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没有管理学
(2009-08-01 07:45:33)
标签:
中国古代管理学商业理论财经 |
分类: 管理常识重弹 |
中国历史上没有管理学
前些天在河南环保厅交流,有同仁问道:“为什么一谈到管理,都是西方怎么怎么,中国没有管理学吗?”过去的讲座中有不少学员问到相同的问题。这个题目很大,也很值得做。我一直想做,但深恐做不来、做不好。在此,先把基本观点提出来吧,或者谈谈自己的直觉。
首先要说的是,“中国历史上没有管理学”的说法,是基于工业时代的企业管理而言的,国家管理、社会公共管理、自我管理等,中国古代研究很深入,但中国的工业化来得晚,因此企业管理的研究就一直没能展开,至今也是非常薄弱,几乎没有国际范围内普遍认可的管理学者,没有被全球范围认可的管理专著。这是非常可悲的!
如果要说启蒙时代的商业,我们的历史很早而且很有心得。《史记》记载:
“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这个“计然”就是我现在能知道的最早的商业活动的实践者和研究者,如果那个时期有“商贸管理”的说法,计然可以说是最早的专家。“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就连计然的面授弟子范蠡,得到计然的没有全盘教授的经商理念和技术,后来也成了大富豪,成为历史上形容富贾的“陶朱公”,“乃乘扁舟浮于江湖,……之陶为朱公。”
据说,当年计然给与范蠡的是以下的“经营秘籍十八策”:
一、生意要勤开,切勿懒惰,懒惰则百事废;
二、价格要标明,切勿含糊,含糊则争执多;
三、用度要节俭,切勿奢华,奢华则钱财竭;
四、赊款要认人,切勿滥出,滥出则血本亏;
五、货物需要验,切勿滥入,滥入则质价减;
六、出入要谨慎,切勿潦草,潦草则错误多;
七、用人要方正,切勿至斜,至斜则托付难;
八、优劣要细分,切勿混淆,混淆则耗用大;
九、货物要修整,切勿散漫,散漫则查点难;
十、
十一、买卖要快捷,切勿拖延,拖延则失良机;
十二、钱财要明慎,切勿胡涂,胡涂则弊窦生;
十三、帐目要稽查,切勿懈怠,懈怠则资本泻;
十四、接纳要谦和,切勿暴躁,暴躁则交易少;
十五、主心要安静,切勿妄动,妄动则误事多;
十六、临事要尽责,切勿妄拖,妄拖则受害大;
十七、工作要精细,切勿粗糙,粗糙则成差劣;
十八、说话要规矩,切勿浮躁,浮躁则失事多。
《史记》还提到一个了不起的“企业家”白圭,说他“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于是,中国古代将白圭奉为经商人的祖先(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
至于国家管理、社会公共管理方面,我们当然古已有之,而且走在人类前面;但是为什么没有出现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农学《齐民要术》、医学《本草纲目》等专著呢?
南怀瑾老先生的观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认为经济是附带的,要靠政治解决问题,政治搞好了,经济就附带搞好了。世界政治学就十二个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安居乐业。我赞同这个说法。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政治家没把经济学、商业管理当作什么学问看,由此不屑于写出来,更不可能为这些雕虫小技来洋洋洒洒地写专著。
要上课去了,改天接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