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完善小组教学   搭建学习舞台

(2014-11-05 16:54:31)
标签:

杂谈

教育

分类: 奋斗生活部

    当今,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进行的红红火火,但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则是见仁见智、各显神通的。实践证明,在教师指导下的小组教学方式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这种教学方式将班级学生分为固定的几个小组,组内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结合教学资源对教师提出的某个问题进行讨论、探究,这就保证了整个班级的全员参与,让每个学生在高效学习基础上都有提高学习能力的机会。同时,形式多样的成果展示(如语文课本剧、诗歌、情景剧等)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适应了作为90后,甚至00后学生个性鲜明,追求新奇,且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小皇帝”的实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但在实践中,小组教学方式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我们继续改进和完善。下面,本人就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一些想法,不周之处还望方家不吝赐教。

第一,某些教师让学生谈论的问题过小、过细,致使课堂讨论的结果难以深入、全面。所以,教师布置的讨论题目一定要坚持课题的完整性,如对某个思想解放运动,往往包括出现原因、代表人物及其观点、评价等三个知识点。如果让每个小组仅就某一个知识点(如评价)进行讨论,那么学生在不了解原因、代表人物及其观点的前提下是很难做出科学评价的。与此相似,层层递进的问题串形式也不适合学生讨论,建议采取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逐步探究的教学形式。

第二,某些教师在教学资源的选取上过分关注于学生的兴趣、形式的活泼等表面文章,致使讨论内容过于简单。某些教师会采取打油诗的形式,这种材料中的关键词显而易见,学生得到答案太容易,学生因而心生厌倦。所以我建议,教师给的讨论材料一定要把握学科的学术性,尽量用高考试题、史学著作中的资源。其实,材料并不一定是整段整段的文字,教师完全可以结合教材中的某一句话或关键词进行引导,这样还有利于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第三,学习小组一经确定则相对长期固定,导致组内性格外向,表现力强的学生可能会成为固定的成果展示者。这带来了两个弊端:首先,成果展示成为展示者个人的事情,其他成员参与程度不高,集体讨论流于形式。所以,小组讨论一定要坚持集体协作精神。在这方面,我觉得可以参考我校的月考命题形式,先由性格较内向、成绩较差的学生对组内各种意见本着尽可能全面的原则进行归纳、整理,然后由成绩较好的学生对其重复、不明确的知识点进行删改,并进行语言的精炼工作。这样,既使得成绩较差的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结构,又提升了成绩较好的学生对材料的归纳、概括能力,一举两得。其次,在无形中剥夺了别人的机会,不利于组内成员的学习水平的共同提高。所以,小组展示环节一定要坚持公平性,坚持轮流登台制度,不能因为某个人在演讲、语言等方面的专长、优势而剥夺其他人的发展机会。

第四,为了激发学生讨论、发言的积极性,教师大多采用竞争机制,争当优秀小组、优秀个人,奖励形式多是赞扬的动画效果、鼓掌的音效或大红花等。我觉得其中存在两个问题:首先,奖励类别相对单一。对于优秀小组、优秀个人的评比大多集中在成果展示环节,所以我建议增设一些奖项,如组织协调最优奖、知识体系最完整奖、展示形式(语言)最生动奖,最有深度质疑奖,成长进步奖等,这样就更能鼓励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团队协作精神。其次,奖励形式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积极性。很多高中教师对学生的多数奖励形式与小学教育阶段差别不大,在某些学生眼里会显得“小儿科”、“幼稚”,所以探索能够真正吸引当代高中学生的奖励标准和形式这是我们急需解决的课题。在如何以奖励激发学生兴趣的探讨中,我觉得应对如下两种情况进行正确引导:一方面,对于会考科目,很多学生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12月份的会考不过又如何,不是还有机会吗?!”“会考就算不过,高考成绩好不是一样上大学吗?”面对这种心态,在强调一中的荣誉、学生自尊之外,我们还应该怎么做呢?另一方面,面对学生“历史有什么用”的疑问,我们该如何发挥“以史为鉴”激发学生兴趣,开阔学生视野,而又要避免授课没有中心,让学生把握不了重点呢?

第五,在练习巩固环节,多数教师采取小组抢答的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抢答环节气氛都相当活跃,但是活跃的都是学习较好、反映较快的学生,如何兼顾其他学生呢?如何在课堂氛围上兼顾学生抢答的活跃与试题讲解的严肃、深沉呢?甚至有些学生会连蒙带唬的不经思考就大声喊闹,这更是破坏了课堂氛围。我建议教师注意把握课堂节奏,不能太快,具体来说应让最先抢答的人予以解释,视其解答的程度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这样会使学生对知识的落实更为踏实,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六,班级的四个学习小组都要进行成果展示,再加上教师导引、学生讨论和练习巩固是需要很长时间的,而每节课只有短短45分钟,如何来分配时间呢?有些教师甚至提出“教师讲的越少越好”,但真是这样吗?李中亚老师曾就进行颇为中肯的论述,本人不再重复。我要建议的是,学生讨论环节能不能放到学生的课前预习环节,与此相关的,导学案是应该当堂下发,还是提前一课时下发呢?对于导学案,学生可以在自习课上相互讨论吗?哪种形式的自习课才是学习效率最高呢?学生一片死寂是最好的吗?学生应不应该从图书馆、互联网上查找导学案之外的其他材料呢?这些都是可以讨论的。

    综上所述,小组教学是践行新课改精神,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有效形式,但某些环节中的缺陷要求我们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毕竟,新课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的每一个决定都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肩负着秦皇岛人民厚望的一中人,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盲目跟风,而要稳步推进,办真正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感怀三首
后一篇:我的班成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