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抉择:东西方间的盘算

标签:
文化军事杂谈 |
分类: 蒙古帝国杂谈 |
第一、草原经济的脆弱性,需要通过战争来得到经济补充。
第二、草原贵族内部的争斗要求“鹰击而治”,转移国内人民的注意力。贪得无厌的豁尔赤、太后对分封的抱怨、通天巫的争夺。
第三、巩固国家统一的斗争继续。美国学者美国学者杰克·威泽弗德在《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中认为,铁木真清楚地了解,强大的女真金国是怎样利用边境部落间的相互攻伐的。今年他们可以和塔塔尔人结盟反对客列亦惕人,但在来年他们就可能与客列亦惕人和蒙古人结盟来反对塔塔尔人。今天的盟友可能就是明天的敌人,就如铁木真与札木合的情况那样,而且,在连续不断的战争和长期争斗的循环中,今天的征服部落明天必将会一次次地被征服。没有永久的胜利,也没有永久的和平。这一教训将最终深刻地影响这个新世界。
同样,日本学者杉杉正明在《忽必烈的挑战:蒙古帝国与世界历史的大转向》中也说:
进攻战略应该如何确定,选择谁作为下一个目标呢?
传统观点好像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成吉思汗毕生的夙愿就是攻灭金朝,为先祖复仇。因为蒙古国建立时的金朝还很强大,成吉思汗不敢轻易冒犯,从而采取了断其羽翼的战略,先打西夏,从而解除了进攻金朝的侧翼牵制。而攻灭西辽和西征花剌子模都是因为偶然因素掀起的,打断了这个过程。我总觉得这其中夹杂着我们中国人的美好愿望,那就是成吉思汗应该是中国皇帝,它是要实现祖国的统一的。历史真的是这样吗?
我想解决三个问题:第一,成吉思汗在没有肃清蒙古残敌时,为什么攻西夏,联系哈剌鲁的情况为什么不是西辽呢。哈刺鲁位于巴尔喀什湖南部,当时分为两部分,海押立地区属于阿尔思兰汗,阿力麻里地区属于脱黑鲁儿汗斡匝儿,均受西辽的控制。乃蛮部灭亡后,蔑儿乞首领脱黑脱阿、忽都父子、乃蛮王子屈出律逃亡到了额尔齐斯河上游,因为踪迹难寻,所以成吉思汗在1205年从今蒙古国科布多额儿的失不黑都儿麻地区的回军途中以曾经收留克烈部桑昆为由发起第一次征夏战争。但这时,铁木真的当务之急是建国,所以决定不具有战略性。在采取分封建国、颁布扎撒、削弱哈撒尔势力和诛杀通天巫阔阔出等措施安定内部之后,1207年,成吉思汗二伐西夏。这是成吉思汗建国后的第一个对外扩张行动,这个决定才具有战略性。这是为什么呢?
通过对比蒙古统一前后的形势图可以发现,大蒙古国在东西边界上大大扩展了,那么,在东部边界的金界壕这个战略地区,蒙金究竟有着怎样的较量,蒙金决裂为什么要远在1211年呢?其实,这最有可能不是蒙古人蒙古人进攻的结果,而是金朝主动撤退的结果,那么,原因又是什么呢?这与汪古部主动投靠成吉思汗有什么关系吗?1203年,面对乃蛮部夹击铁木真的建议,汪古部主动投靠铁木真,但之后内部又爆发了对首领的反叛。叛乱什么时候平定的呢?汪古部什么时候才真正成为成吉思汗的死党呢?成吉思汗嫁到汪古部的公主阿剌海别吉身上有什么秘密呢?同样,在西部边界的阿尔泰山地区,蒙古人与西辽又有着怎样的冲突呢?我们可以借鉴那些历史史实呢?蒙古国在东西边界上的扩展与第二次征伐西夏有关系吗?
1208年,成吉思汗派大将速不台追击他们,脱黑脱阿中流矢而死。在此影响下,畏兀儿在1209年杀西辽监国而主动归降。成吉思汗派阿勒普-兀奴克、答尔拜德两名使者面见巴而术王。脱黑脱阿被杀后,其子忽都在逃窜中要求派使者请求畏兀儿的保护,亦都护杀掉使者,将他们驱赶到西辽。随之,亦都护遣其国相来见成吉思汗,报告古出鲁克、火都等人的下落。那么,成吉思汗在知道忽都等人下落的情况下为什么置之不理呢?此外,畏兀儿使者就没有向成吉思汗介绍西辽王的孱弱吗?成吉思汗为什么会放过这个“软柿子”呢?成吉思汗在1209年三伐西夏的原因又是什么?
