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材料作文解读

(2016-01-06 16:30:57)
标签:

历史

文化

分类: 奋斗生活部

材料作文:小时候听大人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出国留学后觉得,这就是体现中国人封闭思想的精典句子,要现代化,必须出家门、国门,而今天,网络时代,又发现老祖宗是对的,越是现代化越不用出门。

我觉得要正确理解材料的含义,必须要正确理解“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这句俗语。“秀才”这个称呼表明其形成时间应该是在隋唐科举制创立之后,但如果从后半句判断更有可能是在宋明理学的影响下形成的,宋明理学讲究格物致知,探讨万物的本源,天理的内涵,从而建立起了庞大的思想体系。

《全球通史》说:朱熹对中国儒教世界的影响,可与托马斯·阿奎那对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影响相比。恰如阿奎那不久将亚里土多德和圣保罗的哲学编成正式的经院哲学那样,朱熹把当时中国人的思想并入新儒学综合体。和阿奎那一样,朱熹以其非凡的理解力和说服力,阻止了哲学的进一步发展。明朝时期尤其如此,作为一种反对前外来的蒙古人统治的反应,当时存在着明显的民族优越感和对过去传统的回顾。在这种气氛中,朱熹渐渐被认为是最终的、绝对的权威。“自哲学家朱熹的时代以来,”明朝一位学者说,“真理已明白地显示于世界。我们不再需要什么著作,要做的只是实践。”

正是在这种认识上,当时人们才会认为,儒家的四书五经已经揭示了世界的一切道理,所有知识都在其中,所以不必再涉猎其它的什么东西了。这种观念认识一方面体现了当时读书人对儒家经典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中国思想开始趋于封闭、保守。

我的理解是,三者都强调要知道天下大事必须全面掌握知识,只不过掌握知识的方式随着时代发展而不同:老一辈强调书籍和课本,我出国后发现跨地区和文化的旅行对开阔视野的作用,现在则强调互联网、信息时代的便捷。但这是历史学科的理解角度。

如果从语文作文角度看,材料主要通过了解天下事这个角度探讨现代化条件下出门与否与“封闭”与否的问题,要求学生对封闭与开放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互联网时代,是不是出门就是开放,不出门就是封闭呢?明显属于议论文啊!

我觉得比较好的立意是,方寸之间尽显大千世界,一定要强调人们足不出户就通过网络实现了充分的交流,开阔了视野。在材料上应关注现实热点,比如创客们通过朋友圈结交兴趣爱好一致的朋友,互相提供技术支持,共同创业;网络媒体分享,打造阅读盛宴,等等吧!这方面太前卫,尤其是与“互联网+”有关的,我知道不多!!

当然,这是具有正能量的立论,我们也可以关注另一面,互联网使人们更加封闭,孤独,从而呼唤亲情和社会关爱。低头族、拇指族,使得朋友、家庭成员之间因为互联网而产生了隔绝。电子游戏造成某些青少年孤僻的性格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出师总结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