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予之:利于骑兵的全球气候

标签:
杂谈文化 |
分类: 蒙古帝国杂谈 |
1972年,竺可桢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该研究将整个中国历史划分为四个时期,并采用了四种相应的分析方法。(一)前3000年到前1000年,他称之为考古时期,主要使用了比如西安半坡遗址、河南安阳遗址的考古资料;另外,他还运用了殷商时期很多求雨甲骨文上的记录;(二)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他称之为物候时期,主要运用的研究资料是中国历史上官方史书记载中有关物候方面的文字记载;(三)1400年-1900年为方志时期,主要的研究资料来源于中国广阔范围内的方志资料;(四)1900年直到1979年为仪器观测时期,他主要是在清代的雨日记载、1867年-1927年俄罗斯科学院在北京建立的气象和地磁站的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从气候变化与相关朝代之间的对应关系来看,夏、商、周、秦、汉、隋、唐等朝代总体上属于温暖时期,其中商朝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属于温暖期中间的寒冷期。从北宋开始,南宋、西夏、金、元、明和清代的大部分时间属于寒冷期。就公元11世纪后大部分处于较冷期的朝代而言,南宋、明朝中后期(1540年后至1620年)、1750-1850年又属于寒冷期中相对较温暖的时期。
那么,蒙古帝国崛起时的欧亚气候是什么样的呢?有人认为,应该是寒冷的气候推动了蒙古帝国的扩张。因为气候变冷一方面会导致草原生态界限向南推进,扩大游牧民族的活动范围。另一方面,寒冷气候导致的亢旱或雪灾的年头使畜群倒毙,引起饥荒,迫使游牧者向耕种地的边缘寻找活路。从7世纪到11世纪,进入相对暖期,称中世纪暖期。根据丝绸之路的丰富文化遗迹,可推断当时那里至少是草原环境,而非千里荒漠。13~14世纪到19世纪,普遍出现了降温现象。这一趋势在17世纪达到顶峰,被称为小冰期。这是自全新世高温期以来最引人注目的一次全球性气候恶化事件。据历史记载,福建的荔枝在这期间曾两次被全部冻死,杭州的降雪终日比现在晚14天,天山的雪线比今天低200~300米,北京冬季的平均温度比现在低2℃,而北大西洋的表面水温则比今天低5℃以上。这次小冰期使欧洲食物短缺,多次大灾害。曾经繁荣一时的格陵兰岛也再次沦为荒无人烟的冰雪王国。
2013年,《解放日报》报道的《气候变化怎样影响人类历史走向》一文说:决定骑兵胜败的最基本元素是人类最早也最忠实的朋友——马。马虽然带来了游牧民族的机动性,但是马的生理特征也决定了其致命的弱点。马和牛不同,在牛的消化系统中有一个瘤胃,这使得牛可以比马消化并且储存更多的蛋白质,而马因为没有瘤胃,不能反刍,对营养的消化和吸收都不太好。这意味着马必须有充分的草料保障。但是从1260年到1368年为止,蒙古草原变得非常寒冷,尤其是1260年气温突然下降,接下来的二百年里气温依旧如此。蒙古草原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四周又有山地高原阻挡,湿润的海洋气流本就难以到达,因此只要气流遇阻,干旱就会来临,经历一个寒冬或是干夏,就会有很多马匹死掉。蒙古草原上气候的变化悄无声息地介入了历史,这场降温几乎毁掉了整个草场,西征的拔都和他的蒙古骑士们不得不放下刀。他们原计划入侵奥地利,毁掉维也纳,然后沿着德意志的各个公国推进,继而将进攻的矛头指向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谁知天意难料,气候变化的威力胜过千军万马,严寒让蒙古人的野心遭遇了创伤。
王会昌在《2000年来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与气候变化》中说: