15:09)
标签:
文化管理人治文治金坚制衣 |
分类: 管理常识重弹 |
大学的文化管理
——在江西经管干部学院的演讲(三)
文化管理,根据自己的理解,我认为是,一个组织,完全抛弃人治,在法治形成习惯的基础上,最大可能的在统一的信念和价值观影响下工作。文化管理一定要经过一个漫长的法治阶段,法治形成习惯才有可能逐渐进入到文治,无为而治的前提是大家都能有效的有为,每个人都知道该怎么做,并且都按照这个规则自发地做;当然,首先应该抛弃人治,如果人治的因素太多,法治都做不到,更不用说文治了。
首先我要说的,文化管理往往表现为习惯和共识大于规则,更强于领导。我建议我们搞经管的老师,去走访一些中国管理非常好的企业。我在二炮司令部讲课,都建议他们到企业去参观,美国军队的后勤管理就向西门子学习,向GE学习,他们现在搞的精确后勤,跟我们提出的精细化管理的概念是一致的。美国的国防部长是文人不是军人,很多做过著名企业的高管。美国军队花很多的时间向企业学习,美国军方认识到,他们的产品维修平均等待时间是16天,但美国一流的企业平均等待时间是2.2个小时。这几年,我们有同事写了一些书,比如《向解放军学习》、《向军队学管理》,事实上军队也需要向企业学管理。今天我同样可以武断地说,有些企业的管理已经远远比我们学校管理要强,比学校管理要好。
有一个公司叫金坚制衣,企业干部职数很少,老板也经常不在工厂,不怎么要管,工人自治,工人自己管自己,工人成立了很多的委员会,如定额委员会、质量委员会、成本委员会、生活委员会,委员会的人用上班的业余时间做管理。工厂是一个做服装加工的企业,工人的定额由工人自己定,在座的有教运营的,我们知道定额定低了工人拿到高工资企业的利润可能就没有了,定额定高了工人工资就太低大家不愿意干,每批加工的衣服又是不同的单子,一批单子是一种定额,要不断的改变定额,很多制衣企业做定额的人总是跟工人吵架,要不就是老板被员工骂得要死。你想我们蒋院长能让老师自己定工资吗?金坚制衣的工人自己就知道该怎么干,怎么做公平,怎么做合理,既能保证老板的利益,同时工人自己又很满意,太了不起了。
金坚制衣虽然近于无为而治了,但他们的规则还是坚持得很好的。他们的老板楼百金都曾被工人罚款。有一次一组工人当天的定额没有完成,生产管理委员会就要罚他们的款,那组工人投诉说机器坏了,委员会的人说机器坏了可以叫人来修啊,工人说我叫他们修他们不来啊,委员会的人就说那就罚他们维修的人,结果找维修的人说我们到外面去买机器去了,委员会的人说谁把你调走就罚谁,维修的人说老板叫走的。那就罚老板,老板怎么能把维修的人全部调走呢,这组人完成不了定额只呢罚老板。老板笑嘻嘻的拿钱出来认罚款,规则强于领导。
我们长期在学校,一直在讲管理,其实有的企业管理已经走得很远了,走得比我们远的多。我强烈建议大家走出去看看,甚至带着学生去看看,比坐在这里满堂灌效果要好得多,就像当年黄埔军校一样,拉到战场回来后马上就知道刺刀要不要拼,有战友被砍了一条腿,马上就狠命地练习拼刺刀了。
第二,高等教育需要物质条件,但不取决于物质条件。在座的各位非常清楚,中国产生优秀教授的时代并不是经济最好的时代。我个人认为中国的高校教育,最灿烂辉煌的时期是西南联大时期,大家就是在那个时期产生的,后来几乎没有了,微乎其微了,但西南联大时期群星灿烂:蔡元培、陈寅恪、傅斯年、赵元任、沈从文、刘文典、金岳霖、冯友兰等等。那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时代,但那个时代确实又是一个物质非常缺乏的时代。我们能不能够在物质建设方面省一点钱出来,让大家在思想上拓展一下。宁愿少盖半栋楼,把大家拉到美国的大学受启发、受教育去。你的眼光低了路子就不可能高,学其上者得其中,学其中者得其下。你在江西最多学其中,那么你最后只能是个下等,如果你跨过江西走向世界,比如去常青藤大学去,普林斯顿、哈佛、西点,那就有资格成长为中等。
最后一个问题,文化管理上需要强调陈寅恪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大学必须让每个人的思想都能在这个群体中闪光,并不强调大家的思想高度一致,强调思想一致一个大学的管理是非常不利的,完全不同的甚至对立的思想互相碰撞,这个大学才是一个有创新机制的大学。当年,傅斯年当文学院院长时31岁,现在我们很多31岁的老师连一个组长都做不了,不熬到50岁想当院长谈也不用谈,我们现在的思想太固守了。最近山东的一个县级市选几个副局长,25岁,23岁,有什么值得讨论的呢,当然后面如果有猫腻可以讨论,如果一个副局长,副科级,是中国干部中最低的一级,还去讨论,中国人太可怜了,美国18岁当市长都非常正常。
我们现在还不能算一所很了不起的大学,但所有了不起的大学,都是从某一代人身上彻底改变过来的。所以我坚信,只要我们的思想打开了,我们是完全有希望的。这也是我的祝愿。
谢谢大家。
(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