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文化与文化管理
(2010-04-30 23:07:23)
标签:
文化管理教育家人均水资源文治蔡元培江西财经 |
分类: 管理常识重弹 |
管理文化与文化管理
——在江西经管干部学院的演讲
各位:
下午好。
主持人的介绍,更多是一种鼓励。其实,你们才是真正的管理学专家,因为各位都在教经管,尤其是我们的两位主要领导都文武双全(书记、院长都是单名“斌”),所以我在这里就不敢太放肆。我带来的题目是拿来跟大家讨论的,叫“管理文化与文化管理”。
我们这几年研究精细化管理,认为管理一定分三个台阶:第一个台阶是人治,就是靠领导的魅力,靠个人的影响力和权威,常规的思维认为一个人物可以管好一个企业、一个组织,这是管理的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法治,就是靠规则来管理,靠一个体系、一个机制来管理一个组织,包括企业、学校;第三个阶段,我认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我们把它叫做“文治”,管理不依赖哪一个了不起的人物,规则已经成了大家的习惯,整个组织在文化的引导下自觉自发的向前走,这是最高的境界。
学校管理,其实我是不懂的。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我觉得中国企业绝大多数目前正处在由人治刚刚进入到法治阶段,离文治相差太远。那么,管理文化怎么形成,如何用文化来管理一个组织,这个问题非常值得讨论。
美国曾经出现过一个事情,有人推荐退休的克林顿去哈佛去当校长,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哈佛拒绝了他,认为他没有资格当校长,大家知道,克林顿连续两任的总统是做的非常漂亮的,美国经济发展非常好,但是哈佛的教授委员会竟然拒绝了克林顿去当校长,说明什么呢?说明校长在某些角度并不比一个总统好当,学校管理一定有它自身的特点。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比如说蔡元培时期,中国人都很怀念,特别是我们做教育的、在座的人,恐怕很少有人对蔡元培会表现不敬,但我想问的是,蔡元培时期的教育总长是谁?蔡元培时候的副总统是谁?我们可能都不知道,我们也不需要知道;但是,我们深深的记住了蔡元培,因此,我说,我们不一定会成为一个大官,但是我们可以成为一个教育家。教育家未来得历史价值,我个人觉得不低于这个时代的政府首脑,如果从地区来说,一个地区的教育家,也不低于地区的首脑。跟美国克林顿不能到大学当校长的道理是一样的,真正成为一个教育家,比一个地方首脑可能更难。所以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学校的管理可能比其他的组织的管理更难,从历史来说,它可能影响更深远。
这些年研究企业管理发现, 100年的企业极少;但是大家会发现,超过百年的大学有的是,在中国也有很多所,在全世界就更多了。为什么大学的寿命会比大多数的企业要强,这里面一定有它内在的原因,我在想,是否和大学的文化结构,是一个文化圣殿有关系?
高校的产品也是比较特殊的,我认为大学从产品特征来讲,具备六个特征,概括为三种能力、三种精神。
三种能力是谋生能力、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现在中国的大学教育,走向了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很多人上了大学之后谋生能力不强,甚至还弱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我们教育的一种悲哀。
三种精神是契约精神、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社会是靠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拉动的,虽然每个公民都有责任,但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要承担更重要的责任,用西方的话来讲叫“精英治国”,这种带动靠他的创新精神来达成。
大学的老师和制造业的经营管理者有天壤之别,特别是像我们这种搞经管的大学老师,管理常识是必须的,然而又是不够的,这是一个很大的特点。管理非常强调四个概念:流程、程序、岗位和制度,学校管理没有这个显然不行,只有这个最终也不行。从组织提升的角度来说,我们面对同业竞争,怎么去形成自己的差异化?仅仅是采取别的高校相同的做法,顶多只能做到及格。从哪个角度来突破?我觉得管理文化与文化管理是重要的。
江西的高校又有它的独特性。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课题“近200年江西经济落后的原因分析”,我们有的课题组,前后花了两年的时间,走访了江西五个地级市,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仅《地方志》就翻阅了170多种。江西为什么落后,对我们江西的高校带来什么样的负影响,我相信是值得大家琢磨的。我们的研究认为江西落后的原因与以下因素相关:
一、中国由水运为主体转向了以铁路运输为主体。江西有五大水系, 200年前水运是中国物流的主要手段,江西自然占着水的优势,物流非常方便,自然也容易变成经济大省或者经济上比较繁荣的区域,改为铁路运输之后,江西的经济地位就逐渐落后了。当然,我预言,在200年之后,江西一定会在全国屈指可数,水资源的优势又重新显现,以首都北京为例,人均水资源只占全球人均水资源的三十二分之一,国都很有可能要迁到长江流域来,到湖阳湖流域来,到江西来,谁有水的优势,谁就成了这个地球的先行者,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我们这一代人正好处在江西比较落后的时候。
二、江西的儒教影响非常深,尤其是理学。我们不是说文化对一个国家就一定没有好处,它的某些阶段会成为一种阻力。理学的形成和延续,当年对于国家的安定是有积极意义的,对于创新可能是有妨碍的。受理学的影响很深,限制了江西人的创新意识。拿江西和湖南比,就是两个不同的风格,湖南的文化有一条叫“敢为天下先”,有人说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那么江西人就不敢,江西人辅佐别人做点事很能干,自己独立去做成一件像样的事江西人很困难。“江西自古无大商”,我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来好不容易查到一些大商人是江西人,结果认真一考证是婺源的,婺源当时属于安徽管。
三、江西人的宗族观念非常强。全国现在保留下来的宗祠据我们的调查是4270座,江西省就占了1900多座,江西为全国之最。江西人的宗族意识非常强当然也有好处,有利于合作、互助、和谐,但也严重影响他的冒进、勇气和走出去的决心,稍微有点钱他就回来建祠堂,回老家来显摆一下。包括我都是这样,今年元宵节晚上我还在跟我的族长许愿,你们把我们家的祠堂到土地庙之间的一条路修起来,我出钱。我也不知道怎么形成的这种认识,潜移默化。江西人恋土、恋家,讲究宗族的意识,严重影响了我们大胆走出去,稍微有点钱就回来了
四、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在江西显得更盛。江西很多地方商人盖的房子,门口是不敢放踏马石的,上马用的垫脚石不敢放,宁愿用一个佣人蹲在地上给他垫脚。放踏马石显得地位很高,他不敢,尽管他已经不缺马车,不缺马,也不缺钱,但他就是不敢放踏马石,很自卑,因为他不是官,他是商。江西商人的自卑到了什么程度呢?连自家盖房子的墙角,都把角切下一块,直角墙角四个角,切了一刀就成了八个角。切一刀,就不用那个很尖锐角对着外面,表示我比较柔和,当然符合和谐的概念。江西商人太小心谨慎了,从内心深处的自卑,觉得我们家没当官的,再大的财不如当一个小官,自然就影响到江西经济的发展,小富即安就成了江西人的主要特征.
五、江西的物产比较典型的是大米、茶叶、瓷器,宋明以后这三个东西的地位逐渐下降,江西就没有太多的东西给自己支撑起来。江西现在像样的品牌非常少,我们把过去的优势搂得太紧了,搂得越紧,新的东西越是搁不住,我们被很多过去的优势拖住了。面对工业时代的到来,江西人不知所错,这就是我们江西的悲哀。
我觉得近几年江西重要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思想的突破。所以我们这样处在江西的学校,我们提出了“新赣商文化”,像我们这种学校不能对江西的商业文化认真研究,就很难有能力去带动江西,文化的研究和思考对于我们学校是很重要的,所以我愿意拿这个题目跟大家来讨论。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