第二,联系屈出律政权的威胁,成吉思汗为什么执意攻金,而不征伐西辽呢?成吉思汗看似对草原残敌,尤其是蔑儿乞人非常重视,非要除恶务尽不可。但为什么屈出律就这么幸运呢,1211年,屈出律攫取西辽大权。同年,以忽都为首的篾儿乞残余势力,返回到阿尔泰山以西进行活动,企图卷土重来。一旦两者相勾结,对成吉思汗的危害性更为严重。为此,成吉思汗决定从征伐金朝的战场回师。但奇怪的是,成吉思汗不久又出兵伐金了。成吉思汗为什么放过了立足未稳的屈出律和忽都呢?1211年,成吉思汗派忽必来率兵到哈刺鲁境,阿力麻里的脱黑鲁儿汗斡匝儿投降了蒙古,并前往朝见成吉思汗。屈出律数次征讨阿力麻里,但没有取得多大的战绩。这里面会有什么历史秘密呢?
第三、1215年攻占金中都后,成吉思汗接见了花剌子模的商队,视线就开始西转了吗?借鉴阿力麻里的情况,可能是的。1215年前后,屈出律乘斡匝儿外出田猎之机,袭杀斡匝儿。成吉思汗为什么没有在1215年直面西辽在阿力麻里的挑战呢?他的措施仅仅是,斡匝儿子昔格纳黑的斤继承阿力麻里王位,仍然奉诏与术赤的女儿成婚。这里面会有什么秘密呢?1216年成吉思汗颁布铁车令,命速速不台远征忽都等篾儿乞残余势力。1217年,速不台在楚河击败了忽都,将篾儿乞残余势力全部歼灭。1218年,成吉思汗派哲别、速不台灭西辽屈出律政权。为什么成吉思汗对忽都、屈出律的反击会拖延这么一两年时间呢?1217年,成吉思汗封木华黎为国王负责华北战事。这说明在1215-1217年期间,成吉思汗仍将金朝视为最大的敌人。难道1217年后的金朝真的就不足挂齿了吗?还是屈出律呈现的壮大之势让他忧虑了呢?这就让我们怀疑,屈出律对伊斯兰教徒的迫害真的只是残害本国人了吗?它是不是体现了一种扩张呢?当然,这种假设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如果屈出律真的是作茧自缚的话,那成吉思汗是不是担心花剌子模对西辽的侵略呢?由于在喀什噶尔执行残暴宗教迫害政策,屈出律成为中亚各地伊斯兰势力的死敌。作为伊斯兰正教的捍卫者,花刺子模在中亚对屈出律进行驱逐。屈出律再也无法继续待在虎思斡耳朵,1215年秋,迁都喀什噶尔。而以后的事件也证实了成吉思汗的担心。1218年当哲别消灭西辽时,花剌子模又抢先占领了直到讹答剌(在锡尔河上游)为止的原属西辽的领地,挑起了与蒙古国国间的边界纠纷。但1215年的事情,成吉思汗在1217年才做出反应,总感觉别扭点儿啊!历史真的很复杂,而我们又很容易把眼光局限到1218年的蒙古商队惨案上。可这比1217年晚一年啊,更不靠谱!!
视频:电视剧《成吉思汗》第24集,花剌子模争夺西辽城池
1211年成吉思汗的蒙古国有西域吗?没明显是没有的。也就是说,匈奴和突厥在南下中原的时候,实力应远远大于1211年的成吉思汗,但为什么同样面度分裂的中国他们都失败了?成吉思汗成功了呢?这里面的原因不值得我们深究吗?
成吉思汗派遣一个庞大的商队前往花剌子模。成吉思汗特意让诸王、驸马、诸将和千户长出钱,各派2~3
在西夏方面,首先,西夏控扼着连结中原与西域、漠南与漠北的几条主要交通干线。东西交通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汉、唐以来开辟的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去西域的“丝绸之路”;另一条是从辽河流域沿阴山山脉南北两麓向西穿越戈壁,中经居延海而达天山南北的居延路。居延是漠北通向漠南的门户,其交通、军事战略位置至关重要。西夏视居延为北方之门户,驻重兵守卫。此外,在西夏东部边境还有一条贯通南北的便道,即自阴山山麓渡河,经鄂尔多斯南下至夏州折西,过黄河接河西走廊。1226年西夏灭亡后,蒙古将西夏境内的东西、南北之交通握在手中,无论是到西域,还是去中原,或是回漠北斡耳朵都很方便。西夏境内的这些交通线,对以后进兵中原,统一黄河流域,进而统一全国的极为重要的战略准备。
其次,是切断西夏与原蒙古各部的联系,以防西夏“阴结漠北”,稳定后方。这方面的表现可以参见《长时段大历史: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中